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2022-05-30张琳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稻秧自然段事物

编者按:“《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自2009年首届举办以来,已走过12个年头,成功举办了八届,累计约50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到大赛现场观摩,更有超过千万人次在线观看大赛直播。

八届大赛走出了近300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很多都已成为各地小学语文教学的骨干和中坚。第九届赛事由于疫情延期举办,组委会邀请了部分从大赛中走出的优秀教师,于2021年11月举办了“《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奖教师优质课展示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线上培训会。这既是素养大赛获奖选手的风采展示,也是大赛组委会为老师们做的一场公益培训。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将陆续刊登部分展示课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以飨读者。

一、谈话导入,读文识字

师:同学们,刚刚过了一个暑假,谁在这个暑假长高了?长高的同学摸摸自己的头顶。

(很多学生兴奋地摸自己的头顶)

师:看来过了一个暑假,过了一个夏天,好多同学都长高了。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和夏天,和成长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了,我们看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出示:甘蔗、高粱)谁来读?

(指名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甘蔗、高粱的第二个字都要读轻声。

师:是的,zhè、liáng是本来的读音,放入词语中要读轻声。再看一组词语。(出示:尽量、缝隙)

(指名读,学生把“尽量”的“尽”读成了jìn。)

师:谁有什么要提示他的?

生:“尽”是一个多音字,应该读成“jǐn量”。

师:是的,“尽”和“缝”都是多音字,在这两个词语中分别应该读成——

生:jǐn量、fèng隙。

师:提醒得好,尤其是“尽量”这个词,正确的读音和我们一般的习惯读音不同,一定要注意。再看第三组。(出示:苔藓、瀑布、谚语)

(指名读,生齐读。)

二、聚焦中心句,梳理文章结构

师: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我们来看导读页,齐读一下导读提示。

(生齐读导读提示)

师: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我们首先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来看一下,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

生:课文的第一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呢?默读第2~4自然段,看看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了些什么呢?

(生默读,圈画。)

师:先看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

生:竹林、高粱、花朵、白石头、苔藓、黄泥土、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师:(相机在PPT课件上圈画)他说的白石头、黄泥土,是它们在长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在长?

生:苔藓、青草。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事物,(指PPT上圈画的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所有生物都在长。

师:是的,这是它们的状态。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这些事物属于哪一类?

生:动物和植物。

师:对,是生物中的动物和植物。第3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生:草、树木、山、稻秧、甘蔗、大地、水、瀑布、河、铁轨、柏油路。

师:我们再看这些圈出来的词语,又表现了什么在生长?

生:有植物,有景物,还有事物。

師:哪些是事物?

生:铁轨、柏油路。

师:景物有哪些呢?

生:草、树木、山、水、甘蔗。

师:联系第2自然段写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发现“草、树木、稻秧、甘蔗”其实也是——

生:植物。

师:对呀!那为什么把“草、树木、稻秧、甘蔗”放到第3自然段呢?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的前三句话,到底在讲什么?送给大家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把它放进这三句话中,再读一读。

生: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师:是的,究竟什么在长?因为草长了、树木长了,所以什么长了?

生:山长了。

师:(擦去草、树木的圈画)第二句呢?

生: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这是说地在长。

师:(擦去稻秧、甘蔗的圈画)我们再来看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在长呢?

生:第3自然段写了“山、河、大地、铁轨”的长。

师:我们和第2自然段的植物、动物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动物和植物的长,第3自然段写的是——(有点说不上来)

师:其实区别是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对不对?有生命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生物,没有生命的这些叫作事物。那么,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人的成长。

师:从全文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呢?

生:围绕中心句,写了动植物、山河大地等事物以及人的成长。

三、聚焦第2自然段,体会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

师:课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我们先具体地来看看,第2自然段是怎么围绕全文的中心句来写的。其实第2自然段也有中心句,勾画一下。

(生默读勾画)

生:“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这句写出了生长的什么特点呢?用一个字概括。

生:快。

师:是的,这一段就是围绕生物在夏天长得快来写的。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生物在夏天长得快的。默读第2自然段,把让你感受到长得快的句子勾画出来。

(生默读勾画)

师:如果你画出句子了,就请你再聚焦到词语,看看这句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让你感受到生物长得快,再把这个词语用三角标注。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画的是“昨天是包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我从“昨天、今天、明天”感受到生物长得快,仿佛一下子,突如其来地就长大了。

师:我发现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突如其来地就长大了”。她关注的词语是——

生:昨天、今天、明天。

师:这是从包蕾到小果实所用的——

生:时间。

师:这个时间显得很——

生:短。

师:(板书:时间短)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包蕾变成了鲜花,又变成了小果实,这变化怎样?

