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域下高校日语教学发展研究

2022-05-30王思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0期

王思钰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启示作用。高校日语教学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践活动,许多日语教学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不断得到发展和运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出发,研究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日语教学发展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对日语教学的启示作用,并就日语教学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日语教学实践;日语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70-04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共存的过程,实践更替的历史也就是认识展开的历史[1],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以往实践活动的结果[2]。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发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日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内涵相一致,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角出发,深刻理解其辩证关系的内涵,分析我国高校日语发展过程,该理论与日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联系,对指导日语教学实践,并促进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高校日语教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性活动,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2]。我国日语教学发展随着中日两国关系及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过程呈现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看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日语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72—1980年:“起步阶段”

1972年我国与日本恢复了正常的邦交关系,基于与日本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国家制定培养一批懂日语的学生作为沟通桥梁的政策方针,我国首次在大学开设日语学科,大学生成为日语人才培养和教学对象的主力军。从此,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日语专业,这也为日语教学在我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1980—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两国关系保持良好状态,国内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空前增多,截至1989年,我国共计大约56所高校均开始设了日语专业,主要集中于如上海、山东、天津及福建等沿海省市。从1989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日语继续保持高速发展,1998年11月《中日联合宣言》的发表,进一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到2009年全国除新疆以外,其他省市高校均开设有日语专业。这一阶段,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同樣基于为促进与日本经济合作与发展交往的实践需要,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形势密不可分。

(三)2010年至今:“降速发展阶段”

从2019年至今,高校日语由“快速发展”转变为“降速发展”,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相比之前数量减少一半左右,这一阶段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有所不同,高校日语专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好。高校日语发展趋势下滑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中日经济发展形势有关,日本企业大量撤出中国,另一方面随着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部分高校撤销日语专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转而开设德语、意大利语等其他小语种专业可能成为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日语发展趋势与中日两国外交关系及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同时受到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日语发展基于社会实践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目的,呈现出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汪信砚指出,“既然任何实践都只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那么,随着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变,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会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化”[2]。我国日语教学发展历程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且发展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状况变化而改变。

二、日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教学实践中日语教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运用

1. 产生于日语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理论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的生长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没有实践需要,不可能有理论的产生[3]。日语教学理论同样根源于教学实践,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些学习者未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点如日语敬语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造成知识和现实的脱节。针对这种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情景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情景教学法能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可帮助他们深刻领会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理论研究,如针对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日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关联到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关联到自主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等。

2. 日语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问题的研究[3],日语教学实践同样如此,许多日语教学理论在发现教学现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产生,最后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创立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实际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来经过多次现场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假说的合理性及局限性,以该理论为指导孕育了许多教学法,为日语教学提供了原则和理论支持。“二语习得理论”被应用于日语教学中,该理论也为我国高校开展日语教学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4]。这一教学理论的创立和应用验证了教学理论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观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二)日语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深化

1. 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日语教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主张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后人可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继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日语教学理论并不都是科学合理的,需要经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检验,发现其理论假说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修正或剔除其不合理性后才能继续发展。日语教育家长沼直兄在1940年创立了“问答法”,该理论重视提升学习者的沟通能力,许多学校在教学中验证了其合理性,该教学法成为指导日语教学的基础。如日本长沼日语学校在上课时注重用日语教学,通过问答形式开展重视情境的教学活动,即使对不同国家的学生也能统一进行日语教学。高丹丹曾论述了“问答法”在初级日语阶段中的应用,指出该教学法符合初级阶段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5]。

