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2016-12-24罗春寒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重构传统

摘要:端节是水族分布范围最广、过节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水族最重要的年节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水族端节也在发生变迁,节日活动内容出现传统与重构并存现象。时代发展进步、政府力量推动和水族村民认同是这一节日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形成的动因,而按照文化人类学进化论的观点,这种传统与重构的文化现象是积极的,值得肯定,对我们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重构;水族端节;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25-05

水族是中国政府认定的56个民族之一,全国总人口约40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都匀市、独山县、雷山县以及云南富源县、广西河池地区等。其中三都县有水族人口20万人,约占全国水族总人口一半。端节和卯节是水族重要的节日,这两个节日虽然都被视为水族的年节,但性质完全不同。笔者对这两个节日进行专题论述,指出水族端节是年节性节日,卯节则是农事性的节日,不能简单以年节视之,二者有本质区别[1]。2014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恰逢三都县三洞乡一带水族端节,笔者以“他者”身份,深入达便村考察该村水族过端节全过程,发现水族端节文化变迁存在着“传统与重构并存”的现象,值得讨论分析。

一、达便村概况与达便端节来源

达便村位于三都县三洞乡(现并入中和镇)境内,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三合镇所在地约30公里。达便村是典型的父系宗族型村寨,除外来媳妇外,村民均为潘姓,长幼辈份分明,全村内部不能通婚。达便村由5个自然寨组成,共446户1 929人,达便村是水族中心地区(语言学家把三洞水语定为水语标准音)少有的大村寨。据传,清中后期达便村人丁兴旺,全寨人口曾多达3 000人,建有寨门7个,远近闻名。①①资料来源:2014年达便村委会端节宣传资料《达便村简介》。 清末因战乱,不少人由此迁居到荔波、独山、榕江、福泉等地,这些迁居外地的潘姓村民,与达便一样在同一天过端节,这也成为他们祖籍认同重要依据。1944年底日本军由荔波侵入三都、丹寨后折返,途经三洞,达便村与相邻的水更村村民在一个叫低育的地方设隘伏击日军,史称“低育伏击战”。是役共击毙日军15人,缴获步枪12支,子弹350多发,水族青年潘鉴、潘海术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②②参见杨胜超.低育伏击战与一把日军指挥刀.水族百年·三都篇(上),2009: 29. 70多年时间已过去,低育一战至今仍是达便村民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记忆。

过去,达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鱼塘,据称是当地水族村寨中拥有鱼塘最多的村寨。如今,这里的鱼塘已急剧减少,大约只有20多个。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在市场上活鱼供应充足,水族端节、老人去世必备的活鱼随时可在市场上购买,不必自养备用;二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水平提高,自建住房成为一种需求,将自家鱼塘转变成宅基地现象十分普遍。

历史上三洞地区有上三洞(水语称“干”)、下三洞(水语称“养”)之分,传说“干”和“养”系两兄弟名字,今天三洞乡的潘姓水族都是他们后裔[2]。正因为如此,这些潘姓水族之间,不论相隔多少代均不能通婚。而与达便相邻的水更村,虽也是潘姓,由于他们不是“干”和“养”的后裔,所以两个村的潘姓可互相通婚。与其他地区水族村寨一样,每逢端节祭祖或寨内老人去世,达便村民均忌动物油而食素,祭祀用品也只能是豆腐、瓜果及鱼类,有人将这种“忌油”文化现象称之为“忌油圈”。同属“忌油圈”之内的水族成员不仅拥有共同的先祖,而且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独特的宗族制社会。

水族端节分批分期进行。过节的时间按照水族历法来推定,大体在农历八月下旬开始,至农历十月上旬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水族历法的岁末年初,因此端节是一个典型的庆祝丰收,辞旧迎新的年节[3]。在这段时间里,逢亥日过节最具特色,也有少部分水族村寨在午日、未日或申日过端。总体而言,在亥日过节的村寨和人口最多。达便村所属的三洞潘姓是第4个亥日过节,据了解,相对其他批次过端节的地区而言,第4个亥日过端节的范围最广、人口最多、规模影响也最大。所以为宣传水族节日文化,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在三洞端节邀请远方宾朋与水族同胞一起共渡佳节。2014年达便端节是在10月7日进行(相当于汉族春节“大年初一”),尽管这天三都县政府在县城三合镇举办全国赛马邀请赛来庆祝水族端节,但并没有对达便的端节活动造成影响。

