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静静的课外阅读
2022-05-30王栋生
相对而言,目前可能是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好时机。
“双减”之后,学生放学后不必去教培机构惯性补习了,双休日无须折腾,真正能够“休”了,这本是好事,可是也出了一些新问题。像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一样,镣铐砸断了,奴隶们不知往何处去,人们竟然又一次品尝这种苦涩。部分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不能补课,又不能增加作业,这一两个小时干什么,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习惯了被动的落后模式,出现新矛盾却等不来新的具体指示,一些学校和家长竟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相当数量的学生和教师都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教师能知晓“课外”对学生的意义,学生离开学校后明白要去做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目前最需要也最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是发展课外阅读——不单单是语文学科的阅读,而是综合阅读,即所有学科的阅读。有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量少,而且比较功利,往往热衷于“搞活动”,而不是培育习惯;总是说没时间好好读书,有了点时间读书,马上想到的是如何贴个标签,标榜一个“特色”,岂有此理!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呢?加强中小学的课外阅读,哪怕每天能保证学生一小时的阅读,这一代学生今后也会有不一般的学习素养。
课外阅读,旨在培育趣味,提倡自由阅读。趣味是自觉学习的动力,只有自由阅读才可能培育趣味。在培育儿童的学习习惯方面,如果过于强调理念,有可能适得其反。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没有必要反复讲“开卷有益”“读书做人”,让学生误认为阅读是做人的资格。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必要把读书当作不得了的人生大事呢?
兴趣入手,自由阅读;聚沙成塔,功在不舍。课外阅读,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最好能让学生自由阅读。即使有任务,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求不宜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比较信从教师的话,他们一般不会质疑阅读任务的必要性,而会当作学习要求。有些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难度过大,比如有些唐诗宋词,已经编入高中教材了,没想到成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课外研读”任务。小学五年级学生有没有必要去感悟宦海浮沉的失落,有没有必要体会闺怨与相思,这类问题会不会消解他的阅读趣味?即使是名作,可以留給他今后自然地去接触,或许他能慢慢感悟,有豁然开朗之时。何必提前到现在,让学生吃力地去寻找资料,吞咽一碗夹生饭呢?消化不良,倒胃口,甚至见了古诗词会心生厌烦,那就与初衷相悖了。义务教育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文学教育,是在适当的时节根据需要去引导,“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组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把自由阅读当成“日常”,才谈得上“习惯”。尽量少谈概念,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书没读几本,动不动跟他讲“整本书阅读策略”,如同送份点心,却先让他观察研究包装盒和说明书。小学生的阅读刚刚开始,就死死地记住了那些枯燥的教育术语和概念,有必要吗?“整本书阅读”很有必要,从小学一路贯穿到高中,从“课程标准”到语文教材,教师们亦步亦趋。可是,过分强调“整本书阅读”,会不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阅读是经天纬地的大业,必须端起架子,读透读通,而且必须读“整本书”?我认为,小学教学更要重视提倡自由阅读,通读、选读、重读、浏览,甚至“乱翻书”,尽可以尝试,教师不要忘记他是“小学生”,他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先让学生知晓阅读是自由的,“读什么”“怎样读”可以自行选择,才能逐步引导他发现阅读的趣味。在这方面,我不认为指定阅读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很多教师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实践将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一般而言,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多于课内,课内接触基本的技能方法,更多的技能方法来自自由阅读的摸索和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大部分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在课堂学习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很重要,课堂所学,有助于掌握基本方法,它只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能力素养的形成,得靠个人阅读摸索积累。学校的语文课只是教学生“学语文”,如果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语文,那是错误认识。怎样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没有评价衡量标准,可以探讨,但未必一定要有结论。如果没有评价考核模式就不行动,并怀疑课外阅读的价值,则违背了教育常识。
延时放学,学生仍在教室里,不上课,没有具体任务,也可以算作“课外”了。我甚至觉得如果处理有方,也许比让学生早些回家更好一些。坦率地说,学生需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中阅读,而目前家庭文化的“手机氛围”令人担忧。
安安静静地在阅览室读书,安安静静地在图书馆找书,安安静静地从书上摘录自己喜爱的语句,不要布置任务,不要搞活动,不要讨论,不要交流,就这样自由地与书相伴,度过40分钟。一个星期有两三回这样的经历,让小学生学会安静地与书相处。与此同时,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善于思考的教师,有可能会关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状态,从中获得启示。
小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岁月,他们在纷繁的生活工作中,会回忆起童年教室里的安静,会记得唤醒他们的那些同样安静的书。※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