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市区献血者的体质量指数与肥胖状况

2022-08-24王克成丛琳潘诗茜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22期
关键词:采供血肥胖率献血者

王克成 丛琳 潘诗茜

南通市中心血站检验科,江苏南通 226014

肥胖被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脂肪异常累积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用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来衡量。中国成人的平均BMI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稳步上升,2018 年平均BMI 为24.4kg/m。以BMI 为依据对中国成人体重进行分类,分为体重过低(BMI<18.5kg/m)、体重正常(18.5kg/m≤BMI<24.0kg/m)、超重(24.0kg/m≤BMI<28.0kg/m)和肥胖(BMI≥28.0kg/m)。2015~2019 年数据显示,中国成人超重率达34.3%,肥胖率达16.4%。超重和肥胖对身体健康带来重大挑战,不仅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还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肥胖可致采血进针不畅、献血不良反应、溶血增多、脂肪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高等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欧美等地的肥胖献血者较常见,献血者的肥胖率与一般人群并不一致。目前国内对献血者的体重和肥胖状况及超重/肥胖对采供血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南通市区献血者的BMI 和肥胖状况进行分析,为优化献血者关爱策略、保护献血者健康、减少血液浪费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南通市中心血站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将2021 年5 月1 日至7 月31 日的12047 例献血者纳入研究。献血者的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献血前血液检测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对其中身高、体重记录不清晰或缺失的予以排除,研究期间重复献血的仅保留1 次记录。研究共纳入11408 例献血者,其中女4260 例(37.3%),男7148 例(62.7%),年龄18~60 岁,中位年龄30(20,41)岁。本研究经江苏省南通市中心血站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2001),信息资料均获得献血者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记录献血者自我汇报或现场测量的体重与身高数据,收集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社会人口学特征资料,根据体重和身高数据计算BMI(BMI=体重/身高),并分层比较其中位BMI、超重率和肥胖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整理数据,使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总结数据并进行正态检验,分类变量采用例数(百分率)[(%)]表示,非正态连续变量采用(,)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两组与多组非正态变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与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间进行事后比较以确定统计显著性。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用于估计优势比(odds ratio,)和相关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献血者的BMI 比较

献血者中位BMI 为23.7(21.4,26.0)kg/m,男性比女性高1.7kg/m(=23.491,<0.001)。其中49.5%(5642/11408)的献血者体重正常,35.3%(4026/11408)超重,12.1%(1383/11408)肥胖,3.1%(357/11408)体重过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献血类型的献血者BMI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1),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献血者的BMI 比较

2.2 不同年龄、学历献血者的中位BMI 分析

献血者的BMI 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中位BMI≥24.0kg/m的献血者最低年龄为27 岁,其中男性为24 岁,女性为40 岁,见图1。女性献血者的BMI 随着学历的增高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BMI 整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本科及以上学历男性的BMI略高于大专学历者,见图2。

图1 不同年龄献血者的中位BMI 分布

图2 不同学历献血者的中位BMI 分布

2.3 影响献血者BMI 的Logistics 回归分析

对除体重过低以外的11051 例献血者进行多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均对献血者的BMI 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献血者BMI 的Logistics 回归分析

2.4 献血者BMI 与体检结果相关分析

收缩压、舒张压为正常高值及ALT 异常的献血者的BMI 均显著高于收缩压、舒张压及ALT 正常者(<0.05),见表3。

表3 不同体检结果献血者的BMI 情况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肥胖/超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的献血者关系到临床用血的安全,本研究为进一步关爱献血者健康、实现献血者精准招募提供数据参考。

本研究显示,与全国成人平均水平相比,献血者的中位BMI 低0.7kg/m(23.7kg/mvs 24.4kg/m),肥胖率低4.3%(12.1% vs 16.4%)。献血者经过健康征询,基本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患者,年龄限制在18~60 岁,且受学生团体等献血因素影响,中位年龄仅为30(20,41)岁。献血者尤

其是固定献血者,较普通人群更关注自身健康,研究表明全血献血者的生活行为比一般人更健康,存在健康献血者效应,即健康个体献血的选择偏差在数据中起作用,可排除BMI 的极端情况。

研究显示,献血者BMI 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相关,男性、年龄较大、低学历、体力劳动是超重与肥胖发生的促进因素。献血者BMI 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献血者中位BMI、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献血者的BMI 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女性增长缓慢,约40 岁达24.0kg/m,50 岁后基本稳定,可能与更年期过渡期间激素的快速变化导致女性BMI 和脂肪的分布变化及生活节奏的转变调整有关;男性BMI 则增长迅速,约24 岁即突破24.0kg/m,约28 岁达高峰,此后基本保持稳定至约55 岁,之后可继续增长。教育能提高成人尤其是女性对健康行为的了解,进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同职业献血者的BMI 有显著差异,其中体力劳动者>公司职员>公职人员>学生,体力劳动者的肥胖率是学生的2 倍,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等复杂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地位越低,过度加工食品的消费越高。单采献血者的BMI 较全血献血者高0.5kg/m,可能与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在体重大、血管粗、时间可机动等固定群体中招募献血者有关。

超重和肥胖影响献血者的健康,增加献血者的淘汰率,挫伤献血者的热情,缩小献血者队伍,造成血液报废,增加血站的无效工作,对采供血工作带来阻碍。研究显示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血压为正常高值献血者的BMI 高于血压正常献血者,与既往研究一致。张金萍等研究显示肥胖男性献血者中ALT 异常率可达19.3%,季建兵研究200 例脂肪血献血者中BMI 为25.0~30.0kg/m的占52.5%,BMI 是ALT 异常与脂防血报废的重要影响因素。献血者体重过低也不容忽视,献血者年龄18~25 岁、体重<55kg 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献血反应的发生会给献血者造成恐惧心理,留下阴影,降低再次献血率。采供血机构有必要优化招募策略,根据献血者BMI 建立相应的关爱策略。对超重与肥胖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减少久坐,规律睡眠;或通过适度有氧运动降低BMI,改善血管弹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及采血不足量的发生;增加血糖、ALT 等献血前即时检测项目,避免不合格血液的浪费,保护献血者健康;对体重过低的献血者提供温糖水,并密切观察献血者状态,献血后及时进行有效回访;结合语音识别、智能语音呼叫技术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献血服务质量。

综上,献血者中位BMI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年龄较大、低学历、体力劳动等是超重和肥胖发生的促进因素。研究表明BMI 与人口分布和环境因素相关,本研究仅限南通市区,部分数据为献血者自我填报,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存在偏差。采供血机构需加强献血者健康教育,提高肥胖高危人群的健康饮食、行为意识,降低超重/肥胖对采供血的不利影响,促进献血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采供血肥胖率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血站采供血设备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