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不老》美点寻踪

2022-05-30柳旭陆宏亮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8期
关键词:梁衡美者种树

柳旭 陆宏亮

文章《青山不老》选入了部编版(五四制)新教材,写了一个老人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在本没有青山的地方创造出了青山,一个普通人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事迹。这篇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很强,意味隽永,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同时这篇文章闪烁着生死哲思,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能给学生提供精神的滋养。

一、语言之美

课文开篇用轻灵的语言,呈现了绿化荒山成果的全景图。视角从窗内望向窗外,“参天”侧重写了杨柳的高,“全”强调面积的广。“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一个新奇的比喻,写出了人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耳边是松涛阵阵,触目是粼粼的波光。而且是用“盘腿”的姿态来遇见这漫山遍野的绿意盎然,这样的姿态是很放松的,透过文字可以想象这有声有色的画面定能给人带来心旷神怡之感。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如果说青山全景犹如泼墨写意山水画,那么绿树特写便是大气磅礴的雕版画。第5段用特写镜头聚焦树的形态。“劲”字典意是“坚强有力”,“挺”字典意是“硬而直”,“劲挺”写其坚韧挺拔的姿态,“如臂如股”摹其形。“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一个“涌”字突显山洪的势不可挡,一个“埋”字体现树面临的灭顶之灾,然而就在此绝境,“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勇敢”一词体现树面对困厄之境所体现的无所畏惧、大义凛然,“顶”这一动词生动写出了树抵住山洪的姿态。寥寥数语,字字动情,这不仅仅是在写树,还是在写人。

作者用舒缓之笔勾勒青山全景,用强劲之笔放大绿树特写。似乎也就预示了正是有一棵棵顽强不屈的树才撑起了一块轻灵、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洲。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肆虐”写出了大风的任意而行,残暴狠毒。“盘踞”常会让人想到“龙盘虎踞”,在这个怪物盘踞的险恶之地,人类硬是要争出一块绿洲,可见难度之大。“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的景象和开头绿意盎然的图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并非是云淡风轻就能改变的,而是血与火的较量下转化的奇迹。

与险恶环境搏斗的竟是一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大环境的险恶与老头的瘦小、普通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量词“块”道出了晋西北大的环境仍然是荒芜的,因为有了种树老人,才在大的荒漠背景中有了一块绿意,更显绿洲的可贵。

大环境是险恶的,小环境是艰苦的。“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反复出现的“一”写出了老人的寂寞、孤独。“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是老人日常生活写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如此。“抓”这个动词能看出老人对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是非常的随意,而“扛”体现出一种庄严感和厚重感,八十一岁的一个瘦小老头扛着一把简陋的工具绿化荒山。他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铁锹,肩上扛的还是守住这片土地、保护家园的责任。文中有两次罗列了数字,一次借村干部之口罗列了种树老人创造的奇迹,另一次是写参与种树的人数和老人的年龄。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一组震撼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而创造这些数据的却是七位老人,七位耄耋老人,现已五人离世。一组是日渐增长的漂亮成绩单,一组是日渐消亡的垂暮老人。看似只是轻描淡写的数字罗列,实则数字背后让人感慨,让人垂泪。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一个普通的八十一岁老人的生活常态是安享晚年,文中的老者也具备“享清福”的条件,但是“他不走”,“他不走”一个短句,写出了老人的决绝和坚定。

作者对老人讲的话着墨不多,一处仅仅写了“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面对自己创造的奇迹,老人是“不紧不慢地说着”而不是“慷慨陈词”,至于他说了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写,而是侧重他说的状态,“不紧不慢”体现了老人的淡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种树已成为了老人的生活日常。另外一处,也是唯一一处直接写了老人说的话,“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一个毫不起眼的感叹词“啊”却饱含着老人对土的珍视和眷恋。

梁衡的语言很精致,体现为词语类型的丰富多彩、句式长短的错落有致、句法使用的灵活多变。季羡林先生认为梁衡属于“经营派”,他的写作可以说是“同每一词搏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几乎处处都能见作者苦心经营,千锤百炼。作者写作时细致入微,读者阅读时得体贴入微。梁衡的《青山不老》选入部编版新教材,为莘莘学子提供语言运用的范本,在反复咂摸品评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学习、模仿、借鉴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哲理之美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钥匙——“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一般的理解都是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入手。“青山”浅层指的是老人十五年坚持不懈种树的成果——在本来没有青山的地方创造了一片青山;“青山”深层次指的是老人甘于奉献、执着、勇敢等精神如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但文章挖掘至此,总觉不够。细细想来,还闪烁着更深层次的哲理光辉。

作者在试图探寻生与死的哲学命题。“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谁能够平静地对待死亡?“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显示着老人身体的衰老,日薄西山,但老人面对死亡却显示出一种淡然和坦然。也许就像陶渊明所说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把死亡看作回归生命的本源,自然也就能视死如归。老者通过将自己的生命注入青山的创造中,并以此超越生死的界限,生命在与死亡的对抗中胜出,永恒在与消逝的斗争中获胜。就像费希特说的:“在自然中,所有的死亡其实都是诞生,在逐渐消逝的过程中,生命的激烈活力立刻显现。死亡并非结束,与之相反,在衰败的隐晦之后,鲜活的生命生长绽放。生与死仅仅是生命与自身的争斗,为了得以永久的日新月异。”

同时作者也在追问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梁衡谈散文》一文中写道:“电视台曾播过一个镜头,在大西北,记者与一个放羊娃对话:为什么放羊?为了赚钱。赚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长大放羊。这是最简单的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这个娃很可爱,但他成不了经典。”课文中的老人选择了种树,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课上学生捕捉到了这点,说老人是个热爱家乡、造福百姓的人。那么热爱家乡、造福百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养猪,为什么老人要选择种树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日之美者谓晴,人之美者谓倩,水之美者谓清,草之美者谓菁,心之美者谓情…… “青”是美好的,“青山”是美好的家园,老人选择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山,保护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老者完全可以换个活法,他可以进城享清福,他可以养猪致富发财……但他没有,他知道自己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远大的目标,“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芸芸众生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历史上的放羊娃。我们虽够不到星辰,但可以仰望星空,古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正是思考其人生价值,将创造青山作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虽是个普通的山野老农,但其事迹精神亦可以和伟人比肩。

(200433  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梁衡美者种树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玻尿酸联合A 型肉毒素重塑下面部轮廓的效果观察
韭菜坪记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轮廓重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种树
一起来种树
心理干预对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美容整形手术者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