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地理旅游类期刊对乡村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2022-05-30黄莎莎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黄莎莎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吸引大众关注乡村、走进乡村、向往乡村,媒体的助力与传播不可或缺。本文以《乡村地理》杂志为例,分析人文地理旅游类期刊对贵州乡村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乡村地理》杂志创刊近8年来,把目光对准乡村,把镜头聚焦乡村,把情感倾注乡村,以鲜活的报道方式、灵动的笔墨手法展现贵州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文明之美,不断提升贵州乡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形象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如何开新局,走特色之路?引起人们对乡村的向往,唤起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是凝聚起乡村振兴力量的重要一环。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大量人口迁移至城市,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人们对乡土的认知逐渐减弱,国民乡土意识面临着瓦解的危机。[1]《乡村地理》杂志以“发现乡村价值、展示乡村之美”为办刊宗旨,立志于将贵州乡村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多彩和谐的人文之美、质朴浓郁的乡韵之美传播给更多人。

一、贵州省特色乡村发展现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蕴藏着十万余个自然村寨。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自然村寨,如何对外输出贵州乡村形象?结合刊物定位,《乡村地理》决定选取其中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的特色乡村进行展示。《乡村地理》经梳理发现,截至2022年4月,贵州省累计共有724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共有312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贵州省已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3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9个,数量位居全国并列第3位;共评选出73个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或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精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或发挥着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因此,《乡村地理》决定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自2014年创刊以来,《乡村地理》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开设了“最美乡村” “乡村视觉”“乡野酒店”等一系列栏目。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特色乡村的风土、风情、风物、风俗、风味。迄今为止,共报道贵州特色乡村213个。通过活色生香的文字、引人入胜的观点、美轮美奂的图片、独具匠心的设计,不断构建起贵州乡村形象。

二、《乡村地理》杂志如何塑造贵州乡村形象

“形象”是指物質在运动过程中,于人脑形成映像后,在特定条件下通过特定媒介输出的信息。[2]而乡村形象则是指乡村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在人脑中形成认知后输出的景象。[3]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乡村形象以乡村景观形象和乡村文化形象这两者来呈现。[4]中国学者南帆则认为,在中国乡村的形象谱系中,“人”是不可或缺的条件。[5]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乡村地理》杂志呈现的乡村形象从传统村落形象、美丽乡村形象、乡村人物形象和乡村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原汁原味呈现

贵州地势多山,民族亦众多,地理阻隔及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丰富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传统手工艺等,且最终成为组成村落形象的重要部分。

《乡村地理》通过开设“最美乡村”栏目,聚焦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艺术、风物、物产和生活方式,将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惊世之美呈现在读者眼前。

非遗技艺是传统村落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在2020年冬季刊中,《乡村地理》以“锦绣贵州”为主题,展示了贵州刺绣、蜡染、织锦三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技法技艺,以及聚焦民间手艺背后,绣娘、染娘、织女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让读者对蕴藏在贵州传统村落中的“织、绣、染”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统村落的诗意栖居令人向往,如何将传统村落带入读者的现实生活,让普通读者与传统村落产生交集?《乡村地理》紧跟时代脉搏,结合现实需求,探索报道主题,不断推出新鲜报道。如在2019年冬季刊“坐着高铁游贵州”专辑中,《乡村地理》杂志敏锐抓住成都至贵阳高铁开通之机,围绕“一站一景,一城一世界”的主题,推介了成贵高铁沿线的十个村庄,让读者既能领略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地质之美,又能领略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之魅,还能体验极富田园乐趣的美丽乡村之韵。同时,主打文章之外还附加每个乡村的详细区位、民族、面积、人口等方面的信息,让读者既了解乡村的独特魅力,又知晓村寨的宏观概况,有助于读者在头脑中形成对贵州传统村落的初步印象。

(二)浓墨重彩展示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黔中大地上涌现出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为更集中地展现贵州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乡村地理》在2016年推出“安顺美丽乡村让您更向往”专辑,展现了贵州乡村之美、乡村之变。

在安顺专辑中,《乡村地理》浓墨重彩报道了安顺市的30个美丽乡村,有变煤山为茶山的九溪村,有通过种植刺梨、发展刺梨深加工产业从“贫困村”变身为“别墅村”的大坝村……既展现了安顺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之美,也展现出当地村民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文明之美。

(三)讲述新时代乡村人物故事

乡村人物可以分为传统乡民、新派乡民等。传统乡民指户籍在农村且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乡民。[6]在《乡村地理》2018年推出的“美了乡村 富了百姓——黎平旅游扶贫纪实”专辑中,《乡村地理》聚焦黎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的“创业之星”“脱贫之美”,通过这两组人物报道,展现了传统乡民通过产业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开创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可钦可佩的新时代农民形象,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活力形象。

