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地展现跨学科之美

2022-05-30赵昌竹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学生

赵昌竹

“我想爸爸了,他好久没有回家了。爸爸是一名人民警察,他战斗在抗‘疫的战场……我悄悄做了一朵小红花,夹在书页之中;等爸爸回家的那一天,我奖励他一片明媚的阳光。” 这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第二届“兰亭诗会”活动(2021年)中的一首作品,来自二年级学生裴梓源。

著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胡阿祥作为特邀评委,对这首诗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常规,爸爸奖励孩子小红花,因为孩子表现好;特例,孩子‘奖励爸爸小红花,因为爸爸在抗‘疫。前者是小家的温馨,后者是大国的担当。小诗人以鲜活的场景、真切的细节,强力烘托了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颇具诗言志、文载道的隽永悠长……”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如果从这看似寻常的小诗出发,探寻其背后隐匿着的美丽故事,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所作的跨学科课程探索便也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且以“兰亭诗会”这样一个充满着诗意的活动为例,浅谈当下以语文课程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

一、“兰亭诗会”之缘起

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身在南京的师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日日对着电脑屏幕观看网课、参与直播,对于学生来说,始于新奇,趋于枯燥。如何让居家学习多一丝美好的诗意呢?

一个念头在我的头脑里萌生——办一场线上的诗会,让学生们在家也能享受创作,大胆表达。活动起个什么名字呢?校园里的兰亭给了我思路,遥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流芳千古,近有学校95岁高龄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兰爱生敬业,彰显“美丽”语文。何不就叫“兰亭诗会”呢?

无意间的遐想,竟推动着我将这个活动逐渐打造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栏目,如今已经开展了三届。近百名学生的作品得到发布推广,数十名社会各领域的嘉宾评委参与其中,多家媒体报道宣传。

周卫东校长提醒我思考、研究这个活动的价值,一个能延续开展三年并受到认可的系列活动一定有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课堂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高立意:指向育人是“兰亭诗会”的文化意蕴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课程,语文课程在培育时代新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建立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势。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学的终极目的。诗,是人的心灵最崇高的活动,也是美的捷径。

因而,在“兰亭诗会”的活动中,以儿童创作的诗为载体,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贯穿在创作内容、创作过程、展现形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校内的教师、学生,校外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都步入这场诗会盛宴,齐心协力,立体化、全面性地建构一种诗意的育人模式。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育人作用。尤其以弘扬时代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塑造创新品质几大方面,透射出了闪耀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价值。

(一)培养爱国情怀

梁衡先生曾言:“汉字是母亲微笑的脸庞,是母亲温暖的胸怀,是母亲甜美的乳汁。”的确,每个汉字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语文教学之血脉。语文课堂应当肩负起一种责任,要树立起中华民族文化的雕塑。

从根源上说,中国语文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表现。而学生喜爱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浸润式的、体验式的、陶冶式的。每一名学生在使用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诗歌创作,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一番景象,是一场中华文化之旅,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2021年,我们还邀请台湾省彰化县的友好学校花坛国民小学的师生们共同参与,开展了主题为“连接海峡两岸,共赴‘兰亭诗会”的活动。他们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征集,涌现出了许多精品佳作。我校语文特级教师刘军阅读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读一读花坛小学师生的诗歌,就感受到花坛乡之美,美在人杰地灵,美在文化悠久。满满的都是作者对自己家乡喜爱的真情流露。”我校师生读完后,也给予回应,共赞伟大祖国的美好。

这一场跨地域的诗会,发挥出了很不一般的育人价值,不只是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更是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两岸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温暖的价值。

(二)弘扬时代精神

参加“兰亭诗会”的优秀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把精彩的文字传播向更广处。借助网络媒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把儿童的声音放大,让儿童的思想弥散。既可以增强小作者的自信心、认同感,也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受益,丰富更多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可以说,“兰亭诗会”的内涵充溢着德行,通过一篇篇诗词弘扬着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的时代精神。

比如,六年级学生岳也的作品《沁园春(生活与梦想·航空机械师)》中,“念星河自由,雄鹰搏击”赞颂了中国航天器遨游太空的壮美,表达了对“国之重器,吾辈贡献”几代中国航天人接力奋斗的致敬,更是宣誓着“我欲扶摇上青天”“理想无界”的青春激扬。

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因为它源于对生活的理解,源于对时代、社会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诗句背后,我们可以想见,这位学生的心灵深处洋溢着文化自信,因而如此有魄力地通过文字表达出情怀与理想,这些具有温度和力量的词句会在儿童的精神血脉中流淌,在思想心田里滋长。伴随着一个个人终身成长,也会把积极的能量带给身边人、影响全社会。使学生在诗歌创作、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增添文化底色

从兰亭到楝亭,当代小学生的“兰亭诗会”遇见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产生怎样美丽的故事?

