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逻辑

2022-05-30王磊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8期
关键词:四史生涯党史

王磊

将“四史”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对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尝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深刻理解学习“四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把握历史主动,有助于激发生涯探索欲望、唤醒生涯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增强政治自觉、处理好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有助于激励学生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坚定“四个自信”。教学设计和实施建议:依托教材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创新方式方法,用活用好资源;弘扬家国情怀,引发共情共鸣。努力实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以史为题,启智励行;以史明志,共情共鸣。

一、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的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思政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内容……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教育部对高中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必须注重“四史”教育常识性学习和政治素养提升的要求。在思政课上,要让学生学“四史”、懂常识、提素养,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指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其中,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处理好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是新时代普通高中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要面对的改革方向,更是一线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将“四史”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对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尝试。“四史”教育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内涵,生涯规划指导有效延伸了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四史”教育是对党和国家所经之路的必要梳理和历史总结,生涯规划指导是对个体学生前方之旅的未雨绸缪和谋篇布局。以宏观看微观,以经验思预知,以过往比未来,促成“今日学生”向“明日建设者”的培育。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得思政课的政治理论根基更加扎实、综合育人外延更加饱满。

二、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义

1.深刻理解学习“四史”,把握历史主动

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更好地讲清讲透思政课所蕴含的“四史”道理、学理、哲理;能够有效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学习探究历史规律、分析演变机理。同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由党和国家的发

展,反观个人成长,反思个性形态,反哺个体养成。

2.激发生涯探索欲望,唤醒生涯意识

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有力落实生涯规划指导的学科渗透;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初步认识自我、丈量世界、思虑未来,初步辨别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初步具备生涯规划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直面初高中过渡、新高考选科,思考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目的乃至人生追求、生涯理想。同时,能够从当前个人现状的考量出发,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作出相应的生涯探索和决策。

3.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增强政治自觉

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领悟人民群众对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决定作用,领悟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激荡志向抱负,激励奋发自强,使政治自觉性始终贯穿高中学涯、未来职涯和生涯发展,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坚定“四个自信”

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搞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弄明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意味,承担起自己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生涯目标,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将来要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可能要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平视的视角走向世界,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以昂扬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三、将“四史”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演绎

统编版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第二框題,分为三个部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分别对应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同时涵盖了以党史为基础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教材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科学合理设计,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讲好中国故事。依托教材三部分结构,节选漫画故事《这个年轻人,惊艳了全世界》进行情境导入,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巧妙拟人化。讲述了一个插班生从成绩差、被人看不起到奋发图强,再到成绩名列前茅的故事,对应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挑战重重到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再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代背景,中国速度令众人瞩目,中国发展令世界惊艳。

融合“四史”教育。教材三部分内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分别对应以党史为基础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照时间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践行优良传统,获得强大精神动力。

启发生涯思考。基于拟人化的故事主线:从最初被孤立封锁,到咬紧牙关艰难前行,再到披荆斩棘、突破自我,情景回归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思考:当遭遇挫折,是否也能做到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所带来的精神激励以及资政育人的功能,一直最直接、最真切也最宝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青少年学生要努力汲取“四史”智慧,从“四史”历程里获取继续前行的能量,为成长添薪续力,给青春赋能加持。在生涯思考中充分认识自我,以史為鉴,开创未来。

2.创新方式方法,以史为题、启智励行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发掘校本资源优势。为增加生动性和直观度,须遴选整合网络信息。可下载使用“人民日报”“央视频”等线上媒体资源,截取纪录片《毛泽东一九四九》和“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片”“建国70周年阅兵式”等优秀视频片段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可借助正能量歌曲《骄傲的少年》,通过视频和分段歌词展示:“在一开始,当初我还是一个天真而又爱哭的孩子”“只要全力以赴就无所谓失败”“新的起点、新的世界就在眼前”,分别对应本课三个重要历史节点。歌词和旋律贴近学生日常喜好,加深学生识记程度和情感浓度。末尾歌词“如今我整装待发充满正能量,学会坚强地面对生命的真相,挫折和磨难只会让我变得更强,胜利的使命仍然背负在我身上”,能更好地渲染氛围、营造情境,也更好地升华主题,对学生也是一种人生启迪、生命教育。深受学生喜爱的《那年那兔那些事》《觉醒年代》也可根据课堂需要剪辑播放。在活用校本资源方面,可科学安排课堂结构,深挖本校红色资源,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校友贡献、学校历史等进行介绍。

联动开展校园活动,科学延伸研学活动。一堂课的容量和影响是有限的,联动学校其他教研组和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校园活动和研学活动,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和科学延伸。就本课涉及的内容,可以组织参观校史馆、革命纪念馆和社会实践红色基地等。亦可联动语文组共同举办党史朗诵比赛,联动历史组共同举办红色经典影视作品配音赛,联动心理组共同举办生涯规划大赛,联动话剧社共同举办历史剧表演等。以史为题,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启智励行。

3.弘扬家国情怀,以史明志、共情共鸣

砥砺强国之志,涵养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赓续和秉承家国情怀,是思政课重要的立足点,也是将“四史”教育和生涯指导的育人作用统一于思政课教学的题中之义。深耕教材,淬炼主旨,“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突出家国情怀的历史特征,“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强调凝练和弘扬时代精神,坚定信仰,培根铸魂,润育生命。

寻求思想碰撞,引发共情共鸣。人生需要参照物,见贤思齐是对榜样最好的回应。与《觉醒年代》中众多青年志士一样,与守卫疆土壮烈牺牲的戍边英雄一样,今日学生同为“00后”。通过课堂引导,感受穿越百年的思想碰撞、跨越山河的同频共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把使命写进青春,用青春成就使命。以史明志,筑牢信仰根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

猜你喜欢

四史生涯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