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机理

2022-05-30徐宏李颖彦申启武

中国广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互文性

徐宏 李颖彦 申启武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持续推进下,跨媒介文本的加速流通、用户对创作队伍的进一步扩充以及文本间艺术元素的互联共通,都为跨媒介叙事提供了运作基础。在具体的转换机制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制造互文完成与前文本主题与核心价值的统一;基于原文本进行立体化、透视化的解构与扩充;通过有声化再造实现叙事空间与阅读体验的延伸。在明确了跨媒介叙事的运作基础与转换机制后,有声阅读尚需通过挖掘和打造优质IP、激发听众共创以及精准实施声音改编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跨媒介叙事在有声作品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声阅读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IP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设施和软件方面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有声阅读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之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呈现和技术功能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声阅读的兴起伴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是将以文字为主要表达符号的传统文学在解构和建构中实现有声化转型的重要产物,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为复制或改编型以及创作或演绎型两种主要类型。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深入,有声阅读逐渐开始利用跨媒介叙事手法与多元文本类型展开跨媒介缝合。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指出,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每一种媒体都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有声阅读将前文本进行声音化处理的过程中,媒介之间的跨越与转换对有声阅读的叙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能否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的文化内核成为有声阅读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有声阅读跨媒介叙事的运作基础

在有声阅读中,跨媒介叙事的实现需具备三个条件:其一,通过技术上的交流融合,实现文本内容的跨媒介流动;其二,粉丝与专业内容生产者共同参与到叙事延展工作中,形成联动传播;其三,在艺术形式上与前文本具有共通互联之处,具备进行有声化表达的理想切入点。

(一)跨平台:媒介融合加速文本流动

传媒技术的变更与融合,为文本的跨平台传播开辟了崭新的生产与传播路径,也为故事的多元化呈现和发行提供了广阔的流通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有声阅读概念本身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初的有声阅读主要指向其狭义的概念,大部分有声阅读作品的前文本来自对书籍内容的加工转换,将文字内容经过声音的再度编码,形成适应于听觉接收的文本形式。在叙事方面,这类有声阅读以前文本为中心,对其进行高度还原。而从广义上看,有声阅读还应包括以影视剧、新闻等多元内容作品为前文本,以创作、演绎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如广播剧、脱口秀等。广义上的有声阅读作品中,前文本不再居于中心地位,而是作为叙事基础,为内容生产者的自主创作和自由发挥提供故事内核。

跨媒介叙事的发展奠基于旧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冲突、妥协与融合之中。技术的融合贯通为媒介内容提供了更加高速的流动性和广阔的叙事空间,文本的数字化、有声化转换形式也更为多样。在这种动态、链接、交互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间的异质化表达推动着内容叙事不断向跨媒介领域探索。相较于以往相对固定的遵从前文本原则,跨媒介叙事的前文本则体现为动态生成的状态,叙事主体可能会产生于文本流动链条的各环节,前文本的完整性和定本性均受到挑战。

(二)联动传播:粉丝参与扩充创作队伍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保障,还为用户的追踪、讨论和意见反馈提供了顺畅的表达渠道。跨媒介叙事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媒介技术的融合贯通,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多元创作者的积极参与。随着跨媒介叙事对前文本中心地位的日渐弱化,用户的意见和讨论在互动机制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影响内容呈现形式与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容叙事也拥有了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声阅读开始普遍重视在追求热点和“爆款”IP的前提下兼顾粉丝用户对有声阅读产品的反馈,及时收集和把握消费动向,在保证平台内容时新性的同时,也为其进行及时调整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方案。

数字时代,移动媒介在模糊大众媒介与私人媒介边界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个体趣味的反馈路径,并因此塑造了一个动态过程,不断完善有声阅读的对话机制。在具有高度交互性的传播环境中,跨媒介叙事实则是对内容生产关系的进一步重构。在这一生产关系下,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随着文本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充,有声阅读领域的跨媒介叙事案例已然愈發成熟和多元。

