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层一体” 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2022-06-24文鸿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文鸿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辨别哪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备自发的传承机制,就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在广西乃至中国许多地方,庙会历经了早期的禁止,1980年代后的自发复兴。因此本文以广西恭城县凤岩庙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框架,分析五个时期庙会在村落地域系统中扮演的作用。本文的结论是:庙会不仅仅是地方民间信仰,还促进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间接满足了村民在生计层面上的互助需求。由于村民的互助需求稳定存在,尤其是需要集体应对自然灾害,因此庙会长期存在具有稳定的机制。

【关键词】 四层一体;庙会文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26

一、引言

庙会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庙会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庙会还蕴含着艺术价值、建筑价值、历史价值等。因此不能将庙会简单地视为宗教信仰文化,而是要将之作为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若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地方文化,离不开对庙会的研究。目前对庙会的研究多集中在庙会的社会等级、庙会权力介入、庙会的狂欢及中西方异同和庙会信仰变迁等方面,这些研究尚无法解决庙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也无法回答庙会文化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广西恭城县凤岩村庙会为研究对象,分析五个时期庙会在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功能作用。本文以地域文化的“四层一体”为分析框架,该地理学分析框架的特点是便于发掘自然、生计、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的整体性。

二、文献综述

(一)庙会功能研究

关于中国乡间庙会的宗教功能通常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庙会的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

关于中国乡间庙会的社会功能。赵旭东通过对华北乡村庙会仪式的调查,认为集体与个体的观念,它们能够同时共存并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换。

关于中国乡间庙会的娱乐功能通常有三种观点。赵世瑜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庙会,指出狂欢具有发生学意义的“原始性”,参与主体的“全民性”,文化特征的“反规范性”等特征。从深层来看,庙会狂欢在传统社会中起着良性调节器的作用。卜建东通过对比中国汉族传统庙会与欧美民族的狂欢节的异同,认为中国庙会有必要引进欧美狂欢节的现代化元素。本文要回答当代娱乐形式多样了,庙会还是一个娱乐场所吗?

关于中国乡间庙会的经济功能通常有三种观点。李秋香以1980年代的河南庙会为例,指出传统的以祀神、娱神为主发展为以娱人、经贸为主。吴效群认为妙峰山庙会正是以盈利为目的花会的观念改变,迎合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而得以发展。李天雪等以“五月八”节庙会变迁为例,认为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庙会的正能量,国家必须“适度介入”。

(二)水利社会与地域要素关系研究

关于中国水利社会与其他地域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水利与国家、神庙、社会关系的分析,也说明水利是与地方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值得借鉴。笔者认为,分析不同阶段中庙会文化在地域文化系统变迁中的结构位置,可使研究更加系统与全面。

“四层一体”是地理学分析地域文化的独特框架。该框架从“一纵”的分析视角分析一个地域单元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四层指: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其中自然圈层还可细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三、五个时期凤岩村庙会变迁

凤岩村位于桂林市东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东北部,距莲花镇政府约5千米,有县道707可直达村落,交通十分便利。村南背倚求雨山、凤头山、火烟苞山,山下是由势江冲积形成的山间盆地,村落建在形似“飞凤”山崖下,故而得名。这里的凤岩庙会遐迩闻名,尽管在不同时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一直稳定存在。下面本文就采用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框架,分析作为意识形态层文化现象的庙会,与其他层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该庙会一直存在的长期机制。

(一)1911—1948年的庙会在四层系统中的地位

凤岩村位于广西北部,地处低纬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因此,自然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的栽培。《审照碑记》反映的事件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半保外四甲武生梁嵩、容如珍、李廷辅等引诱保上二十余村捐凑银钱,借公肥私”,势江源俸询等根据《进山照》证据控告到县,打赢官司。县主裁定,“断令八甲仍照前定例,充当苦竹三孤二祭猪税,其外一切杂派不容歪派”。资料证明,明清二代,封建王朝对山区瑶族一直奉行不纳税赋不派夫役的政策。因此,该村在没有税赋压力下的生计层是种植单季水稻。该村制度层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土地私有制。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是地主、富农与贫农、雇农的劳动关系。据调查,势江地区人均占有耕地,地主人均6.09亩,富农人均3.49亩,贫农人均0.81亩,雇农人均仅为0.22亩;第二是保甲制。甲长负责协调管理村落公共事务,维护社会治安。该村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靠村庄东口处,凤头山山脚下一处“岩头”风水塘和与之相距20米处的一口古井。为了将村里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分配,于是村里选举产生了“坝甲”,以专门管理生产和生活用水。但田地灌溉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靠天,该村每年要面对多次旱灾、涝灾和虫灾的挑战。当时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势江通源八甲十一户自祖修建广福庙应对旱涝和虫灾,庙里列圣座前宫阙巍峨,威灵显赫,风调雨顺,人寿财丰,以至于今也。因此,本村形成了祭祀五谷娘娘民间信仰。势江地区有六月六赶庙会的习俗,凤岩五谷庙会在当地有名,重要原因在于该村位于势江流域的上游,同时耕地面积达1650亩,因此村落人口规模在当地相对大,每年的庙会也就相对热闹。

按照“四层一体”的分析框架,是自然层(亚热带季风气候)——生计层(种植单季水稻)——制度层(土地私有制、保甲制)——意识形态层(五谷娘娘信仰)的有机整体。

(二)1949—1957年的庙会在四层系统中的地位

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原有自然降雨和井水不能满足新增土地的灌溉。1950年恭城县人民政府拨巨额公粮,重修建势江水利灌溉工程。1951年势江水利工程通水,势江水利渠道分南、北两干渠。其中南干渠流经凤岩村、山旗头、独石、廖楼、社塘、枧头等村。这个自然层的变动以及其后制度层的改变,改变了当地四层一体的生计文化。这时每家每户有了自己的土地,直接导致种植单季水稻的面积扩大。这时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合作社互帮互助的集体力量能解决水灾和农忙季节调配劳动力。

