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回归的场域因素与推动策略研究

2022-05-30李昆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

摘要: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是实现人才振兴的一大抓手,对乡村振兴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从新乡贤与传统乡贤的比较以及现实实践来看,新乡贤的“新”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多元化、参与方式多样化、功能作用多面化三个方面。在乡村这一场域中,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乡村治理困境破解的客观要求以及乡村情感的感召呼吁新乡贤这一新生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为此,可通过政府持续推动引导新乡贤回归、培育新乡贤文化激发村民的认同感、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回归以及畅通参与途径等策略来推动新乡贤回归乡村场域,为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铸造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新乡贤;场域因素;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李昆,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7-0107-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贤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社会群体,其在传统的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乡贤文化,其根植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1]。近年来,随着乡贤文化发展实践的推进,学术界对于“新乡贤”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对新乡贤内涵的解读。虽然学术界并未达成统一,但学者们大都认为在乡村治理领域中,新乡贤不仅在思想方面具有领先性和权威性,还对乡村治理有较深的情怀[2]。二是对新乡贤群体类型的划分。对新乡贤的认识通常鉴于其“在乡性”,即其生活常住地环境、经济行为活动和农村之间的紧密关联度,因此可以把现阶段的新乡贤界定为外来新乡贤、外出新乡贤和本地新乡贤[3]。三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虽然新乡贤内生于乡村本土,具有天然的乡村治理优越性,但在新历史背景下作为拥有新内涵、新思想的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如“现行土地法律法规与新乡贤人才安居需求之间的落差”[4]“内生动力不足,外生依赖性强”[5]等现实问题,阻碍了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学者们也针对破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其焦点多放在对新乡贤概念的探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其存在的困境分析以及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探讨等方面,对有关乡村这一场域中推动新乡贤回归的“组合拳”因素研究较少,笔者从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向度以及与传统乡贤的比较来对新乡贤这一主体进行再认识,并分析乡村场域中的推动因素及其推动新乡贤回归的策略。

二、对新乡贤的再认识

新乡贤是由传统乡贤演化而来,其与传统乡贤既有相同之处,如崇德尚善的引领力与回报乡村的情怀等,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新乡贤的认识应以发展的眼光将其置于实践中予以考察。不同于传统乡贤的面向,新乡贤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构成多元化

传统乡贤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具有良好的德行、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地位,是我国传统社会表彰为乡村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且有崇高威望的社会贤达或政府官员的荣誉称号[6],其主体构成囊括了家族族长、士绅、在乡村拥有较高威望的老者等“精英型”人物,而道德高尚但掌握资源较少的“平民型”人物很难被归类入乡贤的群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思想观念的转变、国家政策的引导、现代治理理念的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新乡贤这一群体有了新的认识。其主体构成不再局限于所谓的“精英型”人物,只要有德行、有才学、有贡献、口碑好、威望高,致力于乡村发展的“平民型”人物也可以被称作新乡贤。因此,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一点就在于其主体构成的多元化,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群体,虽然学者们对新乡贤的主体构成还存在分歧,但对新乡贤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达成了共识。

(二)参与方式多样化

乡贤的“在乡性”是其本身所独具的特点,传统乡贤的认识及界定严格遵循这一标准。在传统的乡村治理体制中,传统乡贤凭借自己的高尚道德、威望等资源从村民以及政府获得对于乡村事务处理的权力。传统乡贤在乡村场域中具有他人不可侵犯的“威严”,使得其通常采用独断式、“自上而下”的壓力型体制模式来处理乡村事务。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村民主体性的逐渐觉醒,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与传统乡贤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在乡性”的认识也更多强调其情感在乡,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也由传统乡贤的独断式处理转向以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的模式。作为现阶段乡村治理主体之一,在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领导下,新乡贤可以通过乡贤研究会和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发挥其在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和人际交往中的榜样示范和宣传引领作用,提供新理念、新技术,或提供资金支持和人脉资源,多样化参与乡村治理,使其成为沟通基层党委政府、村“两委”、群众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6]。

(三)功能作用多面化

传统乡贤在乡村场域中更多发挥着道德教化、纠纷调解、政策宣讲、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等传统功能,总体而言较为单一。而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乡村社会所存在的多重困境,如内生治理力量不足、集体经济疲软、村民需求多元化等现状,需要多元力量注入乡村治理场域来破解治理难题。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力量,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多元主体协同乡治的治理结构中,并被赋予多重治理任务。“新乡贤作为新的乡村治理主体之一,能发挥不同于党组织和村委会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协助两者更好地发挥作用。”[7]新乡贤在乡村场域中不仅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传统功能,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发掘产业资源,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乡村人才,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传承文化、教化乡民、涵养乡风的功效;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动员群众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

