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李学伟陈安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宁波市

李学伟 陈安平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愈加深入的大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学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地方性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应用价值也愈发重要。宁波市历史悠久,乡土资源丰富,如能有效发掘其乡土资源,将其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去,对教员教学、学员德育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围绕宁波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和应用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充分实现其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193-0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增强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让学员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并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行动。自明清以来,海上贸易促进了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宁波的历史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極其丰富。宁波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最前沿,清代军民在镇海口英勇抵抗英法侵略者;五四运动中,宁波人民罢工、罢课、罢市和抵制日货斗争;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四明山新四军抗击日寇等一系列事件,写下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全市范围内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众多,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近代以来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有遗迹遗址保留下来,这些优势条件为宁波市乡土资源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由于学段的差异,大学教学比中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领悟能力,即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类课程教育目标明确,特别强调了对学员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思想的日趋成熟,学员对教材内容产生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很难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员要敢于创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偏重于引导式以及体验式教学[1]。将地域乡土资源融入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创新点,有利于学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宁波乡土资源在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地方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地方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更应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掘和利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员思想道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当代青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乡土文化在学生德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用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德育的特殊载体,可以发挥其优势,极大鼓舞当代大学生开拓奋进的斗志,努力使他们肩负起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时代重任[2]。宁波地区乡土资源包含了宁波市及其周边地区各个时期所形成的战场遗址、历史文物等物质资源以及产生的精神、思想等非物质资源,区域内留存下来的每一处战场遗址、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宁波这个城市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见证。学校和授课教员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掘本地区乡土资源,并将其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能够极大提高学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见识的最直接动力[3]。融合了乡土资源的教学能够让学员从自己生活的周围接触历史,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进而对教材感到熟悉、亲切,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增加宁波地域乡土资源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员意识到学习历史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精彩纷呈的。由于是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地区在近代史上多次被外敌从海上侵略,尤其是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非常多的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如定海保卫战中牺牲的将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大宝山抗英牺牲的爱国将领朱贵、藏族土军首领阿木穰、宁波人民抗英力量“黑水党”的领导者徐宝等,学员对这些本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如果能在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穿插讲述这些故事,能够极大地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若以主题研学的方式学习,研学内容与教材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员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当前思政类课程提倡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家国情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乡土资源能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员体会乡土文化及其传递出来的家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渗透本土红色文化,有助于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目前,国家和社会大力倡导挖掘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乡土资源,开发可以提升学员道德素质和政治能力的“活教材”。将宁波地区乡土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的“四知”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使其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学员理解和学习。宁波文化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优秀品质能够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如“四知”精神之一的“知难而进”,教育青年要不畏险阻、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引导青年人向先辈看齐,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3]。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将本地区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应用,能够引导学员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崇高理想相联系,进而引起学员情感上的共鸣,使其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宁波市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要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堂上融入乡土资源必须要立足实践[4]。可以利用乡土资源保存形式的特点,将实地参观学习与现场授课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验式课堂、探究实践式课堂的优势。

本地区红色乡土资源在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上的应用首先在内容上要贴近学员所学,还要能够与大学生的学段特征和德育要求相适应,也要确保学员能够实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探究和体验,探究体验的内容也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

其次,实践性原则要求实施者在进行红色乡土资源开发和应用时,针对教育教学目标,应深入实地考察,搜寻在实地考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5]。

最后,实践性原则要求组织者应注重授课方式的可行性,实践地点不能离学校太远或者难以到达,要方便探究学习,授课教员可以带领学员亲自去宁波市的一些历史遗址遗迹参观学习。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学员带到镇海口海防博物馆和遗址,让他们实地感受百年前的那场屈辱的战争,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信念。立足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适用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教材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6]。这就要求学校和一线教员在教材中具体应用宁波市乡土资源时,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和可接受性,宁缺毋滥,比如融入含有宁波人民爱国、奉献、开拓奋进精神的事件或例子。在乡土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遵循适用性原则,引入的内容要适合当前学员所学,挑选出的乡土历史内容必须进行审核,确保与教材内容高度的相关性和正确的导向性,不管教材中是否提及,所选取的内容一定要围绕教材进行教学,它也必须是对学员德育有积极影响的,而不能够本末倒置。

(三)思想性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设想》中提出:“未来的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6]。”因此,在宁波市红色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一原则进行,突出引入资源的思想性和对学员引导性及教育性,宁波精神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四知精神”中蕴含的“知难而进、知恩图报”精神,与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性原则完美契合。古往今来,历代宁波人开阔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勇于闯天下,敢当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坚信“君子虽远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这也让“宁波帮”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宁波帮”素具爱国报乡、热心公益的赤子情怀,无数宁波人身怀报国热情努力奋斗,这其中蕴含的宁波精神,正是宁波人民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

三、宁波市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乡土资源融入历史课堂

运用多种手段将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高效整合,努力发挥乡土文化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教育功能,结合本地区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宁波文化及精神财富。教员要用好乡土历史资源,把宁波辉煌的革命历程传递给学员,使他们明白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艰难险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员的家国情怀。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加深学员对纲要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把课堂教学情境导入与本地区乡土知识相融合,在课堂开展红色乡土知识小竞赛、主题手抄报活动、黑板报展示等。还可以利用乡土史和专题史的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

通过对教材进行整理汇总,共发现有6处明确标记有“宁波”字眼的内容。涉及宁波地区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若干,如第一章中的第一节(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二节(经济掠夺)、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以及中法战争、太平天国抗击外来侵略等事件都有涉及,宁波籍人物有柔石、殷夫以及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等。

通过挖掘教材中涉及宁波地区的爱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员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如在学习教材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的鸦片战争这一部分时,就可以专门介绍宁波地区军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活动,告诉学员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英雄故事。1840—1842年,宁波人民利用各种方式与西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虽然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失败了,但在防卫宁波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在抵抗侵略的战斗中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定海大战中,清政府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将领率领部下与英军展开血战,在武器装备损失后甚至用大刀长矛和英军展开肉搏,一次又一次打退英军进攻,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殉国,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把中国人民的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外国侵略者以极大震撼。

在讲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宁波地区抗日斗争的辉煌历程,194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宁波地区英勇抗击日寇,在坚持抗战的四年里,宁波地区抗日游击队取得了硕果,他们开展游击战、运动战打击日军,共击毙日伪军3600多人,攻克据点100多个,收复国土3万余平方公里,他们的抗日活动极大鼓舞了人民的士气,有力地支援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抗战。宁波抗日游击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四年间共有1000多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忠骨埋在浙东大地的群山之中,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

(二)进行“探寻宁波”主题研学活动

可以利用宁波市丰富的乡土资源来开展实践课、主题研学活动。宁波有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鸦片战争纪念馆、 镇海口海防遗址、北仑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司令部旧址、鄞县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宁海县柔石纪念馆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

结合宁波现有资源,以“探寻宁波”为主题,设计了一次主题研学活动,如表1:

“探寻宁波”研学活动和课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员游中有学、行中有思,能够有效激励广大青年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增强学员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每个学员都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重任。

参考文献:

[1] 叶蔓.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 王建伟. 红色文化与中学员党史教育[J]. 教育教学,2014(04):17-18.

[3] 占毅.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1):108-111.

[4] 吕军.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与实践[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朱小理.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J]. 南昌大学,2011(01):80-81.

[6]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J]. 教育部政报,2001(12):28-31.

[7] 李伟民. 论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 党史文苑,2010(18):74-75.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宁波市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