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技并修:高职专业教学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2-06-09周文清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专业教学融合

周文清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智造”时代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将职业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轻德”、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育分离的现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全面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纳入职业精神元素,打造一个集理论认知、实践体验与感悟、强化与内生于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关键词:德技并修 专业教学 职业精神 融合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高品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智造”时代的到来,需要大批既具备高超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职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的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时代所需人才是其应尽之责。在此,本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德”的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高职专业教学融合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以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德技并修视域下职业精神培育与专业教学的内在关联

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要把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2]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3]这些要求表明,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实现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德育教育及职业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深度融合,这既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

所谓“德技并修”,简单地说就是既要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也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融为一体,是指在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中有机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养成成为合格“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道德与职业道德。其中,德是根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获得人生价值的保障,也是技能学习的激发器,是正确使用技能的定盘星;“技”是学生发展的显明标志,是学生胜任工作的硬核本领,也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保证。[4]

职业精神是个体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与环境中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品质与状态,是具有一定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它“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中的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在职业岗位上能够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具有強烈的职业荣誉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更是一种能促使人自由发展、形成行为规范的内在精神”[5]。职业精神属职业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须具备的一项核心职业素养,其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为理想与态度、责任与担当、求真与务实、奉献与创新等的集合体,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人,会将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我终身奋斗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而愿付出一切努力。

专业既是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学生形成“职业”初步认知的起点,专业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专业教学是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技能与能力的主渠道,是学生职业观形成、职业生涯体验的开始,学生在专业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所学专业的喜爱与关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渴求与认真、积极与主动、探索与创新等思想与心理的变化,都将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点,强调与社会生产实际活动的贴近,注重真实工作任务及问题的引入以及职业情境的营造,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深职业精神的内涵认知并初步体验,进而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归因

近年来,高职院校一直着力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与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良好职业精神的培育,很多高职学生在找工作时以及工作后普遍存在对工作的期望要求较高,待遇低与工作条件差的不愿做,拈轻怕重,责任感不强,不如意就跳槽等现象,相关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45%的学生缺乏了解或遵守职业规章制度的意识、不愿积极主动承担工作;对于工作失误,有30%的学生具有责任推诿心理;43%的学生认为工作中的跳槽属于正常现象,56%的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等。[6]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方面,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育分离

目前在高职院校所开放的思想道德课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章节中有少量内容涉及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德育知识,内容不够系统深入,讲授方式也是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并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或生活实际设计相应的职业精神体验活动。学生意识不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平时也不会刻意地去进行职业精神的实践探索,只是形式化地应付考试进行背诵。职业精神是在具体职业活动与实践中养成的,纯粹的德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空洞”的弊端,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专业教学是学生接近并体验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很少将职业精神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引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工作任务或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项目或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职业工作状态,这本应是有效养成职业精神的最佳途径,但教师在此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操作的要点等,忽视了从工作、职业的角度进行良好职业精神的宣讲,也未能在过程中对职业精神予以关注与重视。

(二)评价方面,教学评价缺乏职业精神关键指标

1. 教师工作评价缺失专业领域与教学工作的职业精神指标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领者,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着重要影响。[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崇高、良好的职业精神对培育学生有着很好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在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育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更注重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教学课时量、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教学任务以及课程考核及成绩评阅等,忽视了教师在专业领域以及教学中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得教师对职业精神的认识达不到人才培养的高度。

2. 学生学业评价缺失职业精神核心指标

学生是职业精神养成的主体,科学而有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还没有将职业精神列为考核指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而对于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态度、道德规范及综合能力等多有忽视。在评价方法上,现有的评价体系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只注重最终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变化。正是由于相关职业精神元素在评价体制中的缺失,学生既认识不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体会到职业精神对促进其职业发展的作用。

三、高职专业教学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合的策略

职业精神的培育及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积淀的过程,是在自我认知与外部影响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磨炼、历练而内化成具有个体职业特性的精神品质,单凭某门课程的教学及活动是无法达成的,需要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各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进而形成一个集理论认知、实践体验与感悟、强化与内生于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一)专业理论教育中融入职业精神元素,加强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论认知

1. 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精神培养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融入专业入学教育

专业是与职业紧密相连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所形成的热情、执着等积极情感与态度,是其日后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基础。专业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课,是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及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就业及职业方向的第一课,也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一课。高职院校可在专业入学教育中融入专业思想政治与职业精神教育,通过转播相关电视新闻事件、专门人物纪录片等方式,引入对应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表率人物以及技能标兵的先进事迹宣讲,有条件的可邀请先进人物代表到教学现场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及其重要性等形成具象的认知。

2.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精神培育进行有机融合

专业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主要途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对应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融入相关职业精神元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职业精神的理论认知。

3. 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精神要素,增强学生职业精神的体验与感悟

职业精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仅靠单一的专业理论学习是无法养成的,还需在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内化并固化。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育与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场。

首先,高职院校应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模拟企业真实生产情境,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其次,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选题及内容应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工作任務、借鉴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过程性材料的规范性与准确性、设计成果及作品的原创性与创新性,以及设计任务完成时间节点的把握等提出具体的工作及质量要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勇于创新、守时等职业素养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跟岗与顶岗实习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是学生体验真实职业工作及环境的重要途径,其中跟岗实习是学生跟随企业原工作岗位人员学习并共同完成任务,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完全顶替原工作人员独立地承担岗位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在进行实习动员时,应对实习过程中实习纪律与企业规章制度的遵守、工作态度与表现、与企业员工的团结与合作、实习内容及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并进行宣讲与强调,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帮助学生在实习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态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最贴近真实职业、最能感受良好职业精神重要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效仿与养成职业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感悟职业精神的真谛,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

4. 专业教学评价中融入职业精神核心指标,强化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内生动力

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教学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指挥棒。科学的教学评价,既能提升教师对职业精神培育的认知度与关注度,又能增强学生对良好职业精神养成的自觉性。

(1)高职院校应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以及专业精神纳入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具备崇高而良好职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良好职业精神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与标杆,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对所学专业的严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能在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中起到正向的示范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及专业精神等职业精神要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职业精神的践行对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影响,为学生做好表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2)将学生的职业精神元素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和“唯技能”论,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也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解决问题、沟通协作等综合职业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指标,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使职业精神培育成为学生日常自觉的行为,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或改正不好的行为,兼顾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的诠释与引导,也需要实践的体验与强化。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类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教学各环节中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21-24.

[2] 中国政府网.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0-31.

[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3):2.

[4] 赵蒙成.以德为本,寓德于技: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要义[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

[5] 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

[6] 张清,李婷婷,马晶,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17(14):118-119.

[7] 本刊编辑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摘录)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4.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专业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