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研究
2022-05-30窦娟
窦娟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英语教学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导向。在教育生态学指导下明确英语生态课堂内涵,分析英语课堂生态失衡表现,进一步探索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大学英语生态模式构建策略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生态学;生态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74-04
“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学范式变革势不可挡。大学英语教学也进行了科学的优化和延展,生态教学在此时涌现出来,并成为大学英语建构的主体方向和实践模式。“教育生态学”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克里明于1976年首创的,这一理论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素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认为各因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现代网络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使大学英语教学中各个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更加必要。
一、教育生态学及生态课堂
教育生态学是由生态学理论发展而来,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对教育及周围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和机理予以研究。重点考察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探讨教育生态的特征、功能、演化、发展基本规律,如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生态位等,探寻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1]。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中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良性互动,不再孤立,促使教学各要素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外部环境所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包括了课堂的环境生态、心理生态、文化生态、关系生态、行为生态等[2]。生态课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并致力于寻求生命的整体及持续性发展。主要研究课堂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如教师与学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共生;主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关系,如师生与课堂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是否良性互动;师生与课程目标、课程文化是否协同一致等。具有整体、开放、多样性的生态课堂有助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内涵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英语教学要实现教学理念国际化、信息应用常规化、教学模式生态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颠覆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促使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和谐、良性、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由生态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和生态环境(教材、教室、师生关系、课堂氛围、课堂文化、信息技术等)构成。他们具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产生交互活动,产生能量的流通及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因子,既要使各种要素结合成有机整体,又要使其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和谐共生,以此实现教师引导辅助与学生自我成长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现象
(一)英语课堂生态主体错位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一个生物群体中所处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任何两个物种不可能同时占据同一个生态位[3]。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只有各要素之间根据实际相互协调、相互转换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在信息化教学进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比重显著增加,成了主导课堂活动的活跃因子,而作为课堂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因子没有发生协同变化,势必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与学生生态位错位
尽管信息化技术已充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但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然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知识传递的唯一“生产者”,教材是知識传授的主要载体,信息化使用仅限于图片、视频的简单穿插,面对海量网络资源,教师甄选、鉴别能力欠佳,不能使丰富的信息资源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流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缺乏创新,不能根据学生学情及专业特点进行调整优化。
作为主体因子的学生是生态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对于教师的鼓励通常反应消极,成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角色不强,师生生态处于失衡状态。
2. 现代信息与教师生态位重叠。
现代信息的强势介入使其由传统教学中的辅助生态因子变成了信息课堂的主导生态因子,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则由于大量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涌入,其主导作用逐渐减弱,生态位被挤占,课堂教学生态失衡严重。
(二)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失衡
1.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失衡
作为一门基础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授课面广,学生人数众多,现有普通多媒体教室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多媒体设备的匮乏及教学手段的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知识的诉求。即使部分高校已实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部分融合,也因教师监控不力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优质教学效果。
2. 文化与现代信息的失衡
文化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语言学习不仅可获取知识,也可促使价值观、文化观的形成,外语教学亦如此。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特征,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打造大学英语生态课堂,重点不只是语言,文化也是其中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文化意识在生态教学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如何通过生态课堂的构建促使文化素养提升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构建协调统一的生态课堂离不开文化的输入。通过生态教学,在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能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失衡
花盆效应,也称局部生态效应,是指在一个如“花盆”一样非常有限的空间内,人为创建一个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而这种非自然的生态环境导致植物的生态适应值下降,一旦离开这一赖以生存的局限环境,便会导致枯萎或死亡[4]。反观大学英语教学也一直处于封闭的“花盆环境”中,课堂和书本知识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仅以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点作为讲解对象,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造成所学知识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发生。没有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导致学生语言学习效率低下。
4. 情感输入与知识输入失衡
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倾向于英语基础知识的传递,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少,对学生情感关切较少,过分关注于知识输入及教学方法精进,忽视了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失衡的环境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共生共长”,会减少生态课堂的能量。
5. 语言输入与专业输入失衡
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语言基本知识点的讲解,没有与学生具体专业知识相结合,致使英语学习不能作为专业知识的辅助工具加以应用。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主,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课程体系孤立。