关于达便村端节由来,10月6日这天笔者对潘巨(化名)进行访谈。①①被访谈人:潘巨(化名),男,现年68岁,曾任达便村支书多年,初中文化。访谈时间:2014年10月6日。其子潘和(化名)为县政协副主席,曾与笔者在同一个乡镇共过事。 以下根据录音整理:

达便端节很早就有,至少有几百年历史。端节主要为纪念我们的祖先,庆祝人寿年丰而兴起的。除达便外,善哄、梅山、水各、板领、定城、水敢、板以、寨罗等村寨都是今天过端节。这几个村寨都是“干”公或“养”公后裔,我们过端节要集体祭祀和纪念“干”公或“养”公。其实除这两个公之外,还有一个“燕”公,他们3个是兄弟,“燕”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都江、坝街等地,他们也是今天过端节,我们也不通婚。我们三洞端不属于韦姓“端十六”,“端十六”是在上一个亥日过节。所谓的“端十六”指的是这批端节有16个端坡(赛马坡),意思是端坡很多,所以名气很大。三洞端因为“干”公与“养”公后代共用马坡,所以我们的端坡比韦姓16个端坡少得多,但我们的过节人数和过节范围要比“端十六”大得多。传说从“干”公、“养”公到现在已有20代人,所以,我们达便的端节至少有500年历史了。

二、达便村端节内容的传统与重构

达便端节与其他地区水族端节大同小异,节日活动以祭祀祖先、端坡赛马、敲铜鼓、宴请亲朋好友为主要内容。10月6日也是农历戌日,俗称大年三十,在外工作学习的村民都要尽可能回到达便老家过节。潘巨的儿子潘和(化名)本来在县城负责筹办全国赛马邀请赛,因为有上级领导要到三洞过端节,他被临时改派回老家达便备办宴席,做好接待工作。笔者也因此受邀到他家近距离考察达便水族村民过端节全过程。

当我们驱车到达便时已是下午2点钟。因为15年前曾来过,所以我们没费多少力就找到潘和家。进屋一看,潘和以及他的妻子、女儿、潘和妹妹都早已回到家正忙里忙外准备年夜饭了。屋后晒台上摆放着早已做好的20碗扣肉以及生猪脚、五花肉、油炸豆腐以及各种蔬菜。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放在盆里10余条刚做好的“鱼包韭菜”。顾名思义,“鱼包韭菜”就是将鲤鱼或草鱼沿背部剖开,在鱼腹包上韭菜而得名。当然除韭菜外,还要配上广菜(学名芋荷)以及各种辣椒、姜、蒜等佐料等。为防止鱼腹中的韭菜等配料散落,还要用稻草捆扎好,加工好的鱼包韭菜最后还要放入大铁锅中蒸煮数小时,直至完全熟透所有配料都入味之后方起锅。“鱼包韭菜”是三都地区水族最重要的菜肴,是祭祀祖先必备供品,同时也是待客佳肴。

通过与潘巨交谈我们得知,做好年夜饭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祭祀祖先,供奉祖先还有男、女之分。男祖先的供桌可以说是主供桌,不仅桌子要比女祖先的供桌大、供品和碗筷也要多些,摆放的位置也居于堂屋神龛前。相比之下,女祖先的供桌处从属地位,有的摆放在主桌侧,有的则只能在厨房单独供奉。祭祖仪式程序看,家庭中的男主人是祭祀主导者,摆放供品后,焚香化纸,简单念几句吉祥的话就算完成。没有下跪磕头、放鞭炮、杀牲见血等礼仪。从供品种类看,主要是鱼以及糯米饭、豆腐、瓜果、酒之类东西,动物肉及油脂绝不能摆上供桌。过去,大年三十是没有外人到家做客的,所以全家人年三十夜饭也只能吃除鱼之外的素食,直到大年初一(即亥日)端坡赛马归来后,才正式开荤食肉。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很多时候大年三十就有客人到家,为更好地的宴请客人,除供奉祖先的供品仍保留传统外,全家人的年夜饭已不再忌荤食素,而是与客人一道共享美味佳肴。

