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深度学习的实践探讨
2022-05-30张文怡
摘 要: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有利于学生各器官、各系统机能平衡发展,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但现今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教得枯燥、练得无聊”的现象,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深度学习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例,探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深度学习;身体素质训练
作者简介:张文怡(1988—),女,江苏省常熟市昆承小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部分小学教师的影响颇深,导致其思维模式化,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小学体育教师若仍以传统的教育思维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也不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1]。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和身体素质概述
(一)深度学习概述
1.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提炼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将其融入已经领会和掌握的知识中,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并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与传统的强化记忆、反复练习相比,深度学习具有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特点。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面对一些浅层的问题时,无须采用复杂方法。所以,深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学生的思维向着高级阶段发展的基础,可以代表学生从基础学习不断延伸到理解性学习的过程。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时,教师需重点观察课题的有效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方面:知识构建、解题速度、灵活迁移和运用、对知识理解的充分性、对所学内容的批判与提炼。
2.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深度学习的重点
其一,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注重价值与乐趣。小学体育深度学习的内容需要既有教育价值,又有运动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运动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设计适当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力求创新。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材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采取有效手段使教材内容变得有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小学体育课深度学习的重要追求。但是,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并非增加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而是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作为研究目标,让学习内容适当地高于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学生努力完成,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挑战性。如果学习内容相对简单,激励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其二,在学习状态方面要注重投入与体验。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思维、行动和情感的综合表现,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行为倾向。深度学习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意愿,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体验身体在运动中的强烈感受,摆脱被动、消极、浅层次的学习状态。运动的体验是深刻的、多维的,很多比赛类的体育活动,都会使学生产生速度、方位、平衡等知觉体验,从而会使学生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还会使其产生由竞赛胜负引起的兴奋与沮丧等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中角色担当、合作竞争、规则限制等复杂的社会性体验。体育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论知识和肢体动作,只能使学生得到浅层次的文化认知。深度学习会通过学生的亲历和感受,促进学生的身心成熟发展。这些心理和身体的多维体验,需要学生在运动磨炼、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三,在学习效果方面要注重理解和运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理解和运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体育课要达成的效果是让学生经过体育运动之后,不仅达到肢体动作标准,还能深刻理解知识技能,并在竞赛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小学体育深度学习的效果要达到三个维度:一是学生对运动方法要领的清晰感知;二是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与运动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三是让学生在竞赛、表演活动中能自觉应用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在体育活动中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发挥运动技能。这是体育认知的高级阶段。学生能够在运动中促进语言和思维共同发生作用,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对运动技能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适应各种运动环境,满足高水平体育活动的要求。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活动,如运动、劳动、生活中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2]。身体素质不但包括身体形态,还包括心理机能,其中身体形态指外部特征,如体形、姿势、营养状况、身体成分等,通过身高、体重、胸围来称量;心理机能指新陈代谢作用下,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反映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身体素质的实质是身体机能的体现,是衡量各种机能状况的标准。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但能保证学生的健康、促进其生长发育,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巧,为其提高运动成绩打下基础。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及任何一项运动训练,都能使学生身体的各种素质得到改善,比如短跑练习,在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小学体育教学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目标,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身体素质训练的具体内容
(一)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力量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并能影响其他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素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如果负重太大,容易导致其骨骼弯曲变形,因此,教师应采用动力训练为主、静力训练为辅的方法,同时适度进行促进肌肉增強的力量训练。小学体育力量训练分为两个部分,克服本身重力训练和克服外部阻力训练。克服本身动力训练的方法和要领如下。
