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育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2022-05-30巢宗祺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语文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是名满天下的语文教育专家,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是我所钦敬的一位长者。

于老师之名早已见闻于媒体,只是长期以来工作地点和工作领域不同,我久久无缘得见。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2年更名为教师工作司并沿用至今)负责同志来上海调研高校课程建设,我在发言中谈到语言课程里的文化问题。会后,一位老师来找我,说起于漪老師的重要观点,说我的发言跟于老师有很多相近之处,希望能多关注和支持。后来,我和于老师共同出席一次会议,她给了我一份《语文学习》杂志,里面有她的一篇文章——《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 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阅后,我深为赞同。此后曾遇到杂志的主编,说起这篇文章,他告诉我,语文教育界反响不一,有人打电话到杂志社问“人文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时,我才意识到要“多关注和支持”的意思了。

我是以一个热心的边缘人的身份介入语文课程改革中去的,而语文教育界,不认同“人文性”的专家们大有人在。

其实,在课程改革初期议论“人文性”,主要还是从“人类文化”这个意义的解释上来考虑的,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侧重于谈“文”。关于“人文性”之“人”没有明确地展开讨论,“课程标准”关于学生的个性、潜能的确有很多阐述,但是没有把“人”和“文”结合起来论述。于老师一直呼唤教育要“目中有人”,表达了“人文性”的另一层意思,指出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各有特性,各有其需要和追求的成长中的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对“人文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于‘人文性,需要同时关注‘文化性和‘个人性两个方面。人们高举‘人文性大旗,一方面强调‘文化,强调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于老师对教育状况的忧虑,就是把学生看成千篇一律的机器进行加工,或者用近些年报刊和一些文件里常出现的一个词儿——“打造”。例如,“打造一流学校”“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大师”,等等。

“成功”是每一个学生以及家长、老师都热切盼望的事。可是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和追求可能过于单一,对孩子各人的特性缺乏深入研究:有的人具有当一流医生的素质,但是他被裹挟进一时热门的金融圈;有的人有出色的园艺天分,可他跟随潮流进入计算机行业,成为这一行业的二流人才。这种还算是跨过了选拔之门的学生,还有大量在选拔中被淘汰的潜在人才,这笔账可能永远算不清楚,这是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人才的糟蹋?“成功”可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成功”所能达成的“度”有可能千差万别。不同的孩子“质地”不同,但是我们把他们当成同一种材料,用同样的方式“打造”,用同样的标准度量。有的铁质经过锤炼打磨,通过测量获得通过;有的达不到标准,好歹还是铁质,还能凑合做个钉子之类;有的孩子不是铁质,可能是玉石或黄杨木,本来可以雕刻成美好的艺术品,但经过盲目的锤打,最后只能报废。于老师常常感叹现时的“阴盛阳衰”,这可能是近年来女学生的成绩大幅增进、男学生跟不上趟的缘故。想起2000年高考之后,华东师大中文系在上海地区招生100多名,我看了一下录取情况,男女生比例6∶100。我斗胆提出,能不能降低一点分数线,争取放几个男生进来。招生办主任问我为什么,我说“生态不平衡”。无可奈何,只能投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嘛。90年代初走进外语系教室,课堂里已看不到几个男生。20世纪末,这种情况也落到了中文系,连女学生也着急:排练节目,找不到男生。有一次,我问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他们那里男女生的比例。他告诉我,女生占65%以上。现在不知如何了。原来,男生在中考时已被淘汰了一大批,这究竟是为什么?是现在的女生越来越优秀了而男生智力跟不上?有的中学校长跟我说,希望将来能多进一点儿男教师。我说,如今不少大学里男生已是“稀有动物”,以后恐怕只能是娘子军当家了。

总之,我觉得我们对“成功”一词的理解狭隘了。什么是“成功”?人人都要像爱因斯坦、贝多芬?现代社会也许有三千六百行,行行都要有成功的人,也都会有人成功,孩子出于某些天然的因素,或许不能百分之百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功。但是,我们能不能帮他们调节设计,提供机会,鼓励和帮助孩子寻找到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能不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他喜爱的出口,找到他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才华,发展其潜能,使每个孩子各有各的成功,最终人人都获得成功?

于老师这本书里有不少是近20年来,也就是从课程改革前开始发表的文章或演讲,谈教育,谈语文,谈改革,谈期盼,有对语文教育发展的自信和激情,也有对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思考、批评和探索,有她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还有对青年教师的殷切期望。这20年中,她在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情况,努力跟上社会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的发展。我们看到,她在跟随时代前进步伐的同时,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专注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师的初心和责任感,坚持用优秀文化培育孩子与教学过程中“目中有人”的恒心。于老师文笔流畅,演讲时出口成章,写作时基本上一次成稿,这完全得益于她幼年开始的诵读积累工夫。初当语文教师时,她教课前能把教案都背出来,对此,我唯有钦佩赞叹,望尘莫及。我自己年轻读书的时候,追求进度,急于扩大阅读面,提升自己的思想,往往是“得意而忘言”,造成语言表达跟不上思考,如今悔之晚矣。所以,现在与人谈到学语文,一直强调要“得意又得言”,于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本文为于漪著作《行进在课改的路上》书序)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组负责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人文语文
人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