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022-05-30杨劲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

摘要:职业学校聚焦“红心工匠”培养展开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融入定位较模糊,师生工匠精神培育意识不强;融入路径较单一,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力度不够;融入难点较突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佳等困境。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分别从意识规划、路径策略、重要节点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有效提升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五年制高职教学;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50-05

近年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被提及,职业学校聚焦“红心工匠”培养展开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工匠精神培育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并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层面。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增强新时代区域职业教育适应性,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等特征[1]。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但是,当前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五年制高职教育要从意识规划、路径策略、重要节点等方面对融入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有效提升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

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困境

(一)融入定位较模糊,师生工匠精神培育意识不强

大多数五年制高职师生对于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持支持态度,也认可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的必要性,但对于融入地位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培育意愿也不强。

1.教学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轻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感受直观的技术技能的培养相比,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有机交融,教学中,教师更多倾向于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是包括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在内的更全面的要求。学生及家长对于工匠精神及其培育重要性更是了解不多,很多学生及家长能够看见一技之长带来出彩人生的机会,能够看见大国工匠身上闪耀的工匠精神,但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是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整体要求,也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里既有不了解的因素,也有历史和惯常造成的偏见。

2.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不清晰,没有凸显五年制高职特点。因为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很多师生对于职业教育,对于五年制高职都缺乏文化自信。部分师生甚至认为,与普通教育相比,五年制高职除了教学要求难度有些许降低外,并没有明显差别,这一点在公共文化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与一般高职和三年制中专的课程相比,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教学也没有体现其应有的特色。这样的教学现实也对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产生了局限。另外,目前在五年制高职阶段的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往往只考虑其融入的有无,而很少考量其融入现实的操作性,如融入的阶段性目标内容是否契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等。

(二)融入路径较单一,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力度不够

目前五年制高职教学中,点滴融入含有工匠精神培育元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比较常见,但系统设计、协同推进的融入比较少,相关教学研究也不够深入。

1.路径上,浅层贴标签式的混合较多,结合课程特点的深度融合较少。目前五年制高职教学中不乏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但浅层贴标签式的混合较多。这样的融入容易使学生教师产生融入疲劳,降低教育效度。课程形式中,必修课程融入较多,选修课程、課外第二课堂教学的融入较少。融入内容上,明确性的文本内容较多,富有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多模态多角度弘扬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容较少。以语文为例,增添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浅层零碎的阅读较多,但契合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与审美性等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其中,融合听说读写思等多维路径的教学比较少。教学呈现上,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入往往表现为单篇课文、单个知识点的碎片融入,整体课程较为系统的融入较少。

2.方式上,教师单打独斗的尝试较多,课程抱团共进的协同融合较少。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已成为必然要求。然而,考察现有的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的方式,教师自发的单打独斗式的短期尝试较多,这样的尝试往往依托公开示范教学,体现为点击式的融入态势;而以课程为核心各级各类抱团共进、较长时期的协同融合较少。单个教师可以完成几篇课文或几个单元的探索,但一册教材或更多教材的探索则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而尝试有成功有失败,所以也需要一定时间甚至一定周期的积淀总结。目前融入大部分是线下课堂讲授时的片段渗透,而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显性知识学习与默会知识学习结合的融入较少。从教科研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及培育的文献很多,但具体到五年制高职课程教学的文献就比较少。从五年制高职校融入课程看,专业课更重视,公共基础课虽然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但融入程度上相对偏弱。

(三)融入难点较突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佳

1.培育融入资源相对匮乏。从教学资源角度看,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相适配的培育资源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弘扬倡导,工匠精神培育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在稳步提升。但从教学角度看,与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适配的融入资源还是比较少。现有资源多以社会性资源为主,聚焦一定专业行业的针对性资源不多。富有校本特色接地气的原生资源有,但极少运用在课程教学中。从形式角度,普适性宣传类的资源较多,结合课程特色裁剪整合的资源较少。从学生接受角度,文字、视频类的材料不少,但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阅读的短小精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材料不多;相关视频不少,但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短视频不多。另外,现有培育资源的碎片化现象突出。

从人力资源角度,培育的师资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五年制高职的教师本身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践行尚需加强。有些教师知道工匠精神,但和本专业、本学科学习适配的工匠精神内涵和实例却知之甚少。有些教师本身不关注细节,个人工匠精神有待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目前很多只是停留在文件口号上,缺少扎实实践的行动方案。没有一定可供遵循和参照的整体标准,也让师生在培育上陷入困惑。

2.培育融入评价较难量化。因为工匠精神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默会知识学习的领域,这为其培育效果的评价带来了客观难度,培育的评价相对于某些显性的知识技能的考核,确实较难量化。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培育评价也存在一定的主观误区。一是将工匠精神趋于虚化。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工匠精神“虚”的一面,忽视了工匠精神也有相关显性知识,也能体现为可见的习惯选择等。二是将工匠精神培育等同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人文、审美等属性。三是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长期的,一时难以见效。工匠精神的培育确实贯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全过程,但培育还是可以根据培育对象身心特点进行分层,并设定渐进式目标加以考量。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突破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要获得实效,必须考虑融入的内涵、方式与效能等。从内涵角度,融入必须围绕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契合五年制高职阶段学生“德技双修”的发展要求;从方式角度,必须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切合课程特性;从效能角度,必须紧扣重要节点,融合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多层面。

