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程度副词“綦”的形成与式微之因

2022-06-09肖亚琳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通假荀子潍坊

肖亚琳

摘 要:“綦”在古文献和今山东潍坊及相邻方言中有程度副词的用法。“綦”与“极”语音通假,由此出现了程度副词“綦”。但与“极”相比,程度副词“綦”是一种弱势表达。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两个等义词中的弱式表达向强式表达合并,最终造成程度副词“綦”在书面语和普通话中的萎缩。

关键词:“綦” “极” 程度副词 潍坊方言

在古文献和部分方言中,“綦”常用在谓词性结构前,表示“很,极”的意思。学界有关程度副词“綦”的研究较少,学者们多是研究“綦”的其他用法,如对“綦”姓的探讨[1]和对“綦”字的“鞋带”义的研究[2]等。钱曾怡主编的《潍坊方言志》中介绍了程度副词“綦”在潍坊方言中的分布情况。[3]本文将介绍程度副词“綦”在古文献和方言材料中的分布情况,阐述“綦”的本义,并进一步探讨程度副词“綦”的形成与式微之因。

一、程度副词“綦”的分布

作为程度副词的“綦”既存在于现今部分汉语方言中,又可见于历代古汉语文献。

(一)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綦”

查阅各地方言志,并通过“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调查了“很”在全国方言中的读音情况。结果显示,山东潍坊和临沂部分地区用“綦()”来表示“很”义(注:广西昭平、河南商丘、江西莲花等地方言表示“很”时为“几k”

“稀”“几”等,与“綦”音近,疑是各地方言古今声母语音演变规律不同导致的差异,三词或皆与“綦”同源,此处不过多论述)。

潍坊,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潍坊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属于山东东区方言的东潍片。潍坊境内潍城、寒亭(区)、诸城、安丘、高密、昌邑(县级市)等地方言把“綦”用在谓词性结构前,表示“很,极,非常”等义(潍坊地区还有“很”“挺”“极”“刚”“真”等表达方式[4])。

例1 明天綦冷,你上学多穿点衣裳。

例2 这个主持人綦能说。

例2 白菜綦便宜。

例4 你不能把事儿做得綦不像个样儿吧?

(二)古文献中的程度副词“綦”

“綦”作为程度副词实则比较久远。据统计,“綦”在古汉语语料(主要依据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5]中出现一万次以上,其中作为程度副词出现次数应在三千以上,分布在从先秦至晚清(还有部分民国)的约二百部文献中。这些文献包括散文、诏令奏议、医藏、史书、诗话、小说、地方志书等各种类型,如《荀子》《台案汇录乙集》《研经言》《清史稿》《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淞隐漫录》《聊斋志异》《萤窗异草》《眉庐丛话》《过眼录》《樊山政书》《天台治略》《论语说》等等。现举部分实例如下。

例5 知者易为之兴力而功名綦大…… (《荀子·王霸》)

例6 是知美稼千箱,两歧綦少。(《又玄集序》)

例7 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农夫,各有其分,不可乱也。 (《论语说》)

例8 昔先王肇九州、分五服,内外之限綦严矣。(《春秋属辞》)

例9 虽所学未尝不同,而人綦众而且详…… (《刘蕺山集》)

例10 十余月竟无耗问,妻翘盼綦切。(《聊斋志异》)

例11 夫湿有数种……分别綦严。(《研经言》)

例12 ……即古青陂,是有此陂綦久。《水经注疏》)

例13 嘉庆六年……文闱条例綦严……(《清史稿》)

据我们所统计的资料来看,就时间来说,“綦”作为程度副词最早出现于《荀子》中;就频率来说,它在明清及民国时代的文字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结合程度副词“綦”现在的使用情况,可知程度副词“綦”的使用范围出现了萎缩。

二、程度副词“綦”的由来

(一)“綦”和“极”的本义

“綦”的本义并非是程度副词“很,极”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本无“綦”字,不过“玉”部有,

“艸”部有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綦,綥或从其大徐所补”,又有“綥,帛苍艾色。从糸畁声。《诗》曰‘缟衣綥巾,未嫁女所服。一曰不借綥”。[6]《说文大字典》提到“綦,平声音其,《说文》帛苍艾色,从糸畀声”[7]。“綦”的本义应为“帛苍艾色”,即苍青色。

