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玉敲冰 引商刻羽
——论钢琴表演实践中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
2022-05-18牟伟娜
牟伟娜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节奏感(rhythm)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中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为能感受节奏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人能够通过优美的节奏感到和谐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喜爱节奏与和谐的天性,和谐与节奏是艺术所需要的。人对艺术的节奏感建立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力度大小等交替出现……会给人以节奏感。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器官,在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中,人对节奏感的要求最为强烈。节奏和旋律都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的表现离不开节奏的韵律,生动的节奏感能更好的诠释音乐,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通过对音乐节奏感的学习和训练更是提高音乐素养,形成个人风格的有效途径,并且直接影响个人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节奏感的建立
(一)节奏听觉训练
节奏感是一种对音乐时间关系的知觉、再现和领悟能力。它包括对速度、拍子、节拍、重音、节奏型以及对主体音乐的感受、理解等的综合感知与再现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节奏感,但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往往是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
1.朗读节奏型
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认识、掌握和表现,是依赖于肌肉动作和听觉记忆的结合训练才能完成。音乐中的节奏形态多样,节奏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掌握了基本节奏型,其他一些复杂的节奏就不难掌握。在学习演奏之前,可以先学习朗读各种基本节奏型。首先使学生从理论上认知各种不同节奏型的基本形态和时值比例关系,并能准确读出其音响。朗读节奏型主要是感知音的长短,这是一切节奏感到音乐感的起始点,是音乐感觉的精髓,也是音乐构成的根本。
2.弹奏节奏型
节奏训练,除了对音长短的掌握外,还包括对强弱的感知和表现,通过朗读节奏型对基本节奏形态有了认知后,我们把这些基本的节奏型放到具体的节拍里进行弹奏练习。初步体会节奏带来的律动。我们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同音来做弹奏节奏型练习,在如二拍子节奏,我们用弹奏时的大动作和小动作来体会强弱,第一拍强拍弹奏时可以从肩关节发力,第二拍弱拍可以用肘关节发力弹奏;也可以强拍用肘关节发力,弱拍用腕关节发力去体会和表现拍子的强弱律动。三拍子同样,强拍肩关节发力,第一个弱拍肘关节发力,第二个弱拍腕关节发力;或者强拍肘关节发力,第一弱拍腕关节发力,第二弱拍掌关节发力。四拍子、六拍子以此类推,根据大关节发力弹奏强拍,小关节发力弹奏弱拍的原则设计动作进行弹奏练习。
(二)节奏感的初步培养
在钢琴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作品时会出现可以正确的数出拍子,却没有节奏韵律的现象。数拍子不等同于具备节奏感,因此,让学生演奏的作品具有令人陶醉的节奏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就需要老师培养其将正确的节拍概念和有节奏感的演奏在头脑和身体中建立联系。即节奏的教学,包括两方面,一是正确的数拍子,二是在正确数拍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或激活学生休眠的节奏感)。
节奏感的培养在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就应该养成,对于初学钢琴的人来说,在弹奏时总会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甚至死板僵硬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所谓的“抑扬顿挫”。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初学阶段有效建立起节奏感?这需要老师在钢琴教学的最初的几周里,挑选节奏相对简练的曲目,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自然感知。因为乐曲中不同节奏的转换会影响学生数拍子的准确性,从而使他们无法在拍子与节奏感中达到平衡。学生易在试图搞清节拍时停顿下来,再继续之前的思考,不但拍子数不准,节奏感也很差。