立定跳远:训练目标是促进腿部肌肉的爆发力,要求学生两臂伸直、用力向上摆,两腿半蹲快速蹬地跳出,身体在空中向前伸展,落地时保持屈膝前倾姿势。
仰卧起坐:主要训练腰部肌肉群力量,要求学生双手抱头、身体平直,起坐时双肘用力向前、超过双膝,仰卧时双肩着垫。
克服外部阻力训练的方法和要领如下。
原地投掷实心球: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时双脚不能踏出或跳起,单手、双手投掷交替进行。
投沙包或垒球:持沙包或垒球的手臂尽量向上后方伸直,腿蹬、送髋,以腰带肩,快速挥臂掷出。
(二)速度素质训练方法
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能力、快速位移的能力、受到外界信号刺激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3]。
小学生具有活泼、反应快的特点,且身体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此,小学阶段是其进行速度素质训练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宜采用频率高、速度快的训练方法对其展开训练。实践证明,短跑是提升速度的有效手段,特别适合小学生练习。教师要科学地掌握短跑距离、间隔时间、重复次数和训练强度,不能让学生超负荷训练。
(三)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耐力素质是人体保持长时间不停运动的能力,也叫抗疲劳能力。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比较薄弱。中长跑、跳绳是训练学生的耐力的有效方法,但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跑步距离和跳绳数量,让训练保持在中等强度,以学生不感觉疲劳为标准,间歇性地延长持续运动的时间,发展耐力素质。
(四)灵敏性素质训练方法
灵敏性素质是指面对突然发生的变化,人体能够做出快速、准确、协调的反应,并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较高的灵敏性素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和耐力,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很大。灵敏性训练应在学生体力充沛的条件下进行。体操、球类运动、踢毽子、跳高等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运动。
(五)柔韧性素质训练方法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部位关节、肌肉的收缩、伸展能力。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关节和骨骼比较脆弱,过度训练会导致学生骨骼变形,损害学生健康。因此,柔韧性训练宜采用如下缓慢式、渐进式的活动。
弓步压腿:立正姿势,左右脚交替向前跨一大步,双手放在膝盖上,在保持身体稳定的情况下臀部向下用力。
侧压腿:立正姿势,左右脚交替向左右侧跨出,下蹲,使腿与地面平行,向下压。
直立手摸地:立正姿势,双腿夹紧,弯腰,以两手掌触地,保持膝不弯曲。
三、实现小学体育课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若想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情境教学、沟通教学、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师在某些方面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认真思考所学知识。同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体育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师应科学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4]。深度学习不应局限于让学生只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而应延伸到课下或课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习内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教师应关注这些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正确引导的同时提供充足的条件,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活动目标划分层级。目标设置需关注学生个体,制订合理的活动任务,根据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强弱,分组分级实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强弱组合,以强带弱。针对同一竞赛活动目标,教师可将身体素质强与弱、运动技能高与低的学生组合成多个小组,使其通过以强带弱完成竞赛,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身体素质训练目的。
(二)将游戏和良性竞赛融入课堂
教师在开展深度学习时,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游戏具有调节心情的功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作用独特,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竞赛开展教学,比如把班级学生分为小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跑、跳比赛,最后根据成绩给予不同的奖励。大量实践证明,游戏竞赛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从两方面具体展开游戏教学。一方面,情境是教学的载体,是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投身体育游戏,激活他们的各项身体机能,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中达到锻炼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但是兴趣维持时间较短,重复一项运动会感觉厌倦。因此,教师应不断调整游戏模式,适当增加活动难度,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并引导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此外,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心理满足需求,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二是为了集体荣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结果制定奖惩措施,让小学生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游戏竞赛意识,提高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挑战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有竞赛性的活动和有难度的动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发展其体育技能。
(三)在课堂上合理利用音乐
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应遵照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使课堂变得形式呆板、气氛紧张。实际上,体育教学的形式非常丰富,如体育舞蹈把体育和舞蹈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能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力量美和舞蹈的形体美的认知,使其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合理运用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表达、表演、表现美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教学活动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随着音乐热身,以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结语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树立“大教育”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体育教学活动,发挥深度学习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旺霞.开展阳光体育,打造高效课堂:小学体育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8(31):140-141.
[2]胡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8.
[3]路凯歌.浅析小学体育身体素质的训练[J].文渊(中学版),2019(1):154.
[4]王明泉.关于小学体育课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