三、新乡贤回归的场域因素分析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新乡贤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倡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使其回归到乡村这一场域中,自然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

(一)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引导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地方政府开展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中央层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新乡贤”提出了政策指向[8]。2016年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都提出赋予新乡贤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要求。在地方层面,各地响应号召,因地制宜出台各项政策。例如,河南开封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新乡贤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9],湖南郴州北湖区出台《关于实施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10],浙江杭州临安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两进两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的意见》[11],湖北大悟出台《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十条措施》[12]等,为新乡贤回归创造了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氛围,成为新乡贤回归的坚强后盾。

(二)乡村治理困境破解的客观要求

在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龄化、空心化、边缘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广大农村地区所出现的困境,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乡村振兴的实现有赖于村民的积极参与、资源下乡、治理方式的创新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问题:乡村人口流动加快、村民村务参与积极性低迷、治理方式依赖于政策法令等刚性方式等。破解乡村治理的难题亟须改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以及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需要一股新的力量来打破现有的治理窘境。作为具备新思想、具有一定治理能力、怀有乡土情怀并愿意致力于乡土建设的新乡贤,弥合了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需求,因其口碑好、威望高加之人熟、地熟、村情熟等天然优势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村民的信任与推崇,进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治理,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新路径。

(三)乡土情结的感召

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乡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乡土情结也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并蕴含着理想和价值追求。从各地引导新乡贤回归实践看,所倚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乡贤的乡土情结。出于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以及对家族亲情的重视,当代中国的乡土情结已经从传统文化中“荣归故里”的期待,变成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以及“建设家乡”的动力源泉,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乡土情结的感召,是新乡贤愿意回归到故乡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四、新乡贤回归的推动策略

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引导、乡村治理困境破解的需要以及乡土情结的感召下,许多走出乡村的人,包括退休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重新返回家乡,成为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了保证新乡贤队伍更充分的展示能力、发挥作用,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多重保障。

(一)政府持续推动,引导新乡贤回归

新乡贤回归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的成果。各地的实践情况表明,政府力量的介入和引导,可以加快推进新乡贤群体的发展,未来新乡贤群体的壮大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这一强大力量在背后的持续推动。新乡贤回归之后,能否留得住这一人才群体,关键在于是否能为新乡贤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制定相应的优待政策等。其一,提供对新乡贤的组织保障。建立新乡贤工作体系、新乡贤联席会议机制、新乡贤工作推进机制、考核机制等。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委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以及县属国企、群团组织共同参与,乡镇(区)全面抓落实。其二,引导为基础、服务为要领。在促进新鄉贤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新乡贤的界定标准,通过各地实践经验总结新乡贤的认定规则,不断完善新乡贤回归的制度供给,细化相关的制度安排,对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格、参与路径等方面予以明晰。

(二)培育新乡贤文化,激发村民的认同感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与乡村实践结合的产物,其承受了历史考验并得到农村地区广大村民的认同。在新时代环境下,新乡贤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如何获得村民的认同感并在村民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则成为新乡贤“返场”乡村治理的核心条件,而文化的认同则能激发村民内心的价值认同。因此,培育新乡贤文化、营造新乡贤回归的文化氛围则成为重要“推手”。其一,乡规民约作为乡村“软治理”的重要手段,其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塑造良好社会风气、体现村民自治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乡村发展演变中已融入村民日常的生活并成为村民行为指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村民。基层政府应结合地方特色,对于记录当地历代乡贤奉献乡里思想、事迹等的记载进行发掘整理,并通过建设乡贤故居、开展乡贤名人走廊等方式深入宣传乡贤回报故土的事迹,在农村社会形成渴望乡贤回归、尊重新乡贤的文化气氛。其二,新乡贤是乡村公共文化的重要建设主体。基层政府应结合时代要求,通过政策支持积极创造新乡贤培育的文化环境,进而增强新乡贤在乡村社会和广大村民中的文化认同感和号召力。新发展阶段要求新乡贤文化蕴含新的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乡贤既是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重要践行者,既了解现代文明中的城市文化,又熟悉乡土社会的人文底蕴,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乡村社会的风尚,发挥传承文化、教化乡民、涵养乡风的功效。

