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的生态美学意蕴与生态叙事探究

2022-05-30田龙过王昆

中国广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生态美学

田龙过 王昆

【摘要】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以大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真实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视野和价值以国家和民族视角为基础,同时具有全球性,有利于国际化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表达构建生态文明国家形象,生态叙事的表达手法也彰显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话语自信,为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影像构建树立了美学典范。

【关键词】自然生态类纪录片  生态美学  生命共同体  生态叙事  影像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与生态美学

21世纪以来,人类社會逐渐从片面追求工业文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轨并行。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和谐关系,是生态美学构建的理论出发点,这一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命题被德国生态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称之为“诗意地栖居”。生态美的意蕴是由丰盈的生命力与生存环境的相协调而形成的,而生态审美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正是对“自我”和“它我”生命和谐状态关联交融的整体感悟与体认。①生态美学以生命的关联性和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二者关系为主要出发点,着重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意在展现大自然与人类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居所是相依为命、相互交融的,更是一种共建、共融、共生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生态美学对指导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中强调:“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②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影响深远,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所遵从的创作理念,是把生态美学的原理与意蕴进行影像化的表达,呈现出审美主体的行为准则和主体与整个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纪录片融入鲜明中国特色的生命观、生态观、审美观、价值观,从影像构建中折射出“天人合一”的生存观照、中国生态环保成效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二、不同历史时期国内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时代特点

(一)单一式纪录自然风光

1963年,北京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长江行》是国内首部对长江沿岸风貌进行讲解的纪录片,它通过客轮视角将长江的风光展示出来。1983年,25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将镜头对准长江,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直观了解国家自然风光之美,这是对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初步涉猎。本世纪20年来,纪录片逐渐从表现自然风光向呈现人文情怀过渡。2006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33集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再次沿着长江进行大规模拍摄,逐步探索如何通过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树立生态文明大国印象。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森林之歌》(共11集)正式开播,这是我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摄制组历时4年,从中国现有的森林植被生长密集的林区出发,对中国森林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记录,镜头聚焦各种苗木花卉等,并且将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来。这部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开启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崭新时代。

(二)情景式交融人文情怀

2011年元旦,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纪实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上线,该频道通过播映大量精品纪录片,把国内的自然生态、地理人文展示给广大观众。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有:《美丽中国》(2012)、《秘境广西》(2015)、《我们诞生在中国》(2016)、《湿地的文明》(2016)等。③2015年推出第一部静态环保纪录片《三江源》,该片从2013年起由全球环境研究所牵头组织生态专家深入三江源地区,对该地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采访和拍摄。通过该片,珍贵的大熊猫、东北虎、朱鹮等“动物外交官”走出中国,与世界交往、传递友谊。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承担起大国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理念的责任,体现出人文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纪录影像中的时代美学。

三、“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美学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在中国,老子将“道”看成宇宙世界万物的本源;庄子崇尚“和”,提出“天人合一”的主张,指出天、地、人都是一个有机生存的整体。生态美学理论赖以形成的“生态存在论”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相契合。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一种人在“天人之际”的世界中获得吉庆健康的价值论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合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观也由此形成。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④由此,更加明确了我国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路子。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创新,更是站在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追求家园之美、环境之美、生态之美。我国生态美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体现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凝聚为‘生命共同体”⑤。同样,新时代我国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按照叙事空间与生命共同体结合的角度,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肩负起了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使命。

(二)叙事空间与生命共同体相结合

2021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⑥这是我国首次设立国家公园,在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基础上,打造出我国为生态保护创造的“生态美学课堂”。

2021年6月5日,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当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按照全球顶级制片标准打造的4K原创自然生态类型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18点档开始播出。该片共分3集:《野性的天国》《蓬勃的乐土》《珍惜的精神家园》,每集时长50分钟,以国家公园的设立为切入点,聚焦10个独特的国家公园生态景观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该片拍摄历时3年、行程10万多公里,收录了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生存空间的真实样貌,呈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斑斓,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该片讲述了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与人类之间妙趣横生的亲密故事。全片内容以自西向东阶梯状的板块为线索,以天然视野、生态美学、世界的语言层层剥开我国国家公园生机勃勃的景象。“野生动物王国”既是世界性的也是区域性的,既具有人类层面的特殊含义,也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殊视野。⑦该片向全球展示了当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着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守卫着鬼斧神工的生态奇观,呵护着丰富多样的基因宝库,由此成为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传播中国生态美学的成功案例。

(三)“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特有生态话语

《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全方位展现极具中国特色的地貌、人文风情、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等,建构出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有风景,向国际社会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生态美学与哲学思想。