大年三十“喊端”是过去端节最重要的仪式,如今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喊端”又叫“邀端”实质上是一种吃“转转饭”形式,主要是村寨内三家六房近亲间的男主人参与,寨子小的则可能是在全寨进行“喊端”。“喊端”的过程是,当祭祖仪式完成后,先开饭的一家会通知三家六房男主人到他家吃饭,大家共同举杯,大呼“唷、唷、唷”之后干杯,酒过三巡,大家又立即起身到另外一家继续开怀畅饮,如此接二连三,直到每家每户都走完方停止。因为户数多,“喊端”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到结束时往往已是深夜了。如今,每家每户都忙于招待各自的外来宾客,因为男主人抽不开身,这种体现家族亲情、邻里和睦的“喊端”活动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村寨每家每户集资举办的题为“美丽水乡·生态达便”的系列活动。

其中,公祭共同祖先“养”公和举行大型歌舞晚会,是达便村2014年端节活动的亮点。据说,这种过节形式已进行两三年了,得到全村寨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这种节日形式,是传统的端节活动所没有的,笔者姑且称之为节日文化的“重构”。

宗族共同的祖先公祭仪式在大年初一(亥日)上午9点进行,地点设在村委会门前篮球场,这里也是当天晚上举办歌舞晚会的场所。参与祭祀仪式的是德高望重寨老以及村委会几位主要成员。祭祀台背景是大型喷绘幕布,上面用水书写上祖先牌位及对联。供桌摆放的供品与一般家庭祭祖一样,但供桌两边还分别摆放有斗笠、蓑衣、犁耙、锄头、镰刀、箩筐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主持祭祀仪式的是村寨里的水书先生,由他朗读水书,为祖先歌功颂德,并祈求祖先的庇护全村后代来年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后,其他参与者则完成焚香化纸点蜡等程序。除本村男女老幼外,众多的外来客人则是这场祭祖仪式主要观众。整个祭祀仪式简短庄重,具有民族特色,除表达祭祀祖先的意涵之外,其表演或者说“做秀”的意向也是不言而喻的,按照村民自己的说法,这种公祭祖先的仪式是近几年乡政府为表演给客人看才慢慢出现的,过去没有这样的仪式。

祭祀仪式结束后,除寨老要到端坡(端节赛马的固定场所,又称马坡)主持开道仪式外,其他人都会马上返回到家中忙于招待宾客。现在的端坡是三洞乡政府十多年前为方便外来宾客观看赛马而重新划拨土地兴建的。端坡靠近公路,距离乡政府以及周边的达便、水更、寨罗等村寨很近,因而也得到附近村民的认可。端坡的马道宽约8米,呈不规则圆圈,周长约600米,围绕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坡而建,山下砌有水泥台阶可直达山顶,便于人们登高观看赛马。山顶上建有一座汉式六角凉亭,是这座端坡最重要的标志。为吸引其他地方水族村寨参加赛马活动,今年达便与周边的水更、寨罗等几个村寨自发集资设置奖金奖励赛马参与者,其中冠军的奖金高达5 800元。过去,水族端节赛马很讲究配鞍而骑,现在已看不见马鞍,据笔者了解,没有马鞍可以让骑手更容易操纵奔马,赛出好成绩。

夜幕降临,达便村自发组织的歌舞晚会拉开序幕。村里的年青人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观众除外来宾客外,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占的比例最大。表演的节目除唱水歌、敲铜鼓外,现代热歌劲舞已成为重头戏。专业的音响震天动地,传遍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播放的都是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和歌曲。直至深夜11点,整个晚会活动才结束。通过与村委主任潘林(化名)交流得知,端节举办歌舞晚会在达便村兴起才两年时间,因为反响很好,所以今年大家都乐于出钱出力再办一次,相信明年还会再办。

