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2017-02-17李春丹
李春丹
摘 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二人转由传统到新型的变化机理进行一些粗略的分析,研究大众传媒于二人转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的改变中所起的作用,由此证实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推动民间文化变迁,进而对传媒语境下,民间文化的发展之路做以探析。
关键词:二人转;文化变迁;大众传媒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由清朝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的闯关东大潮从关外带至关内。其台词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
一、从传统到新型,二人转走出了怎样的辉煌
二人转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为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
然而,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时代,二人转的传播范围已经在不断的扩散,至上个世纪末,二人转从内容到形式都已经完成了转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范式。
二、大众传媒如何塑造了新型二人转
二人转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呈现出了它动态的一面,既然是一种动态文化,就必然存在着变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过程就是“文化变迁”。“按照西方进化论的观念,文化变迁有进化和退化之分,而按照功能论的观点,文化的变迁则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的。文化发生变迁,必然有其所需要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自身的增值。”
(一)大众传媒改变了二人转的传播环境
关于二人转的形成时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很多学者是靠二人转艺人和师承關系来推断它产生的时间的。为此,有人说二人转形成于清代中末期,也有人说它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于哪一时间段更为准确,我们暂且不做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历史时期尚属于中国封建社会,受制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中的人们没有自由爱情,有些男人甚至长期活在看不见女性的封闭环境中,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演绎他们的情感生活,为此,一种从大秧歌中辟出来的戏--二人转使农民被压抑的情感和愿望得到了艺术的替代性补偿。
(二)大众传媒改变了二人转的传播方式
市场经济环境下,二人转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此时的二人转与彼时的二人转传播范围及传播方式已大相径庭。新型二人转应当充分研究影视文化的商业特点,深入挖掘影视市场,与大众传媒相结合,有效地将二人转的传播效果大幅提升,从而更好的发展壮大这一民间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三)大众传媒改变了二人转的传播内容
二人转源于农村,二人转艺人大多出身农村,他们在演唱的内容中自觉不自觉的加入了自己所熟捻的乡井道德,并以此来评判是非,一定程度上对有着强大宗法制度和学术氛围做靠山的封建道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二人转在而后的传播进程中,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其内容较之封建社会发生了更为深刻性的变化。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所带来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二人转的裂变,一种承载着新形式、新内容、新受众主体的新型二人转由此诞生。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于二人转的变迁是三个环环相扣的变化因子,传播环境、传播方式改变二人转的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又折射着传播环境与传播方式的变化。
三、传媒语境下,二人转以及民间文化的发展路在何方
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它是非官方的下层社会的文化。在传媒“呼风唤雨”的今天,“大众传媒以通俗文化、平民路线的形式,为大众生产而取代了大众的生产;连旧的传统民间文化也在这种取代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边缘,这就是民间文化在传媒时代的生存状态。”要解决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要带动这一古老民间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到: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倡导“绿色二人转”
目前,在长春、沈阳已经有高校设立了二人转相关专业,旨在培养二人转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以此来推动二人转的复苏,从而将这个在挣扎中的民间文化艺术推进高雅文化的殿堂。也唯有如此,二人转的发展才能适应这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能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走的更稳健、更持久。
(二)打造二人转文化品牌
二人转是东北的俗文化,通俗的语言中包含着东北人真挚的情感。其乡土性和通俗性体现了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和文学特色,我们要挖掘整理这一特色,在题材选择上,应该紧跟时代脉搏,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讴歌主旋律,多创作一些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段子。形式上,要做到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俗中见雅、精益求精。
(三)“借壳上市”以商业化运作为依托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无论如何不能没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符号的大规模生产、复制、传播成为可能,以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传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传媒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考虑商业效应。
四、结语
本文以东北二人转为例,通过论述大众传媒于二人转由传统到新型的变迁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来研究二人转这一民间文化在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占绝对优势的传播环境中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以此为个案,来关注整个民间文化在传媒语境下的未来发展。总体来看,文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传媒时代的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