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思想视野下中年级“木炭习作”的探索研究

2022-05-30曹静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木炭习作笔者

曹静芳

作为文学大家,叶圣陶先生笔耕不辍,他在《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未厌居习作〉自序》中,以“木炭习作”的比喻,形象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见地。“木炭习作”的主要观点在于“短小”“形象”和“勤练”。笔者将其引入低年级到中年级的作文训练的过渡阶段中,成为从“写话”到“习作”的重要桥梁。

一、短小:“木炭习作”的篇幅之微

“木炭习作”借“微”而上,拾“微”而行,与传统习作教学相比,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第一,通过习作目标的细化,让学生“小步前行”,实现中年级起步习作的顺利过渡;第二,通过微型化的课程和具体明确的习作指导,“变构”中年级儿童写作的知识状况和写作状态;第三,通过写作形式的片段化,打破写作字数的硬性要求,实现由句到段,再过渡到篇的有效衔接。

笔者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出发,尊重他们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规划和设计了八个单元的中年级儿童“木炭习作”的教学内容。

二、生活:“木炭习作”的形象之源

“木炭习作”论强调写作文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涌现出真实的泉水,而源头正是指儿童充实的生活。唯有让儿童习作情景化、生活化、个性化,才能焕发作文的生命力。

(一)创设情境,让儿童的体验在场

叶圣陶先生在《落花水面皆是文章》一书中不止一次强调“写作源于生活的经验”。经验,即对生活的体验。可见,只有在习作前,让儿童的体验在场,才能让儿童有话可写、言真意切。

1.在游戏中激发写作情趣。教师在研究“文”之前,先要研究“人”。因为儿童天生是游戏的追随者,他们在游戏中寻找童年,释放天性,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真实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儿童在习作中寻找自然的情趣。下面笔者以自己设计的一次活动“谁是我的保护神”为例,谈谈如何教儿童在游戏体验中描写人物的“微表情”。

语文课上,笔者故作神秘,要求学生依次上台抽签,并告诉他们:“你抽到的那名同学将成为你今天的保护对象,你也将成为他今天的‘保护神,你要默默地为他做一件好事。”之后再特别强调:抽完后不能用语言透露你抽到了谁,只能用表情进行暗示,缩小范围。

听完要求后,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表示难度极大,但眼神中都流露出期盼的目光。他们纷纷举手,似乎有许多话要说。

生:刚才刘若怡看到签后流露出欣喜的神色,我猜她抽中了跟她关系不错的女生!

生:刘若怡抽完签后先是愣了一会儿,半天才回过神来,接着嘴角上扬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特别是在她下台时,她的目光落在她的好朋友周雨霏身上,她俩还默契地点头微笑,我猜她抽中的就是——周雨霏!

生:刚才朱悦凡抽完签后,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眉毛打一个死结,紧紧地锁在了一起,她抽到的人肯定在她的预料之外。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学生在游戏体验中认真观察,最终能独立总结出写好人物表情的重点。

2.在情境中习得写作方法。在每一单元的课程中,教師若创设适当的情境,配合观察方法的指导,无疑能使习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微动作”单元中,学生要描写自己吃一种食物时的动作。课堂上,笔者买了一个西瓜,先自己吃,让学生观察,吃完一片西瓜后,学生回忆教师吃西瓜时的动作,笔者按顺序用板书记录:捧起来、闻一闻、咬了一口、大口大口吃起来、快吃到瓜皮的地方索性啃了起来、擦擦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准确的动词将吃西瓜的动作说连贯、说通顺。

随后,笔者挑选学生上台吃西瓜,有的女生文静秀气:先抿了一小口,再小口地咬起来,还时不时用纸巾擦去嘴角溢出来的汁水。有的男生大大咧咧:抓起西瓜就大口啃起来,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汁水沾得一头一脸,索性用手背一擦,扔下瓜皮“扬长而去”。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通过细致观察再前后对比,他们便能明白描写“微动作”时不仅要分“慢镜头”,抓住准确的动词具体描写,还要通过不同的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动作里的独特个性。

(二)手写微博,让儿童的表达在场

笔者探究出“手写微博”这一新颖的写作形式,以“微日记”为主题作为儿童每日的“表达场”。

笔者向学生介绍“微博”的功能和发布“微博”的三种形式:纯文字、图片加文字、“转发”他人微博内容加评论。学生每天用10到15分钟时间,记录下当天经历的最精彩的事件、最想说的话、最真实的感受或最有价值的收获。学生以“手写微博”交流,以手绘插图、即兴涂鸦的方式,保持微博共写、互评的特色。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会先让他“转发”别人的微博—— 摘抄别人微博中最令他欣赏的部分,并写上自己的评论,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言语生长点。

