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6-10-27兰天飞喻晓玲

2016年28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兰天飞 喻晓玲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却在社会形态变迁和异域文化撞击中失去原生社会环境,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消亡的危机。文化变迁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而目前非遗保护存在普查力度不够、后继乏人、片面极端的破坏性开发、监督机制的缺乏等问题,必须坚持抢救与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原则;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意识;转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硬件建设的观念,兼顾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彻底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后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变迁

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用实践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沿袭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创造出多元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以文化大国的姿态绽放出绚烂多姿的文化艺术之花,但是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从未有过的质疑:机械化生产挑战着传统手工技艺,高楼林立的城市建设吞噬着典雅优美的传统村落,高效速食的西方文化取代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流逝、消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入侵,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正如物种多样性一样,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文化价值,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随之涌现。

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这是世界开始关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举动,将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筑群。[1]其中“无形文化财”的提出标志着无形文化财产的价值被作为一种珍贵稀少的资源受到来自社会各层力量的关注和保护。随后,韩国、菲律宾、法国等也相继通过立法的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进行确立,尝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度和原则,确保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被迅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和城市现代化所淹没。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也早在1976年颁布《民俗保护法案》,虽然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工业时代和速食文化的代表者,但是面对新兴文化和异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美国毅然选择保护文化多样性,通过多种途径保护传统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包涵的意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且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单独某个国家的任务,而需要各个国家相互合作、协同发展。

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中国知网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第一篇论文出现在1962年,随后的几年中也陆续出现过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在2000年之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增多,到2014年为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已经多达11万之多。所涉及到的学科有文化、旅游、建筑、艺术、考古等不同的领域,研究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关于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最初的研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和界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分类进行研究,如彭冬梅的《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将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究[2];刘芝凤的《福建长汀彭坊村凿纸龙灯生产性保护刍议》[3]、龙叶先的《贵州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问题及政策构想》[4]等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区域划分进行研究;学者们也主张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章皙妮《谈旅游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认为用旅游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5],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通过产业化发展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6]。

本文将以文化变迁的视角去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通过这个独特的角度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原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针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存在困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更好的政策依据。

一、概念界定

国务院根据我国自身的文化特点,通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如下界定: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如同一般文化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迁移,即人类学所说的“文化变迁”。所谓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发明或发现推动文化内部的发展变迁,借用或传播则是文化发展变化的外在推动力量。[7]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产生开始在不断的时代更替和异域文化碰撞中逐渐变化发展而成的,才最终以目前的形态展示在现代生活中,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现实需要而不断的改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我国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经历锻造出了如此丰富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性格与特点。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经历所有文化本身所固有的诞生、发展、衰竭、消亡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就能够看出,非遗注重的是“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些虽然都是在传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内容和礼仪习俗,但是它并不是具体的物质,不是几何空间上的具体存在,而是必须要依赖于人的活动和行为才能够体现出来的相对抽象的文化内容。同时,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内容,在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对文化进行不断的扬弃,从而留下最优秀的最能够代表历史文明的文化内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异域文化的接触碰撞都会对原生文化的形态和内容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从而改变原有文化的面貌。其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显著的地域特色,相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自然社会因素有很强的依赖性,它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承都依赖于其所生存的原生环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也能够很好的反应一个地域的不同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依赖于客观现实和反应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会不停的适应现实环境。当社会生活水平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随着人们的需求不停的变化发展。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留存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对以往社会物质形态和文化环境有着良好适应能力的一部分文化内容,也正是因为较强的适应能力才使得在面对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不至于被淘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文化变迁理论认为,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所谓文化传播,即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由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转移或互动,包括文化输出和文化吸收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产生到变化,文化传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经历了上百年有些甚至是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文化从其发源地传播到了其他的地方,并且在依附于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在实践过程中以不同的形象存在。如新疆木卡姆表演艺术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吸取了印度、希腊、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同时木卡姆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从其产生、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新疆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的原因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入了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元素,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融合。这也预示着这种产生于遥远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在不断创新和整合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存在延续、发扬的可能性。

但是,纵观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很多文化在历史更替的过程中渐渐被时间稀释,最终消失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这也体现了文化变迁理论中关于“文化丧失”的观点,所谓文化丧失是指因接受新事物而导致旧事物的丧失,前者导致后者的文化特征萎缩、解体、丧失,多元的文化走向单一的文化。[8]这一点在现代生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不同地方的居民所选择的服饰会因为民族、年龄、地域等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被外来的西方文化冲击,伴随而来的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淡化,文化元素多元化格局被单一的主流文化所替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堪忧,世界各国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9]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登记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面积、多层次的普查,较为全面的了解了非遗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对部分正在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声像手段进行保存和立档;对于很多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对于具有明显经济价值的文化内容通过旅游产业、手工艺术产业的方式进行开发等。

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点来看,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非遗仍然面临着很严峻的生存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不到位,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我国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均匀,存在形式各异,并且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每个不同时刻、对不同种类的文化内容无法全面的了解。这也就意味着一些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意识到,但却面临消亡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抢救。

第二,现代的教育机制和经济环境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复存在,而原先被作为谋生手段的传统技艺已经没有办法在现代的经济市场中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些技艺被摒弃,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择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生活保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比如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学徒积累,几年的实践劳动,往往想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没有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不可能实现,这一特点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少有年轻人能够花费几年甚至上十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些传统工艺,因此,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代。

第三,现有的开发利用手段,片面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过度开发、商品化、表演化的问题,严重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带有明显民族符号的文化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且在近几年中有很多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商业化运作,企图通过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从而恢复其生命活力。通过几年的实践,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下实现了其经济价值,体现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所熟知,但是商业化包装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和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只是片面的理解,为了迎合游客和市场的需求谋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随意的改变民俗内容和一些礼仪形式,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状态。例如一些带有群体崇拜特色的族群祭祀活动,原本是整个族群信仰祭拜的庄严活动,但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允许外来游客参加,甚至改变原有的祭祀活动内容和程序,这使得族群成员对此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对于一些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经济利益,将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大批量的机械生产,这严重破坏了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价值。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启示

第一,坚持抢救性保护第一位,合理开发利用。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不断消失,其需要特殊的保护手段为其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在现代的环境条件下不断的更新、发展。

第二,提高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非遗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或传承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好的软环境。

第三,改变单纯的只在硬件方面下功夫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发挥源于农村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提高非遗的现实价值来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监督机制,坚决杜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款挪作他用,将基层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2012.

[2]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3] 刘芝凤.福建长汀彭坊村凿纸龙灯生产性保护刍议.[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21(4).

[4] 龙叶先.贵州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问题及政策构想.[J].民族论坛,2012,08.

[5] 章皙妮.谈旅游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J].产经,2012,08.

[6] 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理论探讨,2009,06.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26/content_2880124.htm.

[8]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2012

[9]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02.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