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2019-03-21成金华尤喆
成金华 尤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本文在学习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依据、理论基础,研究了这一原则所包含的科学内涵: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能实施分割式管理;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领导干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责任。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科学内涵;实践路径;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9)02-0001-06DOI:10.12062/cpre.20181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这一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依据、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对于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阐述与发展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论述了生命共同体内在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说明了为什么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因。 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在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使“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更加广泛、完整。我国国土面积40%以上是草地,草地是生态退化的重要区域,“草”的加入,意义非常重要。这次会议强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和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加以部署。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六大原则,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4]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落实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中,落实到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阐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时指出:“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帐、算长远帐、算整体帐、算综合帐,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这就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5]
2“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具有丰富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一是科学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凝聚了广泛的国际共识。20世纪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的高强度开发,引发了环境污染的世界性问题,此时出现的几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更是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增长方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此后各项国际宣言号召世界各国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人们的认识由单一追求生态系统持续供给产品的观点转变为寻求生态系统可持续的观点,自然资源管理也应由传统的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融合生态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由此诞生,并迅速成为国际共识。
二是承接了历代共产党人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實践探索经验和理论总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历代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的。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求“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会上宣布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归纳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印记与科学内涵。
2.1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能实施分割式管理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多重功能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一体化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6-7]。充分揭示了生命共同体内在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共同体内在的和谐关系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能实施分割式管理。实施分割式管理很容易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具有外部性、不可逆性、不可替代性,这些性质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另一表现。人类开发利用一种资源时会对另外的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管理不当,这种影响就会是负面的,即表现为负外部性。资源开发不可逆性是指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典型的案例是云南滇池的水环境破坏。云南一直在治理滇池的水环境污染,但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不可替代性是指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就很难找到其替代品。一旦山体炸平了,湖泊填了,生态屏障破坏了,生态系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就减弱了,很难有替代品补救。许多河湖岸线开发过度,用水泥、混凝土做成的人工岸线替代不了自然岸线的许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青海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24日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
2.2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普遍联系的有机躯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既给人类提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又给人类提供生态产品。人类不仅需要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生态产品。人类如果只注重开发自然资源,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产品,忽视了对自然界的保护,就会破坏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破坏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也就破坏了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也就破坏了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例如,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存在着别墅乱开发现象,这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大面积破坏了秦岭山体植被,侵占了耕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在秦岭地区开发别墅,使得人类活动过多地向秦岭地区延伸,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破坏了秦岭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8]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人类必须处理好生态系统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自然要素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整体中的局部,而整个生态系统是多个局部组成的整体。人类开发利用山、水、林、田、湖、草其中一种资源时必须考虑对另一种资源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例如,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就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开发一种资源对另一种资源的影响,不考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会破坏伴生矿产、土地、水和其它动植物资源,就会破坏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典型的案例是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造成了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严重破坏了祁连山的生态系统。所以,一处矿产是否需要开采,必须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综合考虑资源间的相互影响和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发展不可避免会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会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会影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9]。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时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
2.3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0]。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容易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也就是说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既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具有强大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功能。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多种用途、人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多重目标和我们所处时代的约束条件,运用系统的、整体的、协调的、综合的方法做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修复和治理等工作,保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功能。新时代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其目的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六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建立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促进生态系統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需要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11]。要把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由多个部门的分散管理到一个部门的统一管理,由单一资源管理到多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从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量管理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增量存量结合管理,从保障资源供给的数量型速度型管理到保障资源供给、环境健康、生态安全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质量型效益型管理。
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
3.1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以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为主,资产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职责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施的是分割式管理,在横向上是按资源类型分别由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管理自然资源,人为地割断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12],重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重单种资源开发,轻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重局部修复治理,轻整体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同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在纵向上是将管理权按行政单元分级行使又层层下移,许多资源由基层政府直接配置,各种权利主体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不到位,往往导致各自为战、开发过度、保护不足,缺少整体统筹和规划,难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全区域的利益。
为了改变传统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就是要整合分散在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原林业局、原海洋局以及水利部等部门的自然资源管理职责,负责管理由中央直接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现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统一,单种资源管理与整体资源管理的统一,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统一[13-14]。具体地讲,就是负责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湿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调查统计,统一确权登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市场和交易规则,实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依法征收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推进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3.2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经济发展任务还很重,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生态环境基础作保障。必须建立科学的严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自然基础。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和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开发和保护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资源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要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健全基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政策,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3.3推进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5]。加强流域与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推进生态系统的系统修复。生态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人工修复应更多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有系统性、整体性方案。长期以来,我国高强度的国土资源开发导致许多生态系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退化。针对这些生态退化,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提高了林草植被、森林覆盖率,但由于工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存在着各自为战、要素分割的现象,局部效果较好但整体效果差[16]。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要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区域。要抓紧修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推进土地污染修复和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修复。
推进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生态系统,就是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的要求,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经济、行政、法律和公众参与等方法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自然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对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往往是连在一起同时运用,并且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生态系统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将湿地、草场、林地等统筹纳入重大治理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3.4强化领导干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责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有的是发生在一个行政管理单元内,有的是发生在跨行政区域。必须坚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责任,加强生态系统所在自然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態系统的全面管理,既要按行政区域又要按自然区域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求责任[17]。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对资源环境保护要负总责、负全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要覆盖行政区的全部生态系统,并考虑到与其他区域的关系,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均衡性和系统性。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湖长,作为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河湖治理主体和职责,同时严格考核问责,实行水安全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18]。河长制、湖长制是流域生态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这项制度表明,河长、湖长不仅对河流、湖泊中的水体健康负责,也对河湖空间及其水域岸线健康负责。各级党政负责同志必须扛起保护流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任,通过水陆共治、综合整治、系统修复,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推进联防联控联治。处理好行政管理区域与自然区域的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加强生态合作具有自然合理性。跨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要打破行政界限,加强行政管理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创新管理机制与方式,以全局观念、整体思维、系统方法,推进联防联控联治。联防联控联治包括污染治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治理。要按照统一的思路和标准编制生态功能区划,统一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合作重点区域与重点任务。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自然区域为管理单元,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12-13,21,24,33-34,47,55-56.
[2]李慧.国家公园:让绿色发展成为文化标识[N]. 光明日报,2017-07-29(012).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52.
[4]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5-19)[2018-10-2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5]习近平.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6-14(002).
[6]周宏春.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J]. 求是, 2018(13):49-50.
[7]任暟.生命共同体:中国环境伦理的新理念[N]. 光明日报,2017-01-16(01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485.
[9]高世楫,李佐军.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 [J]. 中国社会科学,2018(9):60-73.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6.
[11]严金明,王晓莉,夏方舟. 重塑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战略选择[J].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4):1-7.
[12]赵绘宇. 国务院机构改革——资源与环境大部制改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EB/OL].(2018-04-06)[2018-11-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57356.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辅导读本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0-172.
[14]宫玉泉. 发挥自然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07-19(005).
[15]王金南,苏洁琼,万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 环境保护,2017,45(11):13-17.
[16]王夏晖,何军,饶胜,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J]. 环境保护,2018,46(Z1):17-20.
[17]中共中央 国务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15-09-21)[2018-10-20].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
[18]鄂竟平.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J]. 求是,2018(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