针对学生在“微日记”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特别精彩的地方,笔者会及时反馈,并自己记录下来作为后续“木炭习作”开发的依据之一。每周笔者还利用一节校本实践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由组员推荐或毛遂自荐,评选出“优秀博主”。以生活为写作素材,以兴趣为写作动力,“手写微博”让儿童在习作初始阶段轻松起步,逐渐过渡,在有层次地不断推进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三)阅读领航,让儿童的思维在场

1.对接绘本阅读。思维贯穿儿童作文全过程,思维能力是儿童习作中的核心能力。借助绘本,能为提升儿童思维能力开辟一片沃土,也能为儿童享受表达的快乐提供全新的途径。

例如,人们谈到爱因斯坦,首先想到的是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微评论”单元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的立体形象,笔者带着学生阅读了绘本《乘着光束飞驰》,通过线条的简单勾勒、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个更富生活气息的爱因斯坦出现在了学生的心中。有学生评论道:“爱因斯坦到四岁还不会开口说话,但他的父母选择尊重并耐心等待,终于,他们等到了奇迹。多希望我的父母也能有这份耐心啊!”“爱吃冰激凌、不爱理发、爱提问题,原来爱因斯坦与我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啊!”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物,能获得一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2.链接课外阅读。“木炭习作”挖掘出习作训练的深度,而课外阅读则拓宽了儿童表达视野的广度,两者结合,便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习作能力。

例如,儿童能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中寻找到一系列动物捕食时的“微动作”描写;从《哈利·波特》系列中找到魔法学校各个人物出场时的表情描写……他们在课外读物中学习了“微主题”描写,并用“好书漂流”的形式与全班进行“微分享”。

三、评价:“木炭习作”的反思之链

为了检测学生在“木炭习作”中每一单元习作能力的达标情况,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微目标”,并在每一单元课程结束后,进行“微检测”。教师根据制定的目标对照统计,形成数据分析,对学生在这一单元的习作水平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效度、调整课程内容、优化实施方式。

例如,在学习完“微对话”这一单元的课程后,笔者设置情境:你低头冲出教室,正好与迎面而来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那个人会是谁呢?你们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相撞呢?相撞后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你进行对话描写。

学生完成后,笔者做了下表测查“微目标”,并对参加测查的36名学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楚地发现,学生在“微对话”这一单元的课程学习后,“对话分段描写”“两组以上对话”和“提示语有两个以上”这三个“微目标”均落实到位;对“说前‘地的正确率”和“提示语有‘在‘后且标点正确”这两个“微目标”的落实情况稍有欠缺,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而达成度最低的“提示语有‘在‘中且标点正确”无疑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需要教师集中重点指导。

(一)星级评价,用发表激发习作动力

潘新和教授曾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言辞恳切地强调:“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与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据此,笔者希望借助“木炭习作”让学生获得文章发表的机会。

學生利用周末时间将他们本周最满意的一篇“微文作品”编辑并打印出来,周一时投入笔者设立的“微文投稿信箱”中。周二,笔者会选择15篇左右最佳作品,刊登在班级的《微文周报》中。周五,笔者会将周报发到学生手中,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品读刊登在周报上的作品,并在自己最满意的五篇文章的标题旁画“★”,为其点赞,点赞数量最多的学生将获得推荐信,背面是笔者整理罗列出的各个报纸、杂志的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将文章再次修改完善后投稿。每当学生看见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时,笔者都会与他们一同兴奋着、骄傲着。

(二)过程性评价,用载体记录儿童的言语生长

“木炭习作”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是儿童自我表达、表现的需要,也是与他人分享交流、树立自信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记录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最美好、最纯真的童年。

1.微信推送。写作的本质是自我表达后交流。交流就需要平台,笔者以自媒体创新写作教学评价新机制,建立 “微文写作坊”班级微信公众号,建立以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广大读者群。公众号里的读者对优秀推文进行及时点评,根据点评质量或点赞数量评选每周“最佳作者”和“最佳推文”。读者群发挥连带效应,在转发中不断扩大读者群,逐步树立起学生的“读者意识”。

2.专刊成册。每学期结束时,学生将他们一学期里的所有作品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微文作品集”,这本作品集又被称为《见“微”知著》。一些学生通过“木炭习作”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创作风格,创作出了独具个人表达风格的作品。

“木炭习作”如同一叶在中年级过渡习作教学中永不停息的扁舟。师生乘着这叶扁舟,共同在知识的海洋徜徉,收获着感动与思考。笔者知道,承载学生学习意识的“木炭习作”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只要儿童的生命在场,这一叶扁舟便会在风雨中带领学生体会最美好的写作时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猜你喜欢

木炭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欧式城堡——木炭与色彩的碰撞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木炭跳舞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