(三)同感共通:有声元素的艺术互联

差异化的媒介运行机制所呈现的内容叙事视野往往不尽相同,但在不同的媒介之间,通常都存在相应的文本空隙或表达元素有待相互挖掘与扩充。在有声阅读中,声音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作为一种对文字、影像等前文本的再次编码,有声阅读中的跨媒介叙事是利用声音艺术美学来实现与前文本连接贯通的,通过设置背景音、激活噪音等手法,使声音的加入能够辅助用户产生更加具象化的声音场域感知,对视觉呈现进行有益补充,进而形成听觉层面的强烈震撼效应。尤其是人们在收听悬疑小说的过程中,有声阅读可以抓住文字表达所不擅长的声音元素进行扩充与放大,通过背景音乐、旁白讲述等表现方式,更加生动、具象化地达到文字描述难以实现的效果,有利于加强对氛围的渲染以及听众沉浸感的营造。

美国国际符号学领军人物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在对跨媒介叙事的阐释中指出,在信息以第一种定义的具体媒介模式编码之前,部分信息已然通过第二种定义的媒介得到了实现。因此,第一种定义的媒介要求将第二种媒介定义所支持的对象翻译成二级代码。有声转换中的跨媒介叙事是一种将文字具象化的过程,也是为视觉文本拓宽想象力的叙事方式。它既可以是跨媒介叙事者通过整合多种版本的文本内容,以补缺的形式连贯各媒介平台;也可以是探索不同的表现类型,以否定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以持续获取关注度。总体来看,有声阅读与前文本之间是一个彼此融合借鉴艺术形式与表达优势的同感共通的动态化发展过程。

二、有声阅读跨媒介叙事的转换机制

在以书籍为代表的前文本转换为番外广播剧、评书等跨媒介叙事作品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叙事转换机制表现为:通过制造互文完成与前文本主题与核心价值的统一;基于原文本进行立体化、透视化的解构与扩充;通过有声化再造实现叙事空间与阅读体验的延伸。

(一)制造互文:主题统合与价值统一

在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中,叙事主体往往需要在彼此吸收和改编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关联、互不冲突的叙事网络。其中,互文性是跨媒介叙事构建故事世界的基础,也是贯穿于其中的内在运行机理。在互文性的运用中,没有任何文本是真正独创和独立存在的,所有的文本必然是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的可供无限延伸的符号网。

在有声阅读的内容叙事方面,互文性的运用主要体现为主题统合与价值统一两个方面,这两点蕴含了内容衔接与缝合叙事的意义,是唤起听众文本记忆、迅速抵达故事语境的重要手法。其中,主题统合意指原故事主线及主题融合贯穿于跨媒介叙事轴线,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故事意义的增值。在有声阅读对前文本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声音重新建构了一个与原文本时空对应、人物关系并存的独立故事形态。跨媒介叙事中的价值统一则体现为:在遵从原文本故事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媒介与故事的延展完成价值增值,并服务于完整故事的构建与用户整体性感知的体验。因而互文性手法的利用能够使每个平台所产出的新内容都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有价值的贡献。

(二)延展叙事:基于原文本的解构与扩充

在有声阅读对前文本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叙事主体需要在前文本已知故事核的基础上,通过互文性进行叙事延展和媒介延展,构建出新的声音时空。这是一个在相互吸收、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彼此关联、互不冲突的叙事网络。从当前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来看,对前文本的解构与扩充是两种主要的叙事思路,其中二次演绎、转述和评述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产生于与前文本的协作与缝合,是在撷取原版故事内核后不断解构和扩充故事的叙事网络,与前文本一同构成完整故事的一部分。

二次演绎是创作者以原故事核心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对原作品的再创作,旨在打破作品中固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番外广播剧作品中。以跨媒介改编的广播剧《甄嬛传》为例,创作者不仅会从小人物视角展开故事叙述,还會对剧中的台词、片段进行深挖和重新编排。此外,转述与评述也是有声阅读中最常见的叙事形式,这两类形式均是对前文本进行浓缩、总结之后的改编。在具体操作上,创作者会首先选择特定的切入角度把前文本表达清楚,并进一步跳出前文本的限制,根据听觉习惯合理裁切甚至重新组织情节进行转述,或是通过外部视角对创作背景、作者信息等进行补充与评述。通过上述转换机制,有声阅读在不断对前文本进行解构与扩充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更为立体化和透视化的叙事效果。

