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患共管模式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22梅金良阮思美范毓勇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共管导尿管护患

梅金良,阮思美,范毓勇

(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528403)

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老年群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流失、脆弱,易造成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由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部分患者需卧床持续牵引制动,不方便下床排尿,同时术后自主排尿恢复时间长,需行留置导尿术。留置导尿指利用导尿管将尿液引流至集尿袋,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可解除患者排尿困难、尿潴留等问题,方便医护人员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判断病情[1]。但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拔管后还可能出现尿频、尿痛、尿急或尿道水肿等尿路刺激征,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有效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尿路刺激征,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护患共管模式主要指制订与患者情况相符的护理计划,由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以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护患共管模式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13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患者经X线片检查,明确发生下肢骨折,且符合《现代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相关诊断标准。术后尿路刺激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肾区有叩击痛。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对下肢骨折患者的诊断标准,并存在术后尿路刺激征;②年龄>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泌尿系统疾病者;③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出现意识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60~82(70.88±4.11)岁;骨折部位:股骨胫骨骨折29例,股骨干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11例,其他14例。观察组男38例、女31例,年龄60~82(71.23±3.89)岁;骨折部位:股骨胫骨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12例,其他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术后一般治疗,护理干预时间为术后至出院。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后做好患者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清洁,保持导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患共管模式。①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生、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护士长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培训,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护患共管模式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取得理解和支持。医生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一般资料和病情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果对护理方案有疑问,可与护理人员沟通。②具体方案的实施:a.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定期检查引流管情况,避免引流管扭曲、堵塞等,保持通畅。指导患者多饮水,并嘱患者及家属记录尿量。对患者会阴部、尿道口进行消毒,保持手术切口干燥和清洁。b.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记录尿液的性质、量及疼痛情况,并遵医嘱针对异常现象给予对症治疗。告知患者并指导家属,在翻身和活动时不要牵拉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向患者讲解留置导尿管会出现的不适症状,避免患者自行拔管。c.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免延误病情。d.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及时告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嘱家属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可通过倾听、讲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制订心理护理计划,与家属共同实施。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出院时,评估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判定标准如下。a.治愈:治疗及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自行排尿,无疼痛感。b.好转:治疗及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需进行辅助排尿,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c.未治愈:治疗及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变,排尿困难,疼痛明显。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心理状态。护理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③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法,每个维度及总分均换算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尿路刺激征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尿路刺激征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尿路刺激征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尿路刺激征指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现象,常见病因为泌尿系统感染、肾结核等。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骨质疏松及老年脆性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以下肢骨折最为常见。一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另一方面受意外因素(如摔倒、车祸、砸伤等)影响,骨折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临床针对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留置导尿管是骨科术后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患者术后受麻醉、活动受限、疼痛等因素影响,往往排尿困难,因此术中及术后需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可增加尿路感染发生风险,且临床导尿管多为橡胶材质,长期留置会刺激尿道黏膜,在拔管后可能引发较严重的尿路刺激征,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尿痛等症状,甚至需重新置入导管。不仅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护患共管模式是由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开展的合作护理模式,不仅增加医护之间的交流,还可使医、护、患三方为同一护理目标努力,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患共管模式护理效果更佳,与陈芳等[3]研究相似。分析原因为:护患共管模式是由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管理,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商定、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随后通过开展责任制管理、医护与家属共同护理,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本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护患共管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与李影[4]研究相符。分析原因:护患共管模式由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医护人员通过专业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心理护理,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良好家庭氛围,可有效疏导患者术后不良情绪。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后,观察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护患共管模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陈婵[5]研究相似。分析原因:护患共管模式针对患者制订护理方案,通过责任制护理管理实施护理计划,提升了护理质量,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尿路刺激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患共管模式可缩短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尿路刺激征发生,患者恢复较快,与柳鸿鹏等[6]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护患共管模式针对患者术后情况对导尿管进行有效护理,并告知家属术后注意事项,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护患共管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老年患者尿路刺激征的临床护理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尿路刺激征,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共管导尿管护患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护患沟通:妇科护理工作中具体应用探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ICU 患者导尿管相关感染及质量改进研究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现代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及对策
共管账户在跨境股权交易中的运用
把孩子带入书的海洋
日本否认欲与俄“共管”北方四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