“极”的本义则为“屋脊之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到“栋,极也”“极,栋也”,又“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8]“极”由这个义项引申出程度副词的用法,如“极卑极贱,极远极劳(《吕氏春秋》)”等。

可见,“极”与“綦”的本义并不相通。

(二)“綦”与“极”之通假

“极”与“綦”的本义并无关联,但“綦”在古文献中常被解释为“极”。如《荀子·王霸》有“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9]。杨倞《荀子注》:“綦,极也。”[10]又有《前汉书》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其注下云“宋刘攽曰期读如荀子曰欲綦色之綦,楚人谓极为綦”。[11]可见,“綦”在表示程度时与“极”意义相通。

“綦”解释为“极”,实际是由语音通假导致。“綦”有“极”义最早出现在《荀子》一书中,所以可以推测上古时“綦”与“极”之间已经发生了语音通假。依王力先生系统,上古时“极”为职韵群母入声字,“綦”为之韵群母平声字。[12]到中古时,“极”反切注音为“渠力切”,属曾摄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群母字,“綦”则为“渠之切”,属止摄开口三等平声之韵群母字。[13]由此可见,“綦”与“极”在上古(乃至中古)声纽是相同的,可谓“双声”。再者,“綦”上古属“之韵[]”,“极”为“职韵[k]”,两字韵腹一致,韵尾不同,可以说是音近;按上古音系,“极”变为“綦”,“职韵[k]”失去入声韵尾读为阴声韵“之韵[]”,可谓是“之职对转”。历史上因语音方面发生“之职对转”而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例子很多,如“负[biu]”和“背[puk]”。可以说,“綦”因与“极”语音通假而有了表示程度的用法。2BD35E16-D12C-4B7C-B04A-359BBAA4404E

此外,“綦”的程度副词的用法不太可能是由自身语法化演变导致。“綦”本义为“帛苍艾色”,其他意义包括“鞋带”“足印”等等,这都与作为“程度副词”的意义相距较远。根据语法化的“渐变原则”[14],“綦”变为程度副词缺少“意思只有细微的差别的相邻两个阶段”的状态。故我们有理由相信,由“綦”与“极”读音相近而引发的通假是“綦”获得程度副词的用法的一个充分条件。

三、程度副词“綦”的式微之因

(一)“綦(=极)”与“极”的语义差别和语法分工

当表示程度时,“綦”和“极”意义相近,但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若将被赋予了“极”义的“綦”称作“綦(=极)”,那么“綦(=极)”与“极”在语法、语义和分布等方面都有区别。

《荀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是我们搜集到的最早出现“綦(=极)”用法的文献资料,也是较多地同时包括“綦(=极)”与“极”的文献,而且其成书争议较少。故我们以《荀子》为参照,统计了“綦(=极)”“极”各自的出现情况。

《荀子》一书中,“綦(=极)”出现了27次(同一复句中出现多次按多次而非一次统计),分类举例如下。

第一类:

例14 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 《荀子·仲尼》)

例15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荀子·王霸》)

例16 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荀子·王霸》)

例17 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綦劳苦。(《荀子·王霸》)

第二类:

例18 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荀子·王霸》)

例19 ……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荀子·君道》)

例20 ……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荀子·王霸》)

第三类:

例21 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养五綦者有具,无其具则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荀子·王霸》)

由上观之,“綦(=极)”都是位于句子中间,一是作为副词用在“明”“大”“小”“可乐”等谓词性成分前,表示“很、非常”的意思;二是作为动词位于“文理”“偏能”“之(代词)”等体词性成分前,表示“极力追求或做到(某事)”或“(某种情况)发展到极点”的意思;三是作为形容词位于一般名词前,表示“最顶尖的,最××的”意思,如“目欲綦色”的意思是“眼睛喜欢最美的颜色”。

“极”则出现了41次,同样分类举例如下。

第一类:

例22 治辩之极也。(《荀子·儒效》)

例23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

例24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荀子·君道》)

第二类:

例25 施及四极。(《荀子·议兵》)

例26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

第三类:

例27 故穷藉而无极,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荀子·正名》)

第四类:

例28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荀子·乐论 》)

例29 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荀子·富国》)

由上观之,“极”基本上都是位于句子末尾,或用在句尾语气词“也”之前。“极”大多数情况下为名词,一是用在结构助词“之”后或直接在名词后表示 “……的极点”或“至高的标准”之意;二是“尽头”的意思(进而可与“四”“八”等数字一起表示“四方、天下”之意);三是“标准、中心”的意思。此外,“极”用在动词前后,表示“极尽地,彻底地”或“竭尽全力地”的意思。