(三)重构空间:有声化再造与空间延伸

由于不同媒介承载的故事文本依赖于媒介自身的传播特性,文本与文本之间也会因媒介的不同而分隔成不同的时空区隔。跨媒介叙事关注的是媒介载体的功能性、文本的创意性和受众体验的沉浸性。从以听觉为中心的有声阅读来看,声音具有构造听觉空间的功能,听的过程使每种声音都具有空间的叙述性。收听者在获取声音意义的同时,会根据不同音效、声音远近等方面的感知完成对空间的想象。

有声阅读的声音叙事具有缝合文字与画面的功能,能够通过音调、音色等元素打造出层次丰富的声音结构,并借助音乐、解说、声音特效等完成对内容的声景化展示。在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中,讲述者的声音担负着主导性的叙事功能,是内容思路输出的主要载体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叙事的背景音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背景音会根据情节发展、叙述者情感的需要等,在声景构建过程中相应地使用定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以辅助文本的改编需求,丰富表述内涵。其中,定调音用于支撑声景的整体基调,是推动故事展开的关键声音;信号音是建构整体声音所在时空感的重要元素;标志音则为声音所在空间增添活力,也连接各个声音场域。多重声音元素的有机搭配在为跨媒介叙事提供助益的同时,更是通过对声音空间的立体化搭建,为听众构建出了具有表现张力且交错勾连的声音景观,实现了对视觉呈现的有益补充。

三、有声阅读跨媒介叙事的基本路径

随着有声阅读内容形式的日益丰富,跨媒介改编早已不再是从书籍文本到声音文本的简单“翻译”,而是与不同媒介、叙事主体共同承担起不同视角、功能的文本创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挖掘和打造优质IP,构建品牌化叙事,以社群经营激发听众共创以及找准叙事切入点,实施精准化声音改编。这是今后有声阅读在跨媒介叙事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构筑品牌化叙事:挖掘和打造优质IP

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IP改编在跨媒介叙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近年来,由各种优质IP延展出的影视剧、动漫、广播剧等作品均已实现了理想的效果,并成为IP全方位、立体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在有声阅读的声音叙事中,既有基于原作IP完成的有声读物改编,如《陈情令》《心理罪》等均是由影视剧带火的热门IP改编而成,也包含由音频平台直接打造的原创有声阅读品牌节目,如《好好说话》《王蒙讲孔孟老庄》等。如今这类由音频平台原创的IP已经开始向纸质媒介反向渗透,成为IP打造的策源地。在不断挖掘和打造优质IP的过程中,融合传播是不断提升IP曝光度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不同媒介之间较强的结构互补性能够通过融合传播实现IP价值共享、传播渠道互通和粉丝效应叠加,是实现跨媒介叙事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有声阅读应在注重产品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辅以融媒开发,在持续向听众营造新鲜感的同时,培育出能够长远发展且具有精品内核的优质IP。

成功的跨媒介叙事,不仅要完成IP的跨媒介改编,同时还发挥着重塑IP品牌、激发用户讨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引入优质IP,通过有声化改编促进内容生产;另一方面还需积极投身于自身IP的打造,通过融合传播、交流互动以加速掌握优质IP的汇集与改编能力,逐步实现有声阅读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互动:以社群经营激发听众共创

