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2018-12-21冯正强何云庵

社会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中国美丽

冯正强 何云庵

〔摘要〕“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美丽”中国伟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生态伦理意识的养成,这也正是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终极追求。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它的温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整體特征;二是生命共同体环保新理念的哲学本体论;三是包括节制、公平、友善等德性在内的生态美德论。他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一种生态哲学的视野,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伦理;生命共同体;生态美德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3-0129-07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资助课题“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培育践行研究”(16JD710039)

〔作者简介〕冯正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何云庵,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在充分享受优质生态产品时,也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科学论断。我们认为,它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伦理问题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他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不仅为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伦理观提供了关键性的思想指引,而且其富有中国视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伦理话语也为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创建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

一、温和生态中心主义: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特征

之所以要从生态伦理角度理解习近平有关生态问题的论述,这并不是我们为了博取关注度和新鲜感的突发奇想,而是源自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鲜明伦理关怀特征。不同于西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也不同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特征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基础的温和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

习近平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整体上体现出浓郁的伦理关怀意味。生态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值得信赖的道德原则,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础。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是站在这种生态伦理学的高度之上的,他明确指出,我们目前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1〕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应该“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无论是对生态价值观的高度重视,还是对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的直接表述,都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蕴涵着哲学的高度和伦理学的温度。他对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体现出一种温和的生态中心主义整体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明确摆脱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人经常自诩为万物之灵,同时也常以理性的动物自居,但事实上人类既无法离开自然而存活下去,也常常在任性地破坏大自然的过程中丧失理性。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心态问题,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其核心就是将人看作万物的主宰,一切以人为中心,或者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3〕;其具体表现为集团利己主义、代际利己主义、人类主宰论、粗鄙的物质主义和庸俗的消费主义、无限进步论与发展至上论、科学万能论与盲目的乐观主义,等等。〔4〕习近平对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首先就体现在自觉抵制并成功摆脱了这种直到今天仍然有着不容忽视影响力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规律。这种理性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也奠定了其伦理思想的生态中心主义基调。

其次,习近平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持续发展乃至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基础的论述充分彰显了其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习近平高度肯定了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地位,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5〕同时,他还将生态问题提升到了关乎文明兴衰的高度,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深刻揭示生态兴衰与人类文明兴衰内在关系的科学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而且体现了他对“人类生态文明趋势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 。〔6〕这种将自然生态摆在人与自然关系首要位置的伦理思想体现出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中心主义伦理特征。

最后,习近平的这种生态中心主义伦理思想呈现出一种温和色彩。这一“温和”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虽然习近平将自然生态摆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位置上,但其并未因此而忽略掉人的主体利益,仍然重视人的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如其所反复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7〕人的福祉与生态的保护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这也使得其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不是那么激进,而是显得温和务实,以人为本。二是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福祉,不仅包含我国公民,而且包含着全世界的人民在内,这是一种充满博爱情怀的全球视野。自然生态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该公平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同时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应“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8〕这种生态伦理的全球视野也同样充满着理性包容的温和色彩。三是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他多次提到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智慧,还引用过“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这也使得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呈现出一种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温和色彩。

二、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本体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得到彰显。这一概念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命脉相连、血肉相依这一特殊伦理关系的精当描述,是对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人定胜天”观念的及时澄清和纠正,为我们整体认知自然界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更向世界各国人民反复倡扬了一种地球整体观。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特殊的国情也让我们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了民生之患、民心之痛。〔9〕正是立足于生态环境的这种严峻形势,出于对人民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考虑,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新理念,为我们正确处理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建设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的命脉所系,这在本质上是对自然界所包含的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概念。他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0〕命脉即根本,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生态的保护延续也同样离不开人类,在人与自然构成的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人类在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践踏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的未来,断绝子孙的活路。“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待自然的基本伦理态度,习近平以“命脉”这种通俗易懂的比喻,传达了一个内涵深厚的生态伦理新观念,即我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不仅具有外在的工具价值,更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众所周知,西方工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征服和利用自然,自然万物的价值只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自然只具有工具层面的价值,只有增殖价值,而无内在的生命价值,结果导致人类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无知无视。这一基本生态伦理观也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影响到了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知。习近平明确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概念毫无疑问正是对这种根深蒂固生态伦理陋见的重要批判,是对自然生态的内在生命价值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是对自然与人的价值同构,这一论断“消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困惑,厘清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价值问题。”〔11〕

习近平对“生命共同体”的伦理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这一基本共识的反复强调中。如何让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如何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宜居,如何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中所蕴涵着的重要生态伦理思考。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这一概念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13〕在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全面阐述了“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与总路径,其中就包括“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他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一种全球性的责任担当,其背后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在于他所反复倡导的地球整体观,人类虽然可以改造他们的环境,但这种改造只应该是为了让地球生命系统变得更加宁静、和谐、美丽,而不应该是对自然的施暴与破坏。人类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理解自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地球整体观,才能更好地栖息于这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之中,也才能将大自然提升成为一个可以诗意栖息于其中的美好家园。

三、节制、公平与友善:习近平的生态美德论

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人心的改进,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孔林片思》一文中所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与自然能否共存共荣的问题,其中共存是生态问题,共荣是心态问题,共存不一定共荣,所以如果人的心态问题不解决,就会盲目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全球问题。〔15〕生态伦理美德的养成所要改变的正是人的心态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明才能最终扎根人性深处,我们所弘扬的生态环保理念才能充分发挥自觉自律成效。生态美德论主张用人类的美德伦理学方法或者人类的美德导向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质上应该是人的完美德性、高尚人格与自然的和谐,“以完美的人格、完整的德性对待自然、以人性的方式观照自然,既可避免单纯地从功利价值上理解和对待自然所导致的对自然的冷漠与破坏,也能避免将自然与人同一甚至超越于人而走上反人类的极端。”〔16〕一个具有德性的人,其对大自然的关爱之心也必将是他的人性中最美好品格的自然流露与合理推演,因此从改变和提高人類德性的境界入手来改变我们对于环境的态度、规范我们的环境行为和提升我们关爱自然的情怀,无疑是一条更为根本的生态保护之路。如何让生态意识在人心中生根发芽,使人们的环保理念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并从根本上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习近平生态美德论的旨归所系。具体而言,习近平对一些较为具体的生态美德的思考主要包括生态节制美德、生态公平美德与生态友善美德等。

1.生态节制美德

从习近平对于节约、节制相关的论述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态节制美德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中国美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