同时,《乡村地理》杂志还关注乡村传统手艺人形象。比如在2020年夏季刊“古法贵州——手艺人与守艺人”专题中,《乡村地理》将目光聚焦在毕其一生,磨练一种技艺;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梦想的山村手艺人身上。他们在喧闹的世界中,遵循古法、按照节气、遵守时令去种米、制茶、晒醋、酿酒、榨油……专题展现了贵州乡村手艺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新派乡民,是指对乡村怀有憧憬的外乡人,他们也许因为一次偶然的进入,被乡村独特的魅力吸引,而留居在农村。他们改变了乡村的传统谋生方式,以多样化的职业结构适应时代的浪潮,具有敢于拼搏的精神气质,并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发展。

《乡村地理》对此类人物的关注,穿插在各个栏目中。如在“乡野酒店”栏目,除介绍民宿特色的同时,也关注民宿主人的故事。2021年夏季刊介绍了90后贵阳小伙在有着“侗族建筑博物馆”美誉的榕江县大利村建起民宿,一方面实现了他的田园梦,另一方面,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利村的窗口。这个民宿的开建,也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四)挖掘乡土文化内涵

冯骥才说,中华民族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落里。《乡村地理》杂志坚守办刊宗旨,充分挖掘、展示、传播贵州乡村蕴含的乡村文化。

首先,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如在《乡村地理》2020年春季刊“乡村智慧”栏目,介绍了贵州四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侗乡“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的千年农耕智慧、花溪久安乡地景、族群与古茶树共生的茶文化系统、锦屏“不种平田利更多”的杉木传奇,以及尊时守位 精耕笃俗——传续600年的安顺屯堡农业系统。此组报道既展现了辛勤的黔地居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激发起读者内心的自豪。

其次,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千岛形象。为更深入、立体、多元展示贵州乡村文化形象,《乡村地理》不仅推出一系列关注贵州文化的封面报道,如“最贵州的图案”“贵州非遗体育”“贵州头饰”等,还邀请贵州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讲述苗绣的故事,介绍贵州古建筑,讲述分散在黔中大地上的宫庙寺观、祠堂会所、佛塔牌坊、楼阁桥梁蕴含的建筑奇构与历史文化,追述这片土地的历史,开启贵州人的考古之旅……

最后,呈现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魅力。比如在2021年以《艺术点亮乡村》为主题的冬季刊中,《乡村地理》向读者介绍了贵州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五个乡镇。通过图文并茂的文章+人物访谈+游玩攻略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黔西市新仁苗族乡(苗族歌舞)、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民俗)、六盘水市水城区(农民画)、瓮安县猴场镇(草塘火龙)的民间文化魅力。

三、传播乡村形象的创新举措

公众对城市的主观印象,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人际传播、个人经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媒体因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同理,新时代乡村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也需要更多的媒体关注及助力。

第一,把握传播主导权,提升贵州乡村美誉度。

为了更大程度发挥媒体传播效力,《乡村地理》把握传播主导权,一是主动参加相关论坛展会,提升贵州乡村美誉度;二是向有影响力的名人名家约稿,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贵州乡村形象。

自创刊以来,《乡村地理》杂志积极参加中国古村大会、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等一系列高端、专业盛会,得到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第二,尝试“纸媒+活动”,借活动传播贵州乡村形象。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跨界开启了新的传播方式。《乡村地理》探索“纸媒+活动”的方式,将受众与杂志紧密链接,传播贵州乡村形象。2016年,《乡村地理》杂志策划了围绕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族村寨之一的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的《留在风景另一边——距离黄果树瀑布10公里的隐秘村寨》专辑。同时,牵头策划、执行了“2016·中国古村之友跑古村节”活动在高荡村举办。通过“跑步(徒步)+民俗体验”的模式,一方面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村城互动,普及古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吸引大众对高荡村的广泛关注。该项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现场吸引2000余人参加,线上吸引30万名群众参与。如今,高荡村已由一个偏僻古寨变身为网红旅游点,并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全國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结语

多彩贵州美丽乡村美在乡景、美在乡韵、美在乡味、美在乡魂。《乡村地理》杂志力图通过文学性的语言、科学性的内涵、实用性的信息,不断点燃读者内心对乡村的渴望与热情,从而吸引更多人迈出坚定的脚步,踏上多彩贵州的广阔乡村,进而凝聚起更广大的智慧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注 释:

[1]吴欣越.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1.

[2]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新视界,2002(2):27-30.

[3]吴欣越.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11.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

[5]南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乡村形象谱系[J].社会科学文献,2019(08):106-108.

[6]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河北大学学报,2008(04):64.

[7]张春雷.全媒体时代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创新[C].传媒广交,2022.2(下).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