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的有效融合*
——以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

2022-11-19刘雪纯

读与写 2022年25期
关键词:智育五育并举美育

刘雪纯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 400065)

无论中西,美育在教学体系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明确指出美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育是不可缺少的。”[1]“美育的功能和目标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增加知识,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所以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1]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召开和举行多个主题教育活动和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着重大的考验,怎样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教育发展中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与其他四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通过将美育更有效地融入其他四育是高校课程改革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本文将以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为具体案例,就高校课程中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智育进行有效融合问题,略抒己见。

1.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美育在学术界通常被定义为“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美育的概念最初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后由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提出,他在《美育书简》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首次从变革社会、实现人性复归等方面对美育进行了全新的论述。但在古代中国,美育的实践和美育的意识早已存在。春秋末期教育学家孔子教授弟子“六艺”,奠定了中国美育的思想基础。十九世纪初,习勒的美育思想逐渐传入中国,王国维在《孔子的美育主义》一书中首次使用“美育”一词。但真正给美育下定义,并在中国近代建立起完整美育体系的是蔡元培,他将席勒、康德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礼乐相济”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美育体系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美育课程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传统美育的定义也在不断被颠覆。席勒曾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2]学术界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教育的结合,通过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使人获得美的体验与美的感受,从而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通过开设《视听语言》《影视作品分析》等课程,教师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影视作品,旨在培养起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继而发展起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在课堂上,采取影视理论知识与观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影视艺术的视听语言、艺术流派、影视艺术发展历史等,扩展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修养,让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美的素养。[3]在《视听语言》这一门课中,任课教师选取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铁皮鼓》作为实例,从场景设置、配乐、拍摄手法、镜头调度、镜头寓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影片开头祖母与外祖父的相遇场景中,在充满节奏感的鼓点韵律中,由大远景拉至近景再至全景,将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都交代得十分清楚,让学生初步领会到电影中景别的不同以及音乐的节奏配合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和视觉效果。

除欣赏艺术作品这一传统途径外,高校美育也应该贯穿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美育思想渗透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摄影技术》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讲述摄像机基础操作后,动员学生们走出教室,用摄像机捕捉校园春色,记录校园中的美好事物,用心发现校园内花草的自然之美、操场上同学们的形体之美、教学楼的设计之美等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能够与美的事物直接接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美的魅力,并且在摄像的过程当中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提炼和再创造,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提升了学生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审美教育与美感教育的结合。

2.以美育德:美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美育与德育虽然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教育,但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两种教育相互并存、相互渗透。美育涵养性情,德育则树立高尚人格,美德二育自古以来便拥有深厚的底蕴,二者相辅相成,使被教育对象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感染,从而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研讨会上也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提高对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号召,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加强高校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为国家培养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学生们的成长被各种社交软件包围,这其中充斥着许多不良言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当今泛娱乐化时代,网络上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文化的爆炸式传播,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大了高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高校德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在《美育十五讲》中提到:“从世界观培养的角度看,美育是一种‘综合教育’。美育的‘综合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主要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4]94高校课程应该挣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加大高校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力度,授课过程中加入学生们感兴趣的美学元素,增强课程的趣味程度,继而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

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紧扣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在本科学习当中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鉴赏《觉醒年代》《山海情》《长津湖》《功勋》等主旋律影视剧,充分挖掘了影视剧中的德育资源,使影视艺术发挥其德育价值。其中,2021年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描述了从1915年至1921年新文化运动前后这段难以忘怀的艰辛历史中,李大钊等革命先辈们的百态人生,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些历史片段和革命先烈的初心和梦想,传达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中通过对主旋律影视剧的主题解读以及片段赏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在观看与讲解之后,学生们建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终生奋斗的理想志向和积极的世界观。

孔笙导演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呈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位于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政策完成“吊庄移民”任务,脱贫致富的故事。该剧塑造了水花、得福、杨县长等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以“初心不忘、人民至上、接续奋斗、追求美好”为主旨,通过丰富的剧情设置让学生们感受到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几十年来的奇迹般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了磅礴的中国力量。以影视艺术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程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学生的道德水平在观影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建立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们的心中深深扎根。

综上所述,美育与德育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关系,通过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方式,寓教于美,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们学会明辨是非,分辨善恶美丑,使学生拥有积极进取、善待他人、热爱祖国等美好品德,同时德育也反过来为美育规定了健康发展的方向,避免一些低级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趣味的出现。在高校教育中应当加大对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力度,将以美引善的教学方式践行到底,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以美益智:美育与智育的融合

由于人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以美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中,智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智育长期偏重于仅通过书本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出现许多“有知识没文化”和“高分低能”的情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国内国际局势时刻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十分需要创新型人才。“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培育”“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是习总书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没有审美的精神,就无法拥有渊博的知识,无法产生真正的智慧。当代科学工作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美学知识,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审美活动不仅可以发展起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形象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够调节人的大脑制,缓解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4]104

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以美益智,用艺术启发人生,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其中。例如,在连续三年为本科生开设的《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上,老师带领学生们鉴赏由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科幻片的诞生一直被认为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发展同步的,是利用科学技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和幻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精进,科幻电影迎来了空前的热度,也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流浪地球》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在不久后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无法再生存与太阳系中,于是被迫开启长达2500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家园的故事。该片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情节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国产科幻片的一次重大突破,体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也开启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观影结束后,老师积极动员同学们交流观影感受,聆听学生们对国产科幻电影发展的前景和对未来宇宙的无限畅想,用“反转课堂”的方式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曾在采访中提到:“科幻对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开发创意,真正的良好的科学教育是要让学生建立起发自内心的对真理和知识的热爱,同时让他们懂得如何辨析,如何独立认识知识。”这类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增强学生们对科学和生活中事物的探知欲,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5]高校智育改革应当打破为学习而学习的现有教学体制,寓教于乐,用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育不仅凭借丰富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为智之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能够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智育在本质上是由外向内的输入,通常缺乏内在的自发性,而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欣赏美的事物时,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思维能力都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4.结语

王国维曾在其文章《教育,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中对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做出阐释:“三者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6]美育与德育、智育的融合是高校教育的必行趋势,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诉求、提升学生学习趣味的不二选择。新时代高校教育应当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完满人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智育五育并举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美育教师
也要注意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