这一时期,凤岩村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势江水利灌溉工程)的变化影响到生计层(种植单季水稻),而制度层(土地改革)的变化既影响到生计层,也影响到意识形态层(五谷娘娘信仰),而意识形态层又影响到生计层。

(三)1958—1977年的庙会在四层系统中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自然层没有变化,但是制度层发生了变化。1958年9月1日将全县208个高级农业社合并成立城厢(今恭城镇)、和平、莲花、三江、嘉会、西岭、澄江(后合并西岭)、栗木、泉会(后并归栗木)、观音10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民兵)五位一体,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管理、分配由公社统一安排。把农业社原有的一切公共财产全部移交公社,自留地、宅基地、屋前屋后的零星果木一律归集体,实行集体化劳作和生活。以生产队为单位,把劳动力编成连、排、班,统一调配,集体出工,记工不计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使生计层推进了一步,即推行“双季稻”,也改变了生计层的劳动组织形式——集体劳动,增强了村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时虽然还是有自然灾害,但是村民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应对。

这一时期,“四层一体”是自然层(势江河水),制度层(人民公社)的变化既影响到生计层(种植双季水稻),也影响到意识形态层(禁止举办任何形式的祭祀活动)。

(四)1978—1999年的庙会在四层系统中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早期,自然层没有变化,制度层发生了变化。制度层面的变动促进了生计层的发展。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将耕地按家庭人口、劳力承包到户,农户按照田亩数交一部分公粮外,多余部分归个人所有。这一制度层的变革,使得生产关系更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村民既要解决人口增多的温饱问题,也要养猪解决一年吃肉的问题。显然已分得的土地显然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因此需开垦大量的耕地。村民利用水渠两岸的耕地或平整的荒山开垦成水田,种植水稻;村里或队里公有的荒山开垦成耕地,种植红薯、花生、玉米等。每年夏季的“双抢”季节,村民既要抢收成熟的早稻又要抢在立秋前插完晚稻秧苗,从而形成村民小组、宗亲或邻里互帮互助的关系。这一时期主要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全家人的温饱,宗教和酬神的活动仍未恢复。

这一时期,凤岩村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势江河水),制度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既影响到生计层(种植双季水稻),也影响到意识形态层(禁止举办任何形式的祭祀活动)。

(五)2000—至今的庙会在四层系统中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制度层发生了变化,如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再向国家交公粮,这一政策的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农民依靠土地的生计方式,农业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方式,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村中大部分年轻男性到城里务工,由于大量劳动力析出对粮食需求的减少,这一时期改种单季稻,因此,留守在家照顾小孩的妇女或老人只种少量离家近、土地肥沃的田。生计层的变动间接影响到自然层,如村民种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用水量的减少,这时虽然也会有自然灾害,但村民集体力量应对自然灾害的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村民集体互助修缮水渠的思想动力。在大量劳动力析出的影响下,村民文艺活动多年没有开展。这时,新的契机来临了,2012年,国家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工程。凤岩村村干部按照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的内容积极撰写申报材料并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依托这一政策提升工程,凤岩村重新恢复了以往的整体风貌,唤起了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互助的需求。2014年举办了首届五谷庙会文化尝新节。2015年成立了凤岩村五谷文化合作社,成为五谷庙会文化尝新节的组织单位。2016年集资重建了三开间的五谷庙,到2019年止,已经举办了五届五谷庙会文化尝新节。2019年的五谷庙会文化尝新节看演出的村民人山人海,场面较为壮观。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举行三天的村级篮球邀请赛、两天共45个文艺节目、舞龙表演(舞狮表演)等。

凤岩村如今的“四层一体”的相互关系是自然层(势江河水用水量减少)变化,制度层(国家取消农业税、成立五谷文化合作社)的变化影响到生计层(种植单季水稻、外出务工),而与意识形态层(恢复庙会祭祀活动)又是相互影响。

四、结语

本文采用地理学“四层一体”的分析框架挖掘凤岩庙会文化的思路,分析凤岩庙会在五个不同的阶段庙会文化在地域文化系统变迁中的不同地位。“四层一体”系统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分析地理单元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意识形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时自然层影响着生计层,有时制度层影响着意识形态层,有时意识形态层则影响着生计层。虽然五个时期庙会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三大功能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生产生活应对的自然挑战始终存在,最典型的是干旱时的水资源的分配,因此乡村社区必须组织起来应对自然挑战也成为社会层的稳定需求,而庙会间接地成为乡村社区组织的一种形式。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世界各地的旱涝灾害增多。这种趋势也势必使得乡村一级的民间水利互助组织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J].社会科学,2006,(06):31-42.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2.

[3]卜建东.中国庙会与国外狂欢节的对比研究[J].东南文化,2007,(06):73-76.

[4]李秋香.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67-70.

[5]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天雪,朱运来.国家在场与传统庙会变迁——以桂林市福利镇“五月八”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5):29-32.

[7]张俊峰.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J].史学理论研究,2012,000(002):97-107.

[8]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刊,2017,32(01):6-7.

[9]莫纪德.恭城瑶族碑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176-198.

[10]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恭城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85-89.

[11]恭城县水利电力局.恭城瑶族自治县水利电力志[M].南宁:广西地质印刷厂 ,1990:62-63.

[12]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7552/77569/index.html,1953-02-15/2019-04-21.

[13]邢穎.气候变化情景[B2]下中国洪水灾害风险的定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