今年初春,我带领参加“兰亭诗会”的学生代表们和江宁织造博物馆携手探索,进行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的教学尝试。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跳出固态围墙的束缚,学生们置身于文学巨匠曹雪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临海棠而坐,享无限春光,借诗词交友,品红学文化。

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为大家讲述了《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故事,邀请孩子们品尝《红楼梦》中的名茶——枫露茶、暹罗茶、体己茶,仅一个个名字就大有文章,值得品味。大家还一起读《红楼梦》中海棠诗社里的那些诗作,在诗海中畅游。

原来,古典文学的学习还可以这样潜移默化、自然而然。通过一场属于学生自己的诗会,沉浸式地参与其中,文化的底色也便随之明确。

三、高品质:跨越学科是“兰亭诗会”的课堂价值

在当下的教学改革创新中,“跨学科学习”这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吸引了许多教育人的目光。“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统筹,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也彰显了打破学科间壁垒的新特点。从更高位的思想引领、更全面的育人视角、更综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兰亭诗会”是一个恰当的载体,由它展开去,让语文学科与不同学科共同携手,学科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开始构成新的学科边界。

我曾就“兰亭诗会”中的优秀作品《小红花》,先后开展了三次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每一节课都设定了差异性的目标,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循序提升、螺旋发展。以“润物无声”的姿态发展了学生的必备品格、语文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一)配合音乐节奏,表现诗的意蕴

荀子的一句“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道出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息息相通、交相辉映。音乐是一门充分表达感情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习热情、促进领悟作品。借助音乐,可以让学生深入而细腻地感悟文字内在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赵英俊的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例,带领学生跟随节拍配上简单的肢体动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为“兰亭诗会”中的学生作品《小红花》选择恰当的朗读配乐,并现场设计动作,大家随着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一边深情朗读,一边加以表演。

有听课老师记录下了我在课堂上的一段话语:“同学们,诗歌就像旋律中的小提琴,是主角,亦是灵魂,而配乐和动作就像钢琴,有了它的加入,诗词才有生命,更好地呈现作者所表达的的思绪和画面。”同时,还记住了孩子们当时的反应:微笑点头、若有所悟。

这样将语文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绝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巧妙的乘法让学习产生无限的奇妙、无比的想象、无极的美好,走出原有的学科大门,步入崭新的、广阔的领域。

(二)融入绘画速写,感悟诗的意境

语文课程格外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旨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关于诗的教学,如果能带领学生通过文字和绘画的综合审美,一步步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不正是一个启迪心智、温润心灵的过程吗?当绘画融入语文教学,当文字转化为一个个形象、一道道色彩,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绚丽。

课堂上,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感知诗歌主题和内容之后,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为最令你感动的那个片段配上插画。学生结合参考图例和指导示范勾画、涂色。

“爸爸是一名人民警察,他战斗在抗‘疫的战场。”“我趴在窗台看着楼下,就是不见爸爸的身影。”这样的文字原本就足够打动人心,经学生们超凡的想象力加工后,用略显稚嫩的手笔,抓住人物神情和典型场景,换了一种方式,将原诗中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呈现,让人感受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之美,文字立刻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了。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也在儿童的心中萌发出来。

(三)诵给江上浪花,传递诗的情感

我坚定地认为,课本不是儿童学习的全世界,世界才是儿童学习的课本。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其内涵几乎与生活相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怀揣语文素养,走向生活,面向世界。

孩子们的诗词创作不光走出了语文学科的围墙,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实现了美丽的“牵手”,还走出了校园的围墙。2021年秋,我和一群爱诗的孩子受邀登上了“长江传奇”号邮轮,许彰烨同学站在甲板上向游客们诵读她参加“兰亭诗会”的作品《写生本上的画》。