(三)英语教学评价失衡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但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仍以任课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评价主体地位及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价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单一的笔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传统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情感态度、思辨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导致课堂评价失衡,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及可持续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根据生态学中的“最优采食”理论,即生态主体会在所处的生态环境中,依据自身需求,不断变换选择使其获得最大收益的采食行为和采食环境等[5],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生态要素,要能将其相互组合优化,以达到最优效果。
(一)重构教学主体生态位
在生态课堂系统中,兼有课堂信息生产、消费、分解作用的教师和学生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合理转换生态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超越传统“教与学”关系,在动态转换中平衡发展,确保大学英语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
对教师而言,他们不再是一味传输知识的“机器”,而是具有多元角色的课堂主导者。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载体,也肩负着课堂活动设计、协调、组织及管理职能。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建构设计,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及需求确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和策略,并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者、探究者、实践者,成为了课堂的真正生态主体。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尊重,良性互动,“共生共长”。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技术成为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面对纷繁多样的网络资源,教师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甄别,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生也要避免过度沉溺于网络,避免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不好影响的限制因子。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自我学习、泛在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促进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重构生态化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各生态因子的良性发展,从而保持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创设优质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生态因子,为课堂生态注入生机活力,有助于课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
1. 建设生态化物质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适合自身特點的英语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研发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交流互动、拓展实践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不同活动对教室进行布置,通过不同场景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定期邀请英语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各类英语竞赛及英语角等,将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外,突破课内教学的“小花盆”。
2. 建设生态化社会环境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趣味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借助海量网络资源和多渠道沟通平台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提升。《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电子英美报纸杂志可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拓宽视野,多角度了解欧美文化。China Today、 China Daily等英文报刊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地道的中国特色词汇;丰富的英语学习网站(沪江英语、可可英语等)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结合教学安排及学情特点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指导学生课后学习,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
3. 建设生态化精神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拉近彼此距离。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关心帮助,通过平等的交流探讨形成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心怀“仁爱”思想,耐心细致为地学生答疑解惑。针对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设计不同教学活动,使其充分融入课堂,融入快乐学习之中。
(三)重构教学内容及模式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教师与教材已不再是学习内容的唯一来源,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已十分普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也渐渐进入学校的教学中。随着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教师要充分整合多种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将教师、学生、信息、教材等课堂生态因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性使得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教师“一言堂”的结构,以学生为本才是關键。教师的“教”是引导、启迪的教,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及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沟通的能力,促使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及形成。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前教师将教学相关内容及学习内容相关任务以微课、资料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活动加深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吸收。通过活动设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由课堂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布置作业夯实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学生从单纯的“倾听者”变成“说话者”,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等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积极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构生态化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英语课堂中,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监督起着重要作用。构建生态课堂需要生态化教学评估方法,它具有动态、多样等特点,要利用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多元的评价。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区别于传统评价方式,生态化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之间的彼此互评。教师学生在彼此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共同制定评价标准,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及手段进行评估。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曾提出教学评估要客观真实,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即过程性评估,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个人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教师可对学生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对网络平台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关注。通过详细记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的综合测评,也能对学生意志力、性格等进行评估。终结性评估一般是在某一教学阶段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主要包括期末测试、大作业等多种形式,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测试。
评价内容要多样性。不仅局限于成绩高低,还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人文素质等多方面。只有不同的评估方式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才是优化可持续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陈维振. 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雪芹.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本质与构建[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5):158-159.
[3] 曹凑贵. 生态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吴鼎福,诸文蔚. 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玲. 生态化语文教学初探[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荐稿人:王延雪,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基础课程教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