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2022-06-09吴亚徽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自信思政课

吴亚徽

摘 要:树立文化自信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和分析思政课增强文化自信的创新策略,创新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充分借助新媒体的长处,利用国学经典丰富思政课授课内容,有助于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 思政课 新媒体 国学经典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脉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本是中国精神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文化大激荡,我国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威胁。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祖国输送根正苗红的新一代,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基于此,积极探索增强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成为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需要重视的部分,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成为全体学生需要自觉提高的意识。

一、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建立的基础不牢固

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化充分肯定的基础之上,若是不肯定中国的文化,何来文化自信一说?想要肯定中华文化,首先需要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充分的、深入的了解,但是因为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导致文化自信的根基不牢固,无法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出其最大限度的作用。

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传统文化流失,给外来文化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传统的手艺、书籍还有其他的瑰宝,慢慢地淡出国人的视野;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国家,将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占为己有,向联合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来,中国原本的文化遭到了破坏,使文化自信的基础越发薄弱。

(二)传播的内容不规范

科技快速发展的红利,使得新媒体在一波波浪潮下也在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它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量不断扩大。虽然政府对于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很大,但是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相关部门即使努力地完善监管机制,仍无法将不良文化完全剔除。如今网络上的信息依然鱼龙混杂,各种信息背后隐藏的文化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智能手机的使用年龄逐渐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深度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的互动之中。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没落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吸引与干扰,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和网络新闻中植入的负面价值观点和消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一部分学生天真地将他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某些言论奉为“圭臬”,并将这些言论加以宣传转发,导致更多同年龄段的学生受到影响。可见,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社会造成了新问题。

(三)面临的环境不乐观

现如今处于后疫情时代,倡导“云”服务,即主张通过网络的方式恢复全球化进程。互联网的畅通使用,在为人们的联络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文化自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依赖网络方式,这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入侵提供了便利,也为建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的文化信心创造了非常严峻的环境。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下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了建设文化自信所面临的环境并不理想,甚至反作用于文化自信这一社会意识,给思政课增强文化自信的任务增添了新的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一)夯实旧基础,促进新改变

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改变人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国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文化,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文化自信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一体化建设有很大帮助,促进国人形成全方位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发言中都引用了国学经典,不仅很贴切地表达了想要传达的意思,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国学经典的关注度,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开始在课外主动地学习国学经典,逐渐改变了国人对以国学经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见,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促进其创新發展。

(二)规范旧内容,解决新问题

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有利于反向促进相关部门监管水平的提升以及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净化网络上的落后、腐朽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帮助其辨别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为其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驾护航。

公共新媒体的突出代表——微博,用户只需要在搜索栏进行检索,就能轻松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随着网络重要性的逐渐凸显,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媒体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清朗行动”,微博背后的监督机制在相关部门的督促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监管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到目前为止,微博上面的落后、不良文化已经逐渐得到了清理,加上官方部门入驻微博、开通官微,微博逐渐成为一个宣传正能量的平台,传播内容不规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改换旧方式,打造新环境

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网,更多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公众手中,公众可以对信息采取正确合适的态度进行辨别评论,在利用得当的情况下,对打造一个紧密、便捷的网络新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为当下的疫情防控减少了压力。

即使网络联系的日渐紧密会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入侵提供一个更便捷的途径,只要国人不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先进文化,不断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抵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入侵,一定能够为文化生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三、思政课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最主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3]作为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群众应该重新了解思政课的现状,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思考思政课在树立自信上的不足之处。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结语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是鼓励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4]。

(一)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水平不高

当代思政课的现状喜忧参半。通过思政课传播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有较多的思政课教师自身就没有树立起非常牢固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也没有体现出文化自信。显然,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不能完成思政课的课标要求。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思政课教师是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地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但是其中的某些教师,因为自身的国学素养没有达标,所以给学生讲授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也相对较少,虽然在思政课上能够树立一定的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仍然不牢固。

(二)思政课讲授的方式单一枯燥

思政课意在通过讲授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等理论性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学生的唯物主义观,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事物。从思政课发展的过程来看,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注重“理论”二字,认为只需要将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即可。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态度不断发生转变,思政课应该探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思政课的论断。事实证明,这一点还做得不好,思政课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成为学习负担。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因此,要想在思政课上达到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求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国学经典,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是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传达出来的含义,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破除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思政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不正确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思政课堂之外,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或者在网络中,与文化亲密接触。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代学生文化自信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文化自信的低水平现状,与大部分学生对待思政课的不端正态度有关。以大学生为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只是将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课进行学习。在课上,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于是非常不情愿上思政课,甚至直接缺席,只是在期末考试前为了避免挂科而背诵知识点;在课后,学生基本没有时间主动地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大学生对待思政课不端正的态度使思政课的授课效果远逊于预期,思政课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更别提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的目标了。

学生作为思政课的客体,既是检验思政课是否达到理想教学目标的标准,也是思政课授课的终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缺失,反映了思政课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改进,反映了思政课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

四、创新策略

(一)以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起点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受教途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引导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环境力量。[5]

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自身应该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如今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华文化,特别是对国学经典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应该“反诸其身”,先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再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更好的熏染。各个师范院校也应该注重师范生,尤其是思政专业师范生国学素养的培养,增设关于国学经典的专业课程,建立关于国学素养的考查机制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思政课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文言文更幽默风趣地表达出来,如何将国学经典阐述的道理同实际联合起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二)以發挥新媒体的作用为桥梁

随着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联系的日渐紧密,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与其分割不开,新媒体与课堂深度融合已势不可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手段使传统国学经典中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生动立体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媒体带来的不全是有益之处,我们还要防范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新媒体若运用不当,学生就会接触到大量的落后、腐朽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该重视落后、腐朽文化的负面作用,积极应对,规范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使新媒体为我所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还要注意在整节课中新媒体使用的度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新媒体使用时间在整节课中的占比。在课堂中,若过多地使用新媒体,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则会被新媒体吸引,很难再转移到课程本身上来;使用过少或者不使用新媒体,会出现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的问题,让学生提不起对课程的兴趣。

(三)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相应地,学生就是客体,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学生有不同的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同一阶段也有不同的层次,即使是同一层次,也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同一课程的评价不同。

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矛盾的观点对不同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新媒体手段宣传国学经典,比如对于小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对于中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官方视频或者高质量的短视频带领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对于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则更多的是用国学经典的原文以及更深层次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处于同一阶段的学生,课业任务虽然基本一致,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原因,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却是不尽相同的。针对这一现象,思政课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新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比如在中学走班制度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被分到了一个班级,教师可以制作多个不同的幻灯片,收集更多的素材进行分层教学,以便国学经典覆盖更多层次的学生群体。

五、结语

中华国学经典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这个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践行此项教育教学行为,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个性差异、生活环境等因素,坚持以国学经典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等教育方式,开发教育平台、更新教育内容、创新学习形式,不断提升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6]思政课教师还需要保证自己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同时不能单纯地重视理论学习,也要提高自身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订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有重点、有创新地推进思政课授课进程,多管齐下,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云彬.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 [J].红旗文稿,2010(16):4-8.

[2] 秦晶晶.中小学生价值观的问题及其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46-49.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8.

[4]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58-259.

[5] 薛晶晶.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学,2016.

[6] 白静,张军强.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8(4):135-139.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文化自信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