对比“綦(=极)”“极”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荀子》中的语法、语义和分布等方面都有区别,详见表1。

由表1可知,“綦(=极)”一般位于句中,可用作副词、动词、形容词;而“极”一般作为名词用在句末,偶尔在句中作为副词。可见“綦(=极)”与“极”用作副词时有交集,但它们表达的语义和所修饰的语法成分有所不同,详见表2。

即使“綦”因语音通假被解释为“极”,但起初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所分工。“綦(=极)”起初分担了“极”的部分职能,其中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很,非常”的程度副词的用法就是其中一种。可见,程度副词“綦”与“极”是一对意义相近、互补分布的词。

(二)近(等)义词中的弱势表达向强势表达合并

通过上文对“綦(=极)”“极”用法的对比可知,“綦”至少在《荀子》一书中承担了“极”的程度副词的职责,且到明、清、民国之时,此种用法达到了顶峰。但如今这种用法在普通话和现代书面语里已经消失,即使运用在文章里也不免带有一丝仿古韵味。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綦”的这一用法的消失呢?

“綦”因为与“极”音近,故在《荀子》一书中承担了“极”的程度副词的职责,但在同时期以及后来的文献中,用“极”表示程度的情况更为广泛。

例30 极卑极贱,极远极劳。(《吕氏春秋》)

例31 瑾曰:“主公所言极善。”(《三国演义》)

例32 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水浒传》)

例33 “如此极易!极易!”(《西游记》)

例34 逾年生一子,极惠美……(《聊斋志异》)

此外,《荀子》成书于战国,是最早的含有程度副词“綦”的文献。但是,上古时期,荀子的学说游离于儒家正统观念之外,并不受重视;中古时虽有渐兴之势,但直至唐代杨倞作《荀子注》才方便了后人阅读。直至明代以后,随着明清小说的兴盛,程度副词“綦”的用法达到了顶峰,但是它远没有“极”的使用普遍。可以说,在整个古代,程度副词“綦”相较于“极”来说出现次数较少,属于一种弱式表达。2BD35E16-D12C-4B7C-B04A-359BBAA4404E

可见,虽然“綦”与“极”用作程度副词时是一组同义词,但“极”在《荀子》以外的文献中占优势。就等(近)义词的发展趋势来说,它们要不合一,要不分化而有所差别。程度副词“綦”的消失是与“极”合一的结果。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组同义词中的弱式表达最终向强式表达合并,程度副词“綦”也就在普通话和现代书面语中消失了。

四、结语

“綦”因与“极”语音通假而有了程度副词的用法,但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此弱式表达逐渐向“极”等强式程度副词合并,最终在今普通话和现代书面语里消失。

然而表示程度的“綦”在今天山东部分方言(潍坊话、临沂话)中仍然存在。程度副词“綦”最早出现于战国《荀子》一书中,清代蒲松龄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程度副词“綦”。荀子与蒲松龄都长期在山东生活,故可以推测程度副词 “綦”至少是古代山东地区(至少包括淄博等地)的一种区域性表达。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程度副词“綦”在方言中的消失或保留,其在方言中消失的原因是否与在书面语中消失的原因一致,其中是否有方言接触的原因,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綦岩,柴淼.释“綦”——字源及其姓氏考的再探讨[J]. 巢湖学院学报,2011(5):70-74,85.

[2] 宫婕.《反離骚》“綦”字考释与文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5(8):127-128.

[3] [4] 钱曾怡.潍坊方言志[M].山东: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18,104.

[5] 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等.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93-109,118.

[6] [8]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51,253.

[7] 沙青岩.说文大字典[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0:系部81.

[9] (战国)荀况,等.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26.

[10] (唐)杨倞.荀子注[M].(汉)刘向,校.日本:葛西市部兵卫,1745:卷七9.

[11] (汉)班固.二十五史·前汉书[M].(唐)颜师古,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

[12]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3:64-65,120.

[13] 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54-55.

[1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80.

[15] 王雅华.现代汉语“可”研究[D].威海:山东大学,2017.2BD35E16-D12C-4B7C-B04A-359BBAA4404E

猜你喜欢

通假荀子潍坊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衛伯考(下)
“筝”艳潍坊四月天
和谐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