诗的结尾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久的将来,我将在崭新的写生本上画下更美的金陵,更美的祖国河山!”浩瀚的扬子江见证着她心中美好的心愿。长江路小学的校歌里唱道:“我们是一朵朵的浪花,奔涌在滾滚的长江……”如今,长小学子登上邮轮,在长江之上,吟诵自己的诗词作品,真是对这首上世纪创作的老校歌最诗意的回应。

四、高效能:跨界互动是“兰亭诗会”的新颖标识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是教育人的共同追求,从某种角度上审视,学生深度参与“兰亭诗会”,也为教育高效能提供了可能性。学校搭建诗意盎然的线上平台,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丰富参与人员,实现校内外跨界互动,带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经历审美,进而也创生出了诗情绵延的故事。让教育的意义闪耀出光芒。

(一)搭建诗意盎然的平台

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并促进儿童发展。自2020年第一届“兰亭诗会”创办起,我就明确了一个初衷,为儿童打造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与其他更多的征文竞赛相比,“兰亭诗会”始终坚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也许,以诗歌创作的专业眼光来看,发布的作品会有不同的层次。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儿童个性差异的真实体现,“兰亭诗会”的创办不是为了比出孰优孰劣,而是为了营造出盎然的校园诗意。我们邀请各个不同领域的嘉宾,以鼓励和建议为基调,针对性地加以点评。

通过网络平台,让小学生创作的小诗变得“大”起来。互动广泛了,视野开阔了,影响深刻了,更是给教育带来大知识、大概念、大时代。当信息、知识、创作、评价等方面得到大融合,跨界之美便油然而生。

通过诗会活动,让学生的心进入语言文字的创作,让学生的情进入语文实践的生活,知识得以内化,心灵也丰盈起来,使得语文教育迈向广阔和深远。

(二)体验诗歌评价的审美

在“兰亭诗会”的评价体系中,特别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尽可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堂上,我们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初步搭建了校内评价系统。我们还推进线上开放的评价模式,利用地域特色、地方名人等多元资源,邀请校外嘉宾针对性点评,并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发布,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除了诗作本身,嘉宾的评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细细品味。比如:“一咏三叹,与树、与池塘对话,充满童趣。”“诗言志,所以诗才可贵,长短句的结合也给小诗增添一份音律之美。”这样精妙的点评出自我校教师、小说《乔家的儿女》的作者杨筱艳(未夕)。读其评语,不也是在经历着一种审美吗?

江苏省朗诵协会副会长、著名主持人傅国老师的评语也如诗一般:“写诗,就是选择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喜欢爱写诗、爱读诗的你们。”收到这样的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怎能不升腾起来呢?

(三)创生诗情绵延的故事

优秀的活动会创生精彩的故事,连续三年的“兰亭诗会”自然也成为好故事的孵化地。且简要分享两个小故事。

2021年,周灿同学的《建康,健康!》道出了南京孩子对城市的祝福:“南京,你一定会好起来。因为,你曾经的名字叫建康。你一定会健健康康的!建康,健康!”我邀请了《全国优秀作文选》的责任编辑朱老师来点评这首诗,没想到,朱老师一眼相中,对诗中的“谐音”设计非常欣赏,直接在当年10月的杂志上发表了出来。事后,我才知道,这也是小作者的作品第一次在杂志上刊出,对于这名学生而言,因为参加了学校的诗会活动,逐步获得了文学创作的自信,如今的写作热情令人欣喜。

2022年,张桐玮同学的《我爱你,足球》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代表校队获得玄武区第八届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甲组冠军的经历。对于一个小球迷来说,什么是最好的礼物?我思来想去,费尽周折邀请到了他的偶像、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隊队员吉翔来为他点评,吉翔还特意发来了视频祝福,并这样说道:“最美的诗句就应该是像这样,记录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切的感受,这也才是最打动人的原因。”

通过这两个小小的故事,我终于看到了“兰亭诗会”的成功秘诀,那就是把儿童放在中心。组织者、点评者都把目光聚焦在儿童身上,都把提升儿童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在这种教育场域中诞生的故事是纯真、高尚、伟大的。

到2022年,“兰亭诗会”已经开展了三届,我想,我还会继续这个主题,在挑战中前行、完善,在考验中坚守、发展,让其意义和价值日益丰富和深刻。让诗歌的美丽、儿童的美丽、教育的美丽感动你我。

(210018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