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法的修心之道

2022-05-30方观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书法

方观生

摘 要:“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在宣纸上用笔墨呈现的独特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书法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书法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喜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文章结合笔者的切身实践,浅论书法的修心之道,为提高书法教学重视程度,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修心;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古人认为书法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在行笔之中反映笔尖的功力,反映书写的心境。

一、书法写作的特征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的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观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流畅优美跃然于纸上;品张旭的《草书心经》,感受狂草的龙蚪腾霄、雄强而不失清雅;赏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点画圆浑厚实、粗壮而不臃肿。前人的书法作品流芳万世,佳作为世人传颂,笔者认为,书法写作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形神的结合

书法是形神结合的艺术,形是其外在形状和形态,是可见的;而神是无形的,是作品蕴含的气质与品性。书法作品,形貌相殊、神采各异就是形神结合的最好体现。

窥探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形神的依存关系贯穿始终,有形入神,神更是凌驾于形之上。从南朝人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到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提出“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用功者居下”,再到清代刘熙载所言“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更次之”。对于书法作品,古人以修心炼神为上,但神不可脱离形而存在,二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说,书法应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以神为上。

(二)修心的艺术

练习书法是一门修行,在挥毫落笔之间,脱离车马喧嚣,内心获得平静。在书法写作中,修身养性,得到放松。书法能反映个人的气质,有经验的人观作品便能识其人、知其心性,这就是字如其人,正如元朝郝经所说:“书法即心法也。”

长期坚持书法训练的人,能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之中,保持宁静致远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提笔者需要先集中精神,除去心中的杂念,才能下笔有力、书写有物。由此可见,对于热爱书法的人来说,修心十分重要,书法与修心二者相辅相成。

(三)风格的多变

书写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模仿中,日积月累的探索、转化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学习者要具备活跃的艺术思想,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取舍学习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风格。

有“味”的字,谓之书法无“味”的字只是文字,书法必讲究其“味”。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书法家的字体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明的书法风格。有的擅长楷书,有的擅长隶书,有的擅长行书。他们在继承传统笔法的过程中融入个人对文化艺术的领悟,创造了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作品。

二、书法教学的瓶颈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书法教育,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开设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但目前书法教育仍存在瓶颈。

(一)学校的书法教育落实不足

应试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前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存在对书法教育的认知偏见,书法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学校应该紧抓文化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例如,在语文课程中,三至六年级要求每周安排1课时书法课;在美术课程中,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书法教育。但笔者认为书法课时的设置不足以满足学生书法学习的需求,书法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难以综合提升书法教育质量。

(二)专业书法教师的匮乏

专业书法教师的配置是制约书法教育全面发展的另一因素,就专业设置而言,招收书法类专业的高校仅一百多所;就书法专业就业而言,学校尚未开设书法教学的编制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从事中小学书法教学岗位,学校书法教育缺乏专职教师。为改进现状,一些学校让书法功底较好的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兼职书法教学工作,或者与书法协会开展合作,邀请书协会员来校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学生练习书法。此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书法教学的短板,但是难以从专业性及长期性方面给予学生相应帮助。

(三)学生的练习难以深入

书法是一门及其考究基本功的科目,要想写得一手好字,就需要长期练习,王羲之洗砚池的故事体现了坚持的力量。现在的电子设备、网络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虽然在刚开始练习时对书法抱有浓厚兴趣,但是难以在枯燥的书法练习中坚持下来。其实,书法练习是苦乐共存的过程,学生自由在“苦”中发现乐趣,才能自觉坚持,才能提升自我要求,持续深入地练习,提高书法写作的水平。

三、书法修心的表现

书法是高尚的艺术,需要提笔人做到心到、眼到、手到,而心浮之人,则难以完成书法创作。笔者认为书法修心,指的是恒心、耐心和信心。

(一)书法修恒心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纵观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具有恒心的代表。唐代书法家怀素勤奋刻苦,因无钱买纸,他在寺院附近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在芭蕉叶上坚持不懈地练字,终成书法家。故事启示书法练习者,唯有笔不耕辍,方可练有所得,练习书法需要有恒心,下笔才能如行云流水,每日都会取得进步。

(二)书法修耐心

书法练习可以培养练习者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杜甫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耐心地指导学生,包容缺点,注重培养兴趣;练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书写难以攻克的瓶颈时,不要急于放弃,而应该寻找原因,着力改正缺点,甘坐冷板凳。书法练习是枯燥的,唯有秉持一颗耐心,练习者才能在起笔收笔处培养“尽精微”的习惯,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打磨。

(三)书法修信心

钟繇为书,“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王右军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颜真卿下笔端庄大气,仿如泰山之巍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包含书法自信。基础扎实、功夫深厚的练习者,在书法写作中很难没有信心。笔者认为书法写作可有恢宏的气度,可笔笔精妙、正气凛然,也可清秀飘逸、含蓄隽永……书法写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但是书法作品折射出写作者的信心是一致的,是对自身笔下功夫的自信,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结束语

練字练心,立字立人。古人认为书法是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在练字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恒心、耐心和信心,练就专注力,将文化素养内化于心,涵养文人气质。虽然当前校园的书法课开设尚不完善,但是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书法复兴是文化复兴的重要抓手,能修身养性,传达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培养今日国人的高尚心境。书法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修课,是培养新时代中国人的修心课。

参考文献:

[1]包文运.书法练习干预模式对促进大学生积极心境发展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蔡惠萌,戴端.意形合一的中国书法精神之美[J].中国文艺评论,2022(03).

[3]李维.书法的意境与心境[J].青少年书法,2002(06).

[4]马思远.书法与养生、修心、陶情[J].中国书法,2017(13).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