(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回归

积极推动新乡贤的回归不仅要在制度、文化方面积极作为,而且在新乡贤生活、返乡创业等方面也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新乡贤因为多方面的因素放弃在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行动,当地应通过制定相应的优待政策来保障新乡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一,解决新乡贤生活方面的困难。基层政府及村“两委”可利用乡村的公共场所提供给回归新乡贤作为生活住房和办公场所,解决阶段性住房难题,同时给予新乡贤家属随迁随调、入托上学、居家养老等服务。其二,根据当地实际,联合医疗、教育等多部门,为新乡贤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于返乡创业的新乡贤,地方政府应在金融贷款方面开设绿色通道,保证新乡贤拥有充足的启动资金。其三,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新乡贤的机制,定期开展联系走访活动,经常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其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大对新乡贤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例如,湖北大悟建立新乡贤工作责任体系,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新乡贤专项资金,并开辟新乡贤“绿色通道”,在用地、用水、用气、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县“四大家”领导、乡镇(区)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结对新乡贤,每季度至少对接服务1次,每年至少帮助解决1件实事[12]。

(四)健全新乡贤参与机制,畅通参与途径

要使新乡贤的才能及功效在乡村治理中得到充分发挥,则必须为返乡的新乡贤提供施展才能的场域,拓宽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同时畅通其参与途径。村“两委”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国家政策上传下达惠及村民的有效互动平台。新乡贤作为村民的民间“代言人”,其可以充当基层政府与村“两委”、村民之间联结的桥梁,起到“传声筒”的作用。作为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重要主体之一,村“两委”应高度重视新乡贤在村务治理中的参与有效性,可以通过创设村支书、村主任助理员、村务治理智囊团等职位,以及开设民主协商会议、意见征集座谈会等常态化的会议机制,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创造各种路径,使新乡贤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乡村治理。例如,河南开封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建立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新乡贤办公室,成立新乡贤联谊会党组织,选派正县级干部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把党建引领贯穿新鄉贤工作始终。在这一模式指引下,开封提出以“六乡行动”(离退休和现职干部下乡、外出创业人员返乡、企业家兴乡、大学生回乡、专业技术人员入乡、本村贤达助乡)为载体,重点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基层党建、发展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倡导文明乡风、推进社会治理等八项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9]。郴州北湖区在乡镇设立乡贤联络站、乡贤馆(亭),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把乡贤治理精准化、项目化,组建“1名首席专家+1个专业团队+若干个乡村主体”的“1+1+N”专家帮扶团入驻乡村服务,建立了村级治理、党员教育、集体经济发展谋划、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帮扶、村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乡贤组织,在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群众自我教育、推动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0]。此外,除村“两委”为新乡贤开辟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之外,新乡贤这一群体也可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结来打造组织平台,形成参与乡村治理的合力,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各地自发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专门的组织形式,也是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一条畅通之道。

五、结语

传统乡贤作为我国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在历史的沉淀中所形成的乡贤文化等优秀传统,为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的回归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回归乡村场域受到国家政策引导、乡村治理困境的客观要求以及乡土情结的感召等多因素的推动。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下,新乡贤回归乡村场域具有多重功能,其可以为乡村引进或投入经济资源以刺激乡村经济市场的活力,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发挥其在乡村生活方式变革和人际交往中的榜样示范和宣传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沟通基层党委政府、村“两委”、群众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等。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功能,打造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的新乡贤人才队伍需要持续地推动新乡贤回归,促使新乡贤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为新乡贤在乡村中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政府要持续推动引导新乡贤回归,在乡村中培育新乡贤文化,激发村民对于新乡贤的认同感,同时建立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与参与途径,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庞超,赵欢春.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N].经济日报,2020-12-09(11).

[2]刘同君,王蕾.论新乡贤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J].学习与探索,2019(11).

[3]王清霞.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定义、类型与动态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20(8).

[4]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2).

[5]吴莉娅.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6).

[6]徐学庆.新乡贤的特征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021(6).

[7]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J].求实,2017(6).

[8]彭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的生成机理及培育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2).

[9]新时期新乡贤新作为——开封市党建引领“新乡贤”工作助推乡村振兴[EB/OL].http://www.hndjck.com/dangjianyaowen/0R194462020.html.

[10]把“满天星”聚成“一团火”[N].湖南日报,2022-07-06(2).

[11]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两进两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EB/OL].http:// www.linan.gov.cn/art/2021/5/18/art_1229289054_ 1723703.html.

[12]大悟创新出台《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十条措施》[EB/OL].http://www.hbdawu.gov.cn/c/dwxxczrmzf/ ggwhfw/222507.jhtml.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新乡贤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如何培育“新乡贤”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德润永川“新乡贤”
新乡贤文化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