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22周萃萃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稳定期康复训练出院

张 宁,周萃萃,王 静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山东济南2500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其特异性表现为持续性气流受限。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COPD是世界第四位死亡原因疾病[1]。目前,全球约5亿COPD患者,且患病率仍不断上升,据WHO预测,至203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COPD患病率为8.2%,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3]。COPD患者易发生急性加重,约17%的患者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可达3次及以上[4]。急性频繁发作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肺功能恶化,进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5]。研究显示,肺功能康复能显著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6]。协同护理模式是以责任制护理为基础框架,强调患方参与家庭康复护理、促进早期恢复,重点突出护理人员-家属-患者“三合一”的新型护理模式[7]。本研究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以促进其肺功能康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96例COPD稳定期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8]诊断标准;年龄≥40岁,病情处于稳定期;了解并能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肢体活动障碍的COPD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率>120次/min,或收缩压不低于18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不低于100 mm Hg的患者;急性发作期或症状加重明显患者;不配合研究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1~76(64.36±12.21)岁;病程5~14(10.01±3.52)年。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40~78(62.54±15.38)岁;病程5~16(11.45±3.8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针对患者生活及康复环境给予指导、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标准用药方案实施及修正等。

1.2.2 研究组 实施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①干预前准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评估患者肺功能状况及自我护理行为,为患者制订相应的连续性协同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连续协同护理方案的制订、实施及效果等相关知识,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互动,引导家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护理,努力做到“思想跟着行动走,行动实施有步骤”;告知患者及家属COPD相关知识,使其学会自我护理;通过心理咨询积极引导患者及家属保持乐观心态,克服不良情绪,树立信心并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行为。③分阶段康复协同训练:康复训练为呼吸控制疗法及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的实施,2次/d,间隔时间8~12 h,持续时间为15 min;在以上基础上实施阻抗运动功能训练,被动活动四肢10 min须实施在阻抗运动前;在第二阶段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入院第3天开始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根据耐受程度选择床边原地踏步走或高抬腿,过渡到室内、走廊步行。④半年内院外随访干预:出院后建立电话或微信随访模式或通知患者复查,了解患者家庭康复训练状况及出现的新问题;陪护、家属的协同护理参与程度;调整并完善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要求家属协同患者每周至少4次康复训练,解决遇到的问题,6个月后复诊,评估患者肺功能康复状况。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的运动功能。运动功能指标包括30 s内椅子起坐试验(30-STS)和30 s内前臂负重屈曲试验(30-ACT),次数越多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②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肺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值流速(PEF)。③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SGRQ包括症状、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各项指标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其权重越高,评分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运动功能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运动功能比较(次,

2.2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SGR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SGR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目前,对肺功能康复中运动能力的效果评价主要以6 min步行试验(6MWT)所测步行距离(6MWD)最常见。Mei等[9]报道,相对于首次急性发作患者发病后因肺功能下降导致步行距离缩短至72 m,进行标准化治疗后,肺功能症状能够改善,但6MWD的改善较困难。COPD患者运动功能评估方面,6MWD体现出很高的敏感性。急性加重期的COPD患者即使较低强度的运动也会引发呼吸症状,因此需进一步探究更好、易操作的评估方法。30-STS、30-ACT两项试验符合临床工作的特点,简单易行,适合评估高龄患者的体适能及日常活动中的上下肢力量[10]。有文献报道,STS与6MWT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11]。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出院6个月30-STS、30-ACT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30-STS、30-ACT可以作为运动能力评价的指标,且连续协同护理能够增强COPD稳定期患者的运动能力。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FVC、PEF优于对照组(P<0.05,P<0.01),出院6个月FEV1、FEV1/FVC、FEV1%pred优于对照组(P<0.05,P<0.01)。以往研究报道,多数患者肺功能得不到改善可能与患者对肺康复及COPD疾病相关知识缺乏认知[12]、出院后缺乏护士监管、肺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差有关[13]。协同护理主要的优势体现在护士-患者-家属三方面的协同合作,患者、家属主动参与护理过程,有效提高了家属的积极性。连续性协同护理方案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知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培训;患者出院后由家属扮演护理角色,而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护士做好定期随访。这种护理模式使患者在护士及家属的双重监管下,自身疾病认知得到提高,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最终使患者肺功能得到较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SGRQ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6个月SGRQ的活动评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连续性协同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行为,进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以体现自我需求为焦点,采取相关措施,满足个性化需要[14]。COPD稳定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在其康复中非常重要。连续性协同护理注重护士-患者-家属之间的协同合作,住院期间提供知识指导及康复训练方法,出院后通过定期随访,将这一护理模式延伸至院外,通过协同家属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的康复护理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有效改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连续协同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护理模式,通过护士-患者-家属三方面的协同合作,提高了家属的积极性,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了护理的连续性,提高了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及自我护理行为,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稳定期康复训练出院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皮肤屏障修复剂治疗稳定期面部白癜风的疗效评价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