三、达便村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

1859年,英国著名学者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创立进化学说,他提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4]。进化论学说不仅在生物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学理论的进化论学派,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分别是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泰勒和美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前者于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后者于1877年出版《古代社会》,这两部著作堪称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经典之作,对人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学派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进化的。我们借此理论来阐释当代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也能很好地说明水族端节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换而言之,水族端节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仅没有式微,反而发扬光大,传统与重构并存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里,传统与重构实质上就是遵循适者生存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既保留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和充实节日内涵,使之延续不断。

在笔者看来,水族端节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还与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有直接关联。就水族社会而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外部力量(主要是国家政府)的介入是无法回避的选择,而水族村民的认同与接受则是积极主动的选择,二者相加,使文化的重构成为可能,由此促成当今水族端节传承和变迁的新模式——传统与重构并存。纵观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端节与现代端节相比,按照潘巨的描述,他最大的感慨是今非昔比。他说他小时候过端节,因为家里太穷,节日期间肉与鱼的消费量很少,除自家亲戚外,外来客人也很少。鱼包韭菜很少见,一是因为那时自养的鱼一般都很小,只有二三个手指这么大,无法做鱼包韭菜;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也买不起大鱼来做。现在过端节,每家每户鱼和肉少则几十斤,多则数百斤,有的要杀猪甚至杀牛过节。过一次节花费数千元,甚至万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可见,正是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水族端节的活动内容才会发生如此变化。达便村民自发集资举办公祭活动、悬赏赛马领先者、举行歌舞晚会等等,无一不是以收入水平提高作为先决条件的。

(二)政府力量的推动,是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又一动因

水族传统端节文化发生变化,政府力量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观念的驱动下,为谋求招商引资,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县乡两级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不遗余力积极支持水族村民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免费提供宴席,邀请外来宾客参与过节),重构节日文化的项目,扩大节日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如前所述,三洞乡政府投入资金为村民重新开辟赛马专用端坡就是一个例子,且这种现象很普遍。2013年笔者曾到三都九阡考察水族卯节,发现当地的卯坡已不再是传统自然状态下的卯坡,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打造,现在的卯坡登山步道,凉亭、祭井(供祭祀用的水井)、纪念碑、水歌歌词碑刻、祭祀稻田的祭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政府力量的介入,对包括端节在内的水族节日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水族村民的认同,是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水族是一个很有文化特色的南方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水族社会虽然不断受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但水族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1964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三都县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要求所有水族村寨统一在国庆节期间过端节,但并没有收到实效,公开过节变成偷偷过节,1980年三都县政府撤消统一过端的决定,水族分批分期过端节传统又得到恢复[5]。这种现象说明水族村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2006年端节与水书、马尾绣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水族当之无愧的3张文化名片之一。但也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水族传统文化包括端节文化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尽管如此,我们仍很惊奇地看到,水族端节文化因子并不没有发生质变,仍深深耕植于水族民间,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水族社会对端节文化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对端节文化重构内容的认同。上文所述达便村举办公祭活动和歌舞晚会是典型的文化重构,水族村民并没有排斥反感,而是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所以,达便端节文化之所以能够重构成功,村民的认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用日新月异和一日千里来描述一点都不夸张,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包括民族节日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后者最终要取代前者,似乎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一个个不断消亡的民族文化案例,人们在抚今追昔、扼腕感叹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各种应对措施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本文所提供的达便村水族端节文化传统与重构并存的变迁模式个案,或许对我们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 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9:482.

[3] 潘朝霖.水族历法与端节——诠释“年”的本义[J].南开语言学刊,2005 (1) :45.

[4] 达尔文进化论[EB/OL][2016-03-04].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52.htm.

[5] 三都水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三都水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8.

[责任编辑:蒲涛]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重构传统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少年力斗传统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