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2016-12-21张克中
【摘 要】学习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当下自主、合作、亲历、经验与个性化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基于对全省中小学教学现状仔细观察的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主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还应该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路径非常重要。中学母语教育者应该在课程变革面前作出自己有专业意义的努力。
【关键词】学习;体验;个性学习;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20-04
【作者简介】张克中,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中学语文教研员。
一、对学习意义的基本梳理和简单例释
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活动主题的策划者一定是中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洞见者,因为主题直指中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弊病:在大多数的中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中学语文课堂也不例外。
这个判断让人尴尬,但事实如此。接纳这个判断的前提是要弄清楚“学习”一词在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获得新的经验并导致行为永久性变化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就是个体行为的变化和行为的塑造乃至习惯的形成。无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今天被人们认为多么过时,它有一个真理性的判断永不过时,那就是学习一定是一个让学习者获得新经验并导致学习者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不然就称不上学习。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知识的历程,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出现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积极的选择性信息加工。我们看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承袭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基本要素的定义,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前进一步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我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理论根源于此。学习有没有发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是教师说了算,要看学生有无主动积极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这是对学习理论的一大推进。
我们更为熟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与合作,每一位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学生都要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外部条件刺激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主张学习者主动,而且强调学习者更要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则主张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学习基于个人经验的理解,尊重学习者个体对作品的个性化领悟。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学习有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学习最初只是关注外部条件刺激的结果,后来发展到学习应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再到学习应是在经验基础上主动的知识建构,最后更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理解。无论是起始还是当下的学习理论,学习都会关注结果,与最初的学习理论相比,当下的学习主张是强调自主、合作、亲历、经验与个性化的学习。如此,我们就会理解,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是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经历,即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亲历的和有体验的,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有人会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怎么会不是亲历和有体验的呢?事实上并不一定,学生整节课坐在教室里并不等于他一定亲历了学习过程,他们可能在课堂,但并非“在场”,只有那些真正在课堂上参与了教学的学生才能说是亲历了学习,只有亲历了学习的人才是有体验的人,我们教学的意义才算真正发生,学生的学习才变得有实际意义。为便于大家直观理解,举一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导入案例。
在教学现场,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一项活动任务——
师:请同学把眼睛闭起来,请闭起来,请配合我们这次统一的活动任务。
(学生纷纷闭眼)
师:好的。请不要睁开眼睛,请你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笔,找到你可以写字的笔记本或纸张。
(学生一阵忙乱,乒乒乓乓。有把书弄到地上的,有把文具盒碰落地上的,有同桌的头在慌乱中撞到一起的。有人忍不住笑起来了。全班学生终于把纸和笔准备好了。)
师:不要发笑,请同学们保持严肃的状态。好,现在听我的叙述,把内容写到纸上——海伦·凯勒,生于1880年,死于1968年……她在黑暗中的一生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好,请睁开眼睛,看你的记录如何。
(学生面对自己在纸上的涂抹,教室里一片惊呼声。)
师:请大家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的记录情况如何。
(教室里一片笑声,我们看到有的学生记录的文字忽上忽下,大大小小;有的文字上下行重叠在了一起;有的文字更是写了一半就不知去向,估计是写到其他地方去了;而有的记录不仅字与字分不开,就是一个字的笔画也挤在了一起,已经不是“字”了。)
师:你写的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接触的人——海伦·凯勒。大家在短暂的失明时间内完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记录任务,任务完成的如何,从大家的惊呼里我已经知道了结果。黑暗中的人生会是怎样艰难?然而海伦·凯勒给出了一个积极的人生答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失明女性伟大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里,我们看到教师让学生参与了一个活动任务——失明状态下的文字记录。在光明状态下,这些文字的记录是十分简单的操作任务,但在黑暗中学生的记录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学生的惊呼其实就是活动的结果——体验,他们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的是黑暗对自己造成的麻烦。有了这样的初步体验,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学生立即就会明白作为盲人的海伦·凯勒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该是多么难以想象的艰难。这就是亲历学习,也是有体验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效果是有效的,学生的惊呼就是学习已经真正发生的最直接证明。
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教师期待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这需要教师成功打造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能够让学生活动起来的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体验,只能产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活动的形式当然有多种,有外显活动,也有内隐的活动,心理活动也是活动,也是参与,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足够的手段来了解这些活动,保证学生是真正地参与了教学活动而非其他。在这次“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的决赛现场,中学语文一共有五节课,每一位参赛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导入设计,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导入都成功,教学导入没有成功的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中,有的课导入已经结束,学生依然茫然,至少这节课在导入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体验的,教师预设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所以我们才强调,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例,语文教师公认最成功的文本教学活动是《十八岁及其他》,因为这个文本的教学过程完全体现了亲历与体验的要义,学生的学习是真正发生的。
《十八岁和其他》曾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一篇“活动体验”文本,在教学研讨中,锡山高中的教师们发现此文本更适合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在阅读基础上两代人可就文中谈到的人生话题共同探讨交流。经过连续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探索,锡山高中基本摸索出了此文本教学的最佳实施路径。这一教学路径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两代人共同阅读,共同探讨文本中提到的青春、生命、读书、爱情等话题,然后父母给孩子写封信谈谈自己在阅读和与孩子交流后的内心感受。这封信写好后孩子不是第一阅读者,它是以作业的形式来到教师案头的,教师在阅读后视情况(有的信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再沟通)把信交给相关的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后需要向父母写封回信谈谈自己读信后的感受。至此,文本教学并没有彻底结束,备课组还会向家长征求意见,可否把学生的回信交给教师,教师会从中有选择地把一些信刊登在校报上,之后再把校报当作交流的材料发到学生和家长手里。只有到了这一步,文本教学活动才算完全结束。