叙事学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包括主人公叙事与作者叙事,是把个人理解与经验体会融入公开化的表达过程,意在拉近内容与受众的距离。《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穿插与相关动物的亲密互动,通过拟人化的表达手法,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尤其是在体现人与动物关系上,低角度平视视角拍摄,让画面的主体给人以平等的意指关系。如片中全球罕见的雪豹“谈恋爱”的缠绵、黑颈鹤忠贞不渝的“爱情”、大熊猫妈妈耐心教孩子吃竹子的叙事,正是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出发,呼吁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另一群生命的共同体建构。纯英文的解说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衬托下,使得自然元素与精神领会相互照应,每一帧画面都在体现着中国维护生态系统恒久和谐的努力。⑧

如地处我国最南方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地之一。片中拍摄的一群海南热带长臂猿借助强壮有力的双臂在林中穿梭,它们轻轻一荡就能够前进15米,几乎一辈子都在树林中生存。为了扩展海南长臂猿的生活区域,当地护林员爬上20 米高的大树,用几根绳子连接大树的枝干,为它们穿梭丛林“铺路架桥”。这些故事细节从平民化的视角揭示了野生动物的丰富情感,成为人与自然寻求平衡共生的真实写照。

在安宁和谐的国家公园中,很多世界珍稀物种得到保护,种群繁衍壮大。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目前我国国家公园面积最大的一座,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濒危物种如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正在逐步恢复扩大。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产地之一,其茶园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智慧和生态话语。中国人不遗余力守护自然,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汲取智慧,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的恒久和谐。

四、用生态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东方美学

(一)生态叙事以深挖细节触及人心

生态叙事是指运用生态影像对自然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与描述,用影像中的生态文明理念触发人的情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美好生态愿景,旨在引起不同受众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与审视。《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以故事化、情感化的生态叙事体现人与动植物生命的和谐相处,润物无声地用细节和事实展现了一个个中国生态故事。

《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第1集讲述了黑颈鹤的故事。云南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有大量越冬迁徙来的黑颈鹤,因食物资源少,黑颈鹤会为了食物而打架。当地村民采取多种办法,帮助黑颈鹤度过最艰难的食物短缺期,使前来过冬的黑颈鹤数量显著回升,从以前的200只增加到如今的1700多只。又如藏羚羊产仔时,当地藏民自发组成护卫队,保护并引导藏羚羊安全迁徙。藏民兰萨发自内心喜爱这群高原精灵,他说:“对我而言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停止保护这些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在生态美学视域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中的人、动物、植物已不再是单独个体,而是有着拟人化和情感化的生命主体,和人类一样在自然空间下生存。

(二)生态叙事以生态智慧彰显话语自信

《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呈现了中国生态美学彰显的人与大自然恒久和谐关系的行为准则,如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庄子主张的“万物平等”等观念融入创作中。这些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自信。

如片中讲述了大熊猫很多鲜为人知的特点。由于雌性大熊猫每年只有近3天的排卵期,雄性大熊猫之间往往为了争夺配偶而展开对决,胜者还需要经过雌性大熊猫长达10天的耐性考验,通过考验,才能真正地“结为夫妻”。为帮助熊猫们更顺利地结为夫妻,国家公园不但改造了园内的道路建设,还在废弃公路旁重新种上了青竹,为野生动物的迁徙与繁殖牵线搭桥。片中所展示的各种生态保育活动,也一步步地形成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长久和谐。再如,为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草药大国”神农架森林内明令禁止摘取药材,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沈昌波获得了法定摘取资质,但他把所收集的草药都用作科研。他还在自家小院内栽种药物,提出“让青山更绿,让后人来获益、来分享。”这正是平凡人守护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

(三)国家公园生态叙事传播中国生态美学

国家公园的设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实践,是生态美学理论思想的生动实践。作为一部国际一流水准的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是一项重要的影像工程和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彰显了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决心和态度,是一部传播我国生态美学和东方经典的典藏作品。精致大气的超高清画面、国际范儿的英文解说、新颖细致的镜头组合,把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诸多要素进行统一,产生了传播生态美学的内生动力。该片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多种媒介传播平台,将纪录片里的写事、写人、写物等重要内容传播开来。截至2022年6月,该片全球发行区域已覆盖104个国家和地区。⑨

五、结语

在国内,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它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寻,把“天人合一”和“师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与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创作相融合,将生态文明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个人,使更多的人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也将中国特色生态美学传播到全球各个国家。

注释

①徐恒醇:《生態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习近平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央广网,http://china.cnr.cn/news/sz/20220606/t20220606_525853033.shtml.

③杨雪:《浅论我国生态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以2008~2018年间作品为例》,《中国电视》,2019年第11期。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⑤魏心凝:《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美学意蕴转向探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第2版。

⑦张林、陈焱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叙事空间建构》,《中国电视》,2021年第8期。

⑧王庆福、宣莉:《生态纪录片的“生态中国”形象建构》,《电视研究》,2018年第10期。

⑨《中国“明星动物”成团亮相<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1/06/04/ARTIDLuYuH57ryhdWTgSm5kQ210604.shtml.

(作者田龙过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昆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黄光顺)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生态美学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生命共同体”中的辩证关系解析
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