有声阅读的跨媒介叙事在依赖优质IP制造品牌效应的同时,用户间的交流反饋与自主共创同样是推动完整故事建构的重要力量。以《甄嬛传》这一现象级影视IP为例,在粉丝群体的共同创作下,《甄嬛传》IP衍生出了包含番外故事、名场面解读、经典台词配音等众多跨媒介叙事作品。优质IP为粉丝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粉丝的群体智慧也是IP得以进一步开发的重要源泉。时至今日,《甄嬛传》IP依然活跃于不同平台并持续创造着长尾效益,平均每年能够为其出品公司赚取上千万的市场利润。在这一成功的跨媒介叙事案例中,IP活跃的关键首先在于前文本自身品质过硬,其次是平台通过凝聚趣缘群体、加强互动等社区化经营举措充分调动了粉丝的创作积极性,为优质IP的二次创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群化经营能够为有声阅读跨媒介叙事的展开凝聚起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喜欢互动参与、追求情感共鸣和创造共同价值的粉丝用户。这种基于趣缘而聚集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聚合力和忠诚度,是能够自发主动地参与社群互动、内容生产和平台传播的重要组成力量。粉丝社群的共创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使IP运营方为满足粉丝需求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与运营水平,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专业内容生产者甚至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到IP衍生创作之中。社群化经营的实质就是将粉丝从单向消费者转变为具有双重身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这是跨媒介叙事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精准开发:为声音演绎提质增效

尽管原创IP是有声阅读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但当下主流的有声阅读产品依然是对出版类文本的定制化改造,是不断以声音叙事具化想象的生产模式创新。在这一改编过程中,以音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有声阅读在了解明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需对前文本特质、传播热点等充分考量与关注,以实现高质量的精准开发。

如今,有声阅读在其媒介可供性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境,已经建构起创新性的听觉景观,如以时间定义文本的碎片式听书,以场景定义文本的浸润式听书,以共时行为定义文本的目的性听书。由于不同场景下用户的收听偏向各异,文本的内容形式与整体风格也会对文本的有声化改造产生影响。因此,有声阅读在进行跨媒介叙事之前,需恰当把握前文本作品的内涵与特点,权衡其能否与声音传播特性及听书环境相结合,以达到作品呈现的最优效果。比如为满足听众的碎片化听书体验,对大部头书籍的有声化改编就需要对书籍内容进行高度精简与提炼,通过精准高效地开发前文本,为听众营造出优质的听书体验。与此同时,有声阅读的精准化开发还需时刻把握和预测市场偏向及传播热点,提升热点敏感度。由于制作周期短、生产传播相对灵活,因此,有声阅读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紧跟热点与市场需求。这一运作机制能够为跨媒介叙事打开融合与调整的突破口,有利于推动跨媒介叙事在把握热点动向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精准开发。

四、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入以及文本跨媒介流通的进一步加速,有声阅读中的跨媒介叙事早已表现出明显的叙事优势和表达张力,并在逐步丰富阅读文化语境的同时,为听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听书体验。在跨媒介传播日益频繁的数字时代,有声阅读本身正衍生出更多的传播形式,媒介内涵也愈加丰富。与此同时,随着有声阅读创作者对于跨媒介叙事机理的准确认知及熟练运用,有声阅读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场景创造能力和内容创作空间,在对跨媒介故事网络的缝合与延展中,为用户打造出全新的阅读方式和听觉感知。

注释

①④赵丽华、卢荟羽:《逻辑与进路:有声读物跨媒介改编研究》,《出版广角》,2020年第23期。

〔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53页。

于成、李丽萍:《何谓跨媒介叙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第7期。

⑤李嘉雯:《探析媒介学视野下的有声阅读移动化》,《传媒论坛》,2021年第4期。

⑥〔美〕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张新军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7页。

⑦罗立兰:《符号修辞:基于IP电影的跨媒介互文传播解读》,《东南传播》,2017年第5期。

⑧张晶、李晓彩:《文本构型与故事时空:网络文学IP剧的“跨媒介”衍生叙事》,《现代传播》,2019年第5期。

⑨张铮、刘钰潭:《全景画馆中红色基因的跨媒介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⑩吴瑶:《具身性、物质性与互动性:有声阅读可供性实践的三重面向》,《编辑之友》,2022年第3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移动传播时代广播生态化发展战略研究” (编号:20BXW034)的研究成果】

(作者徐宏系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副总监,李颖彦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申启武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编辑:乔伟)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互文性综述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