生:变化大。

师:(板书:变化大)时间短,变化大,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得快呀!你能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快吗?

(生读,重读了“昨天、今天、明天”。)

师:他的朗读突出了时间短。你能通过朗读突出变化大吗?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都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这一句)

师:按照常识,这样的变化可能实现吗?

生:不可能。

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是啊,放到文章中却不觉得突兀。这就是夸张的魅力。

生:“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我从“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一夜可以多出半截”,感受到长得快。

师:我们看,这句是通过“时间短、变化大”来表现的吗?

生:是的。“一天”“一夜”说明时间短,“长出几寸”“多出半节”说明变化大。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你再读一读,表现出长得快吧!

(生朗读)

师:只关注意思还不够。我们看看这句话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的前后句型差不多。都是说你到哪里看的,一天就怎么样,一夜怎么样。

师:你很会学习。(课件出示把两句上下对齐的格式)换成这样的格式,看得就更明白了。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有对应。前半句“你在”,后半句有相应的——

生:“你到”。

师:还有什么对应?

生:前半句的一天对应后半句的一天。

生:前半句的“长出几寸”,后半句对应“多出半节”。

师:像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排比句式,让我感受到了有一种形式美。

师:这不叫排比,排比需要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但是这种结构相似的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像这样的句子,这一段话中还有,谁来找一找?

生:“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师:这句是怎样对应的呢?

(同上,过程略。)

师:怎样写出长得快的?

(时间短,变化大。同上,过程略。)

师:这段中还有一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体会“时间短、变化大”,表现“长得快”。同上,过程略。)

师:再看这句你有什么发现?或者说,可能是一个错误。

生:小鸡小鸭小猫小狗之间应该加顿号。

师:为什么没有加呢?他一定是为了围绕中心意思写才这样做的。加上顿号来试试。

(生读,读出停顿。)

师:我们将顿号去掉,再试试。

(生读,没有停顿。)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去掉顿号后就不由自主地读得快了。

师:好像它们长得也快,这也是为了围绕中心意思写。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的中心句。

(生读中心句)

师:我们不光可以注意到这些事物,还可以去果园,看苹果在怎么长,当然也可以闻。还可以去玉米地,还可以看看丝瓜,还可以去小花园里。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自己的观察,你可以借助这些句式,通过“时间短、变化大”来表现生物长得快,好不好?

(课件出示以上学过的几种句式,生练习用这样的句式写作。)

生:一片小水塘,几天不见就铺满了荷叶;一条葡萄藤,几天不见就挂满了“紫水晶”。

(其他汇报略)

师:从大家写的这些句子中,我们同样也感受到了——

生: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这其实就是表现了全文中心句中的一个关键词——

生:迅速。

师:我们再读一下这句话吧!

(生齐读“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重读“迅速”。)

四、回扣篇章,结课留疑

师:去掉后面两个自然段可以吗?

生:我觉得不能去掉,因为这三段说了三方面,分别是有生命的生物、没有生命的事物,还有人。这样表达得更全面。

师:说得非常好。原来要围绕关键意思,我们必须要列举全面。(板书:列举全面)更全面说出了中心句中的哪一个词?

生:万物。

师:让我们再读一下这句话。

(生读“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重读“万物”。)

师:把这三段换一下顺序可不可以呢?

生:不可以换顺序。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中心句。

师:对呀!一定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不能换呢?

(学生思考,一时有些疑惑。)

师:我们再读一篇文章《索溪峪的野》,或许你能受到启发。

(生阅读补充材料《索溪峪的野》)

师: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两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写了好几个方面的内容。

师:写了索溪峪哪几个方面呢?

生: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这两篇都是把人放到最后来写。

师:我们在写文章列举时,通常会把人放到最后,这种写法叫作层层递进。(板书:层层递进)这是逻辑顺序,为什么把人放到最后来写就是层层递进的顺序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张琳琳,河南省安阳市刘家庄小学语文教师、安阳市名师,获第七届“《七彩语文》杯”小學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省、市、区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稻秧自然段事物
一株稗草的狡黠
美好的事物
秋天
小稻秧脱险记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奇妙事物用心看
美丽的秋天
小稻秧脱险记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