(一)围绕立德树人,在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的意识

1.锚定德技双修,明确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意义。工匠精神内涵丰富精深,横向地域角度考察东西方工匠精神,内涵虽有不同,但相通之处也不少;纵向时空角度考察,工匠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但也与时俱进,体现区域特色。人们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认识正从制造业的单一领域走向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多元视角,从道德层面走向制度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的协作配合。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预备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解学习工匠精神也要兼顾多维度,要明确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是学生“德技双修”的重要体现。

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入还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要避免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的空泛,让工匠精神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活中可感知、可学习。挖掘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的生活的交集,通过课程教学将工匠精神多维内涵和学生多元生活交织融合,注重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学生学习缺乏自信,没有专业意识;没有不关注细节学习习惯等。

2.立足学制特点,明晰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目标。贯通中高职的长学制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提供了学制契机。要充分利用贯通中高职的长学制,立足日常教学展开学生工匠精神沉浸式的培育。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贯通的特点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提供了整体规划、递进培育的可能。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要立足学制特点设立相应的融入目标。

以语文课程为例,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阶段特点对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梳理遴选。如利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让学生真正理解领会工匠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二)唤醒内生力量,在五年制高职教学中加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的力度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教学,要“源自生活,为了生活”,即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与课程特色,从学习内容到学习形式进行适配地融合。

1.立足课程特点,聚焦学生主体性发挥,提升融入的适切性。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一种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融合,既指向学生技术技能层面的进步,更深入到学生个人生命层面的领悟成长。工匠精神的培育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不大,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偏弱,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学生主体的参与和体悟。

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性與其融入课程学习适配性成正比。教师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线,对教材进行“班本化”的二次开发。一是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话题、教学标准中的要求融入学生日常课程学习,特别要主动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内生动力,在学习中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强化和实践感悟的展开。二是要补充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剪裁,让教材变成学材。积淀、唤醒、运用学生对于工匠及工匠精神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理、交流进而整体提升。三是要展开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五年制高职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更多是学习习惯有待优化。工匠精神依托并呈现为工作学习中专注、细致等优秀习惯。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点拨、纠偏。

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基本特征,挖掘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涵。目前学校采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内容不多,但深挖之后还是有一些篇目可以关联。这样的教材现实与刚进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对于专业及工匠精神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适配的,所以可以采用点破法,对一些课文进行深度挖掘,侧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工匠精神。

2.发挥团队力量,加强融入系统性构建,提升融入的整体性。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要获得较好成效,就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构建。对于五年制高职而言,要集结校企双方力量主动构建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共同体,根据五年一贯制的学制特点与服务区域经济呈现的区域特色,整合区域教学资源,系统设计与人才培养相适配的课程体系。以江苏为例,依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等五年制高职发展共同体,发挥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集结各分院五年制高职教育专家的人才优势,围绕“长学制、中高职贯通”等五年制高职特色,制定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课程的标准,并构建各个课程同向共进的育人网络。

从学校层面来说,则是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好校本规划。一是要根据学校所设专业的特点,对于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精准甄别,要遴选出真正适合学校专业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如在“爱国、团队精神”等共同内涵之下,机电类要更侧重“精益”,而艺术设计类则要偏于“创新”。二是要明确专业课与公共文化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在培育中的不同分工,并建立一定的协同推进机制。如专业课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线,从德技两个方面推进;公共基础课则作为辅助引导,围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则是聚焦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氛围营造和平台搭建。三是要为课程优化提供必要的助力,如一定的学分支撑等。在课程考核中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适当配分。同时设立弘扬工匠精神的校级专题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在五年高职期间进行相应选修。

以语文课程为例,要发挥语文教研室和课程协作组等各级各层团队的力量,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标准,在个别试点的基础上草拟融入语文课程的试行方案,并在试行中逐步完善。同时集结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专家,对现有尝试进行把脉和引导,形成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三)把握关键节点,在五年制高职教学中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的效能

1.聚焦学生发展,多维推进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要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撷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工匠精神培育资源。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趋于多样化,内容则要能突破学生现有的信息茧房,让他们看见真实的工匠生活与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對于工匠精神意蕴的选择,要根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精炼,并能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实践试练。

人力资源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育共同体的作用。如集结各五年制高职校组成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可以构建一定的辅助平台,如组织、活动、资源等。构建慕课集成的网络资源平台,利用网上空间共建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资源并实现共享与迭代。通过这些组织与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建设人力资源与课程资源的集约协同发展。

2.坚持激励原则,活化优化培育评价。一是正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中评价的难点,坚持激励原则,灵活评价。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很难量化,部分培育效果在短期也无法呈现,这就决定了培育融入考量需要具备灵活性。培育融入结果的考量,不应只是量化的测试,而要根据学情与课程特点展开,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二是要看到技术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间的区别及耦合。应该说,技术技能的培育也是工匠精神培育广义内涵之一,但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侧重技术技能这样的实践维度,也应该包括工匠生命体悟的人文、审美维度。这些维度的培育,技术技能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以语文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也有课程自身优势。以语文为例,以阅读代评价,以写作代评价,以交流代评价,都是相对卷面问答式评价更有效的评价方式。三是要明确五年制高职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的一环,培育要求要适当。评价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达到的效能上要考虑此时的培育融入大体属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启蒙,能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并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结合课程展开践行就是成效。

参考文献:

[1]夏成满,成洁,徐伟.五年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成逻辑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

[2]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XHYBLX2021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3-01

作者简介:杨劲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刊执行主编,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台湾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教育及启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论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探究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