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2022-05-30湛静

求知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语文教学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同步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同时,通过坚持“读写一体化”原则,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从而实现激情导趣和潜能开发,使学生在读写练习中提升语文能力。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

作者简介:湛静(1979—),女,江苏省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相对孤立地看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细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困难。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此外,虽然已有部分教师改善了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学习经验,其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一大难点。这些原因都影响了“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读写一体化”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一、充分挖掘教材,合理进行读写练习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教师加大了教学力度,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仍然没有满足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需求[1]。对此,教师依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读”和“写”上,利用“读写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依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展开细致的读写练习活动。由于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教师可将这些文章作为“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文章的优秀之处,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知识汲取,在写作中夯实技能运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本篇课文内容精炼,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较强的写作借鉴价值,因此教师可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從多个角度理解文章。首先,教师可利用启发谈话的方式合理导入文本内容。教师先讲述赵州桥的背景故事,突出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的自豪感,然后利用“赵州桥是谁建造的?”“赵州桥在什么地方?”等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其次,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利用“创举”“雄伟”“遗产”等生词造句,进一步加强思想情感渗透,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最后,与学生一同挖掘写作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摘抄和模仿中体会排比句的用法。比如教师可将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解,逐句逐段地探索文章大意,使学生在字里行间得到思想启发。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提出“作者是怎样描绘赵州桥的?”“赵州桥凝聚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中心句+排比句的运用有哪些表达效果?”等问题,引导学生精读和细读课文,从华丽的辞藻中感受赵州桥的美丽,并对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写出内心真实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读写练习中深化知识理解和技能学习,实现对所学内容的灵活应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开展仿写练习。仿写训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句子仿写。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有这样一个典型句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这一句式进行仿写,以“……像……,……”为模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事物,对动物、植物或是人物进行描写。再比如,《秋天的雨》中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采用了相似的句式:“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连续阅读这几个句式,学生能发现其不仅展现了秋天的雨,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雨的想法和认知,同时这些句子还可以组成一首小诗。仔细阅读,学生会发现这几句话是通过颜色、气味、声音等不同方面来描写秋天的雨的。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这一类句式,学生会在模仿写作中发现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优美的片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阶段:片段仿写。有的文章片段语言优美并且结构精巧,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文章片段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课文经典片段进行仿写,学生通过仿写能够深入认识其结构、使用的修辞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整体写作效果。第三阶段:篇章仿写。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在仿写时不能局限于字词句段,还需要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特点,了解课文运用的章法结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排篇布阵。以《我爱绿叶》这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的整体结构十分严谨,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写作。在三个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利用总分的形式来阐述了自己热爱绿叶的原因。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欣赏、分析这三个并列结构的总起句,即“我爱绿叶是因为……”,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在后续进行写作练习。再比如《火烧云》这一课,作者在进行描写时抓住了火烧云的整体颜色、形状,写出了火烧云的美。这一单元的写作重点是描绘身边常见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将《火烧云》和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结合,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等,描写自己看过的自然景物,从而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习作。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和写作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灵动的,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而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激情导趣和潜能开发。教师通过创设真实化、立体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思考、学习空间,能够逐步点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同时,教师通过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想法等,有机结合阅读和写作开展教学,能促进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发展语文思维,提升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教材,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适当融合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月亮的形象特征,通过说明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月亮作为卫星的作用,使学生对月亮产生更多的想象,不断提升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然后,再适时导入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逐步将作者的童年乐趣与学生的想象结合,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思想共鸣,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借助“阿妈,白天在果园……,而我在……”等句式,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补充句中省略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而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写作,如通过提出“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样描绘故事”等问题,让学生按照文本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将自己的想象写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规范学生的写作。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拓展,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充足,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其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也会有明显提高。

三、结合实际生活,加强思想情感渗透

知识源自生活,也能回归于生活。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挖掘语文素材,才能实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知识迁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准确把握融入生活元素后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方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心理变化等因素,合理科学地为学生制定生活和学习目标,加强思想情感的渗透,促进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并从中收获学习心得和启发,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力和情感感知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完成阅读和写作学习任务[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充满了童趣,情感真挚,且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是一篇经典美文。教师若直接进行生硬的知识灌输,显然会弱化文章的美感,而且学生也无法完全消化这些知识。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认识祖父的园子,从祖父的样子、园子的大小、园子里都有什么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让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祖父对作者的爱,以此联想自己与长辈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形成更多的感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使用比喻句、排比句、比拟句等表达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合理引入一些生活元素,如花草树木等,为学生增加想象空间,使其想象自己置身于祖父的园子这一情境中,学生在畅想自己如何过田园生活时记录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学习心得,从而进一步丰富写作素材,达到提升读写能力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好地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理解二者相互作用的特点,并将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效应用于实际学习。

四、拓展和延伸教学,开展读写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是学生扩充知识储备、积累生活经验、开阔视野思维、丰富情感阅历的“大本营”,其在实践运用中为学生构建了“初步阅读”“深入阅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所以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延伸读写结合教学。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人生价值、思想方法合理科学地渗透其中,利用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思考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解决学习碎片化问题,合理科学地整合知识,为学生阅读与写作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促进学生从语文课本走向更宽阔的文学天地,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之一,主要讲的是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掉诸葛亮,但诸葛亮并没有怯懦,反而用妙计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篇文章不仅有诸多人物描写方法,而且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作为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更是学生感兴趣的对象。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六出祁山”等故事情节,进一步丰富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再回归本篇课文,带领学生剖析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故事背景,找寻重要线索。同时,教师可提出“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周瑜的沮丧与惭愧?”等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内容。在学生有了更多心得体会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之前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六出祁山”等故事内容,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对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排名,然后对学生的排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当学生兴趣正盛之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以“我是诸葛亮”为题进行“草船借箭”改写活动,让学生自主翻阅相关资料,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写出自己心中的内容,并从诸葛亮身上学习更多优秀品质。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写出更加新颖、有个性的优秀文章。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加强生活情感渗透以及开展读写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欢.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清风,2021(4):58.

[2]秦玉玲.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8):88-89.

猜你喜欢

读写一体化语文能力语文教学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读写一体化”在农村普通高中的有效实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