历时月余的这种活动体验式教学,都不会在课堂上发生,教师创造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空间,给文本的学习创设了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交流的机会和情境。调查发现,尽管文本教学一改传统的课堂学习套路,但家长和学生的反应却非常好,学生也的确是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了文本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父母也经历了一场亲子体验教育。在这一体验性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付出非常大,不仅要阅读全班来来往往的一百多封信,而且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他们探讨的话题、交流的深度、沟通的方式和父母眼中学生的反应,有时候还要向家长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向家长传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等等。教学完成后教师发现,这样一场交流后,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认识,还是学生对家长的理解,都比学习文本之前要好得多,学生在这场活动体验教学之后,往往会有意识地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就此出现,因为在体验发生后,语文的教育功能得到一次较为彻底的释放。
在这样的一场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能看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东西,也能看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教育主义思潮的内容。对学生个体来讲,任何学习理论都不能包打天下,唯有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当学习活动是有体验的活动后,教育的意义也才真正发生。
二、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再体认
前文已经说过,这次“杏坛杯”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策划者对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有较清晰的了解、较清醒的观察和较准确的判断,基于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展评的主题有了别样的意义。它至少向我们透露出业界内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殷切期待,也隐含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委婉批评。如果从这个事实背景下去观察展评活动决赛的五节中学语文课,我们可以借此说出更多的内容来,以期未来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本次“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决赛现场,中学语文组初中的三节课为《火把节之歌》,高中的两节课为《像山那样思考》,五节课整体上较好地体现了这次大赛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如果从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现状去观照,我们也可以要求这五节课有更好的教学表现。
在课堂教学决赛的现场,我和段承校博士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初中的语文课常常摆脱不了一个机械的教学范式:字词积累—一读整体感知—再读重点品析—三读拓展延伸。尽管三节初中的课都很好,表面形式也活泼,但如果仔细分析,都逃不脱这一套路。语文教学出现模式化是我坚决反对的,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提的口号很多,概念也很多,但母语教育的整体质量并没有见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在众多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以为,这与模式化教学不无关系。
国家课程方案早就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一再滑入某些模式的泥淖,要知道模式化教学不可能带来真正的个性学习。什么是模式?模式,说白了,即为固定下来的套路,这么多年来,如果我们曾经倡导的那些模式管用,我们大概就不会有今天的母语教育的尴尬。个性化的学习来源于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如今在哪里?三节初中语文课,执教教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表面上看每位教师的执教视角似乎都不一样,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人为的表面形式,其执教的思路全为上文所述。如果从更高的教学要求去谈,三节课都没有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预设明显,课堂几乎没有真正的学习生成,教学结论出奇地一致。文本教学的初始目的达到了,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按理说,这是我们希望并喜欢看到的,然而让人心忧的也恰恰在这里,三个班的学生获得的是统一的答案,教学过程无发现,更无思辨,学生就是大体接受了教师给出的一个结论。如果中学语文课堂长时间以此种状态出现,我们的母语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培养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当然,我们也清楚,更多的中学语文课堂远不及这三节课。这就是我说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再体认,我们不但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变成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更要让这种发生后的教育价值最大化,我们应该追求更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较于初中的三节课,高中两节《像山那样思考》的课堂表现有得有失,得处在于两位执教教师都有意带领学生去发现一些东西,失处在于课堂教学情境的打造整体上不如初中的三节课,学生的学习明显是两极分化,有的学生学习发生了,有的根本就没发生,这些没发生学习的学生几乎一整堂课都游离在教学之外。由于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营造上略逊于初中的三位执教者,高中的课堂氛围明显差于初中。当然这也不是这两节课独有的问题,而是高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知识的学习基本处于被动接纳的状态。
我们之前已经给出了关于课堂“成功”的基本判断,如果从更高的要求上来谈这两节课,那么执教教师就应该在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多琢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曾经执教过一节《像山那样思考》的公开课,值得借鉴。他采用“问题节”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由众多问题节构成的“问题群”组成,智慧地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义腹地,体察文本语言承载的价值与要义,较完美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不但真正发生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美地领悟了文本语言内部的文化和哲学命题。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课堂教学成就了名师,但课堂更应成就有意义的学习,更应成就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学生。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这个目标迈进。当然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教学要求,也是一种理想的语文教学状态,可能我们一时达不到如此的教学水平,但这是一个方向。
三、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成为下一个目标
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给全省所有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专业命题,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确保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让学习者的学习更符合自主、合作、参与、亲历和有体验的教学要求,让他们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从另一方面看,本届展评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十年江苏课改在中学语文学科领域拥有的课堂教学成绩,更让我们发现了一批有专业教学能力又有专业热情的青年语文教师。他们朝气蓬勃的语文课堂在带给我们学科教育信心与希望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
这种思考就是如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让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更要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发生,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未来成为一种可能,让母语真正成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强大的族群精神支柱。
所谓“新的教育背景”,即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将无可避免地进入新的教学变革大潮中。2016年9月,基础教育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一是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据悉,新高中课程方案和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颁布。在这种频频的教育动作面前,中学语文教师应做好迎接新一轮专业挑战的准备。在接下来的课改时间里,中学语文的实践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将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理论上说,都将有一个大的转型:无论从课程的视角、教师的视角还是学生发展的视角,建立在实践体验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都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的丰富性、课堂教学形态的丰富性将会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学科支持。中学语文教师要关注的是如何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具体情境,如何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寻找到适合自己进行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恰当路径。
这样的专业挑战对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困难也是机遇。作为母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怀抱美好的教育理想,为教育者尤其是母语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做出自己有专业意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