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需要慢的艺术

2022-05-30刘一萍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慢教育初中数学艺术

刘一萍

[摘  要] 教育是慢的艺术. 文章以“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为例,探寻初中数学慢的教学艺术路径,即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合作交流,获得新知;变式应用,拓展延伸,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 慢教育;艺术;初中数学

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所谓“慢”就是平静和平和,就是细致和细腻,需要数学教师的耐心与耐性[1]. 数学本质的获取需要经过内在加工与提炼的过程,需要缓慢的时间与一定空间. 因此,在慢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所保障,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笔者以“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为例,展现教育的慢理念.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关于判定两个一般的三角形全等,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方法?

生:判定两个一般的三角形全等,我们已学习了四种方法,一是边角边,二是角边角,三是角角边,四是边边边.

师:由此可见,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一个至少是边相等.

多媒体呈现:如图1所示,新蕾幼儿园刚进了一个滑梯,左右两个滑梯长度相等,左边滑梯的高度与右边滑梯水平长度相等. △ABC与△DEF全等吗?两个滑梯的倾斜角∠ABC与∠DFE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在△ABC与△DEF中,只有两组边相等的条件,即BC=EF,AC=DF,而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因此,无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还有一个隐含条件,即∠BAC=∠EDF=90°,但是这样构成的全等条件是“边边角”,“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根据目前的条件无法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可他们的结论吗?

学生感到困惑……

设计意图  引入生活模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慢慢地体悟与思考,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提炼,发展学生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发现生活实际与数学的关系,认识与领悟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知识生长的过程被拉长,学生通过慢慢地领悟,实现了知识的衔接与生长,在慢思维的参与下,引出教学主题,即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师:请同学们尝试画出下面的图形. (1)任意画一个直角,∠QCP=90°;(2)在射线CP上截取一条长为2 cm的线段CB;(3)以点B为圆心,以4 cm的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CQ交于点A,连接AB. 大家尝试把各自画的图叠合在一起,看是否能重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我们组的几个同学画的直角三角形(如图2所示)叠合在一起,发现这些直角三角形能互相重合,认为这些直角三角形全等.

师:请学生尝试画出下面的图形:(1)任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垂足为D;(2)在其中一条垂线上任取一点A,以这一点为圆心,以大于AD的长为半径画弧,这个弧与另一条垂线有两个交点B,C;(3)连接AB,AC,得到△ABD与△AC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生:我们组画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一下△ABD与△ACD是否全等?为什么?

生:△ABD与△ACD全等.因为这两个三角形折合在一起能互相重合.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三角形ABC,使∠B=40°,AB=4 cm,AC=3 cm,然后把所画图形放在一起,看它们是否重合?

生:老师,我画出如图4所示的图形,我同桌画出了如图5所示的图形. 这两个图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它们不重合.

师:图3的△ABD与△ACD具备什么相等的条件?图4与图5的两个三角形具备什么相等的条件?为什么图3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图4与图5的两个三角形却不全等?

生:图3的△ABD与△ACD具备两边一角相等的条件,图4与图5的两个三角形也具备两边一角相等的条件. 图3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因为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使用“边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是两个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只有当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全等.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请同学们用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表示这个定理.

生:如图6所示,在Rt△ABC和Rt△DEF中,因为BC=EF,AC=DF,所以Rt△ABC≌Rt△DEF(HL).

设计意图  在慢慢地操作与教学流程中,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知识,把学生教活、教深,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动手操作、演绎推理等能力. 画图是归纳结论的有力抓手,也是进一步總结的依据. 本环节学生经历了三次画图,第一次画图旨在让学生通过斜边直角边可以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之间所画直角三角形的叠合,感受通过斜边直角边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二次画图从具体到一般,让学生再次经历利用斜边直角边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三次画图,虽然也具有两边及一角相等,但是它们并不全等,与第二次画图对照,突出强调斜边直角边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 缓慢的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学生静静地思考与徐徐地交流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实现了思维的突破.

变式应用,拓展延伸

如图7所示,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点D,CE⊥DE于点E,B,C在DE的同侧,且AD=CE. 求证:AB⊥AC.

生:因为BD⊥DE,CE⊥DE,根据垂直的定义,得∠ADB=∠AEC=90°,在Rt△ABD和Rt△ACE中,因为AB=AC,AD=CE,根据斜边直角边定理,得Rt△ABD≌Rt△CAE(HL).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DAB=∠ECA,∠DBA=∠EAC. 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DAB+∠DBA=90°,∠EAC+∠ACE=90°,所以∠DAB+∠EAC=90°. 所以∠BAC=180°-(∠BAD+∠CAE)=90°,即AB⊥AC.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抓住题中两个垂直,及两组相等的线段,利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获证,很好!如果过点A的直线DE与BC相交时,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1   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点D,CE⊥DE于点E,B,C在DE的两侧(如图8所示),且AD=CE,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生:AB⊥AC. 理由如下:因为BD⊥DE,CE⊥DE,根据垂直的定义,得∠ADB=∠AEC=90°,在Rt△ABD和Rt△CAE中,因为AB=AC,AD=CE,根据斜边直角边定理,可以得到Rt△ABD≌Rt△CAE(HL). 所以∠DAB=∠ECA,∠DBA=∠EAC. 因为∠CAE+∠ECA=90°,所以∠CAE+∠BAD=90°. 所以∠BAC=90°,即AB⊥AC.

变式2  如图8所示,在△ABC中,∠BAC=90°,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点D,CE⊥AE于点E,求证:BD=CE-DE. 這道试题还能否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解答呢?为什么?

生:这道题不能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解答,因为△ABD与△CAE只有一组边相等.证明如下:因为∠BAC=90°,BD⊥AE,CE⊥AE,所以∠BDA=∠AEC=90°. 因为∠ABD+∠BAE=90°,∠CAE+∠BAE=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ABD=∠CAE,因为AB=AC,在△ABD和△CAE中,因为∠BDA=∠AEC,∠ABD=∠CAE,AB=AC,根据角角边定理,得△ABD≌△CAE,所以BD=AE,AD=CE,因为AE=AD-DE,所以BD=CE-DE.

设计意图  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问题的呈现,能让学生在慢交流与慢讨论中,凸显思维过程,实现精确思考,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变式训练,拉长了实践与应用的过程,缓慢的进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思维的严谨性与数学的缜密性,有些教师认为变式训练耗时耗力,扰乱了正常的教学预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慢性回归,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深处漫溯.

慢不是一种重复,而是一种艺术. 只有在慢下脚步后,学生学习才更加充实丰盈[3]. 慢课堂是长效的课堂,是深度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勇. 初中数学慢教育策略[J]. 中小学班主任,2020(08):52-53.

[2]黄燕红. 慢教育视阈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8.

[3]孙朝仁,朱桂凤. 具身认知:数学“慢教育”复习的范式[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0):68-71.

猜你喜欢

慢教育初中数学艺术
纸的艺术
用德浸润学生心灵,让爱点燃孩子梦想
牵着蜗牛去散步
静待花开?呼唤慢教育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