如果所选曲子的手指技术太过复杂,学生受制于技术能力,双手无法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或技术控制力,造成了“赶”“拖”“不均匀”“滚溜”等现象,从而影响节奏的连贯性,手指运动与音乐节奏不协调,也使得节奏感总是被破坏。拍子数的再准确,节奏感却荡然无存。因此,要令学生在初学阶段意识到节拍与节奏感间的递进关系,避免养成机械的念音符、数拍子的不良习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学习钢琴的入门阶段首先面对的是时值的长与短,也就是如何准确的弹奏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基本音符。正确感知和演奏音符时值的长与短是节奏感训练的开始。老师的任务是把学生质朴的演奏,变成有趣的音乐体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但在音乐的要素中,节奏更为基本,因为旋律实际上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旋律素材只有与节奏形态相结合,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的音乐。节奏感教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用心灵去感受,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内生性因素解决。老师可利用精湛的伴奏帮助初学者迅速体验到音乐的节奏感,使新曲目的学习,在其带动下慢慢转化为生动的演奏,从而引起演奏者的极大兴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的重要。以教师良好的节奏感和乐感激发学生休眠的节奏感和乐感,帮助学生迅速体验到音乐的节奏与美感。
二、节奏感的多维度训练
(一)“体态律动”下的节奏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体验到乐曲的节奏感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在弹奏时表达内心的节奏感。节奏运动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所具有的内在的节奏感。教师的任务是教授学生如何把内心的节奏感用具体的弹奏动作表达出来。20世纪上半叶,由瑞士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一种被称之为“韵律教育”的教学法,同时为了调节对音乐的神经反应,协调肌肉与神经系统,他又进一步创造了“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打破了人对音乐的认知方式,从“我知道”的理性认知状态转型为“我体验到”的感性体验状态,实现了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的自由转换。“体态律动”是利用身体参与到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和体验音乐中,目的在于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和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达尔克罗兹认为,人体运动与音乐之间有着种种内在的联系,人体本身正是音乐表演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节奏和力度可以通过身体对其把握。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给笔者在钢琴节奏教学中带来了启示——如何使我们的弹奏动作与音乐的韵律相一致,在弹奏过程中更好的表达乐曲中的节奏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律动的两个概念,第一是动作,钢琴演奏中手指的动作、手腕的动作、手臂的动作、躯干的动作,是表达演奏者内在情绪、感情和思想的外在载体,弹奏动作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语言,在弹奏过程中,流露出演奏者的音乐感受。现代音乐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节奏的整合中枢在人的下丘脑。也即,人对节奏的反应具有先天的、生理的情绪性质。因此对节奏的感受、认知、掌握和表现,是依赖肌肉动作和听觉记忆结合训练才能完成。第二是韵律感,将有控制的弹奏动作作为一种方式来表现音乐,即跟随音乐的信息体验音乐并外化音乐。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将具体的弹奏动作与乐曲中音符的时值相对应,使学生理性地通过身体具体弹奏动作转化为感性的体验状态。节奏的律动感,要通过内心去感受,音乐中的强拍弱拍,上下起伏的感觉,一旦和肢体动作内部的律动相结合,弹奏就有了活力,有了生命,不再呆板。
通过肢体动作把体验到的节奏感表现出来,这种动作可以视为一种表现的律动。钢琴弹奏技术从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分类,可以分为手指技术、手腕技术、手臂技术。从指尖到肩部有六个关节,三个小关节(手指第一、二、三关节)和三个大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如图所示。