2. 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日语教学理论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需要和发展、认识的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人的思维能力发展[6],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授法和教学理论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理论进行概括和升华。我国著名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文秋芳教授提出了“产出导向法”理论(POA理论),POA构建者一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让不同的教师将POA运用到不同的课堂中进行实践,并且根据实践的结果不断修正并完善POA理论,让此理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深化[7],这一理论也被运用于日语高校课堂中,通过教学实践迸发新的生机。刘琛琛等人基于该理论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日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发现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该教学法对学生主动性和课堂配合度有较高要求,所以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POA理论在日语课堂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8]。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日语教学发展建议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证明和接近人的本质,发挥本质力量,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实践活动。日语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实践活动,而当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模式较单一,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日语要尽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日语课堂一般班级人数较少,学习氛围也更加自由,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日语教学,学生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日语教学可实行“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学日语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只有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才能逐渐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储备,有效提升日语能力。

(二)注重日语应用能力

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基础日语、综合日语等课程,主要教授日语词汇、语法等日语语言理论基础知识,此外,也会开设日语听力、写作、会话、翻译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包含了“听、说、读、写、译”外语学习五种技能,目前许多学生在日语口语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不能将所学日语很好地表达出来,而多数企业或教育机构在就业招聘时,较看重日语口语等日语实际应用能力。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认识要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分离。因此,高校日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日语会话等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作为指导者适时纠正即可。会话课不能仅让学生反复机械式记忆,要在具体的日语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会话练习,增强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日语课堂之外,高校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日语交流的机会。如可邀请留学生举办线上或线下交流活动,增进在校生与日本留学生的交流互动及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或者日语外教可提供预约时间与学生进行会话练习等,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日语的使用情境和表达方式等。只有将书本上学习到的日语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日语交流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日语运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日语教学本身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与客体学生产生联系。以往高校日语教学工具多以PPT课件及黑板板书为主,如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为日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雨课堂、学习通及慕课等App软件,这些软件可将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线上教学,即使在网课期间也可高效地完成教学、布置批改作业、组织测验考试等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教学的工具越来越便利化和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不仅能快速实现资源共享,也能督促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疫情期间也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高校日语课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如教师可利用慕课平台将线上授课与线下授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提前观看线上视频预习语法内容,线下授课时侧重讲解重点语法,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快速将其记忆内化,这种方式有利于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積极进行教学自我评价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日语教师的教学经验来自日语课堂,可通过自我教学评价和复盘,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当、与学生的互动是否积极等问题,可帮助教师深化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直接教学法”能够在语言环境有限的情况下为学生营造日语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有利于学习如何更加自然地进行日语表达,但实际教学中却较少有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在教学中禁止使用母语只能使用一些手势或道具等来授课导致的,对于师生都有较高的要求,经过检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一般的日语课堂,许多教师因此选择文法翻译法、对比法等教授法进行授课。刘琛琛等人对日语口译课堂实行教学实践后,提出POA教学法以学生练习为主,比较单一枯燥,提出了今后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建议,为POA理论今后在日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教师要将总结的教学经验运用到以后的课堂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日语课堂的质量。

四、结语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日语教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基于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与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并受到我国经济、政治政策的影响;其次,基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对日语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深化进行了论述,揭示了日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联系;最后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发展提供了四点建议:第一,尽量发挥学生主体性。高校日语课堂可采用“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注重培养学生日语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日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与日本留学生及日本外教等进行日语会话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活”的日语;第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雨课堂等多媒体技术,线上线下结合进行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第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自我评价。教师每次教学后积极进行自我教学评价,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深化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将教学经验运用到以后的课堂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斌. 毛泽东《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贡献[J]. 商,2015(28):57-58.

[2]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葛慧玲. 二语习得理论在国内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2020(07):124-126.

[5] 高丹丹. 问答式教学法在日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4(10):250.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 现代外语,2017,40(03):348-358+438.

[8] 刘琛琛,冯亚静.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日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4):63-69+93.

[9] 佟新远.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 黨史博采(下),2021(03):38-41.

[10] 李琳,肖桂兰.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改革探究[J]. 大学,2021(40):37-39.

[11] 袁琳艳. 二语习得视域下的大学日语教学策略探究[J]. 科教导刊,2021(25):106-108.

(荐稿人:刘娜,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