每一个关节均是弹奏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小关节的动作速度快,大关节动作速度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不同时值的音符与我们关节的弹奏动作相匹配,使我们内心的节奏感与外部身体的弹奏动作相协调。手指三个关节有明确理性的弹奏标准,弹四分音符时,发力点用掌关节,弹八分音符时,发力点在手指二关节,弹十六分音符时发力点在一关节。三个大关节的分工是二分音符用腕关节,全音符用肘关节,乐句用肩关节(上半身)。节奏的律动可以细致到音与音之间的律动,也可以延展到小节与小节、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律动。以拜厄No.101为例,其主要是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每一组十六分音符是一拍,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那么每组第一个音用掌关节作为发力点来弹奏,第三个十六分音符在半拍的位置,相当于八分音符,用手指的第二关节作为发力点弹奏,剩下第二和第四个音则用手指的第一关节作为发力点弹奏。即在弹奏时,用不同的发力点使每组十六分音符产生了“强—弱—次强—弱”的节奏韵律。
谱例1
不仅每个音之间、每小节每拍内有强弱关系,比如由四个小节构成的乐句,亦有强小节、弱小节、次强小节、弱小节。如此,节奏的范围就扩大了,乐句的感觉也就形成了。节奏的韵律只有和我们身体的律动结合在一起,演奏才会有活力。如拜厄No.101开始8小节的乐段,分为两个乐句,前四小节是第一乐句,力度为中强,后四小节为第二乐句,渐强发展到强。在弹奏时,我们用肩关节的“收”和“推”来控制“重量”的运用,从而达到两个乐句中强到强的节奏律动。每个乐句四小节的节奏韵律和每小节四拍的节奏韵律表现,是靠手腕的“落提”和肘关节的“收开”控制力量来表达。如下例。
综上所述,基于LWT-LSSVM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比单纯的LSSVM建模方法对数控机床的误差预测精度高8.51%,这表明改进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可用于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并且模型精度比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高。
谱例2
(二)弹奏中的节奏感训练
有了表现节奏的技术手段后,我们进一步要做的训练就是去感觉节奏。只有技术没有节奏感的演奏是机械的。把被动的机械性的弹奏动作变为主动的有内心节奏感的弹奏,这是节奏感培养质的变化,也是把演奏注入生命力的关键一步。
建立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学会内化节奏。以《车尔尼练习曲299》第一首为例,把握节奏的关键在于必须将每小节第一拍的第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处理好,左手第一拍和弦是“落”拍的感觉,右手第一拍十六分休止符是“起”的感觉,休止符是第一拍的拍点,亦是把节奏弹好的关键。
谱例3
其次去感觉节奏带来的分句,巴赫BWV847赋格主题内部的三个小句都是弱起小句,弹奏好主题三个小句的内部结构关键就在于弱起节奏的体会和把握。
谱例4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节奏清晰,难点是两手交接弱起的小分句会使学生找不到2/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从而破坏整个大乐句的节奏。可以先调整弹奏时大动作与小动作的关系,体会二拍子的节奏韵律,再在节奏的基础上体会旋律主干带来的乐句线条。
谱例5
(三)节奏与音乐形象表现
节奏的强弱和乐曲中重音的出现,是表现音乐形象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如《皮黄》中的这一段,右手的旋律有跳音、小连线、装饰音,如果不考虑节奏的强弱和重音在旋律中的体现,就会使旋律平淡而失去特点和韵味。反之,曲调就会显得生动、有生命力,京剧的韵味跃然耳中。
谱例6
下面是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第二段,左手伴奏出现在后半拍,柱式和弦与右手连贯的音程旋律交替出现,展现出一幅人们在摇摆的小船上轻声歌唱的画面。此处左手伴奏要轻柔,主要的是要找到弱拍上进入的感觉,才能把小船的摇摆不定表现出来。
谱例7
肖邦灵活运用传统玛祖卡舞曲节奏表现了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玛祖卡舞曲的节奏为三拍子,在练习过程中,须把握节奏重音较为强烈,且位置不固定的特点。如《玛祖卡舞曲》OP.6—4,小节的第二拍、第三拍均有重音分布,这种节奏特点更加适合表现欢腾、喜庆的场面。它的灵活多样性,令乐曲更加随性、自由、有活力。
谱例8
结语
旋律与节奏是密不可分并相辅相成的,好的节奏感是产生乐感的基础和保证。节奏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音乐节奏的心理感觉和肌肉控制上。回想我们的学琴过程,大多从认识音符开始,先入为主的是音的高低,而对于节奏则缺乏专门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多年,还未在内心建立起良好的节奏感。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把身体运动作为第一要素,在演奏实践中,建立起对各种刺激的内反应,通过具体的肢体弹奏动作激活内心休眠的节奏感,最终达到“心手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