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2022-05-16李昌燕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思政课

李昌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课题,笔者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在思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使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家国情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建设,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路径。

我校成立于2000年,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省管民办普通本科学校。目前在校学生均为00后,个性独立,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传统文化的积累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量大面广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部门结合2018年以来推进国家推进新文科建设这一历史大背景,发挥文科教育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全面推进本校思政课程建设,切实提升我校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以及文化和道德修养,以期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具体思路与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

1、整理案例库,充分备课,创新教学方法。

本部門思政课老师首先搜集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以《论语》、《庄子》、历史故事、名人名言、民谚民谣等标准来划分,整理为案例库。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教师们以课程为单位,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在各课程的章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力求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纲要”课和“原理”课理论性偏强,为避免空洞说教,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商文化、大同思想、民本精神、士大夫精神等方面有效挖掘;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感兴趣的话题讲授,以期达到更好地授课效果。

2、以节气、时令、传统节日等话题作为开场白,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端午节前,老师们会提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恰逢清明节气上课时,老师在开场白中会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确实是啊,在这祭祀祖先和先烈的日子里,这淅淅沥沥的小雨既顺应时节,又映照了人们的心情,使人黯然销魂。”这样的有机融入有情有景不突兀,会让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3、将社会热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对比中进行思想引导。

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手机网络因其便捷更是学生的首选,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热情高,思政课上可以因势利导,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婚姻爱情部分中,可以将《诗经》中的婚恋观融入教学,古人的择偶标准为“窈窕淑女”,“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秀外慧中”,说明古人重视内心,当代社会也不能只看颜值,更重要的是三观一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概论”课上,将最新时政讲话融入课堂,挖掘讲话中体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等。

4、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可通过提问引出主题,如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筷子”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和所包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案例分析(一日一钱,千日千钱,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过程中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达对诚信的理解;在第三章爱国主义中让学生谈谈汉字和汉语言的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实践证明,这些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毫无距离感和违和感,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达到了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让学生交流毛泽东如何研读四大名著、如何批注《二十四史》等事迹,通过讨论还原伟人的生活细节,增加学生认同感和获得感。

“原理”课上,探索让学生讨论熟悉的古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如通过分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解释、分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道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语“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刻舟求剑中的人否认运动,形而上学;“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这就告知学生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对待事物。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非常高。

在“概论”课中为学生介绍“中国梦”的传统文化基础,通过学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其明白中国梦虽为现代表述,但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与古代家国天下的民族期待是一脉相承的。

5、借助多媒体,增加授课方法的多样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最多、最集中的一门课程,可充分发挥教材的发散和辐射作用,在探寻中补充、拓展、挖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做好传统文化的链接,使课堂教学与人文历史、生产生活等发生紧密联系,自然地把中华传统美德、价值取向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在课堂上播放有关诗词、文化、习俗等的图片或短视频,如在讲到价值观时,引用孔子的名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说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并且播放孔子授课讲这段话时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又明白了相关道理,起到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环节。

“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概论”两门课有学生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这一部分也是学生参与度最高、有知行合一效果的环节。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以下几个创新点:245EF559-D838-42A6-904E-B76132081D4C

1、从细节入手,以学生亲身体验为原则。

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国内各所大学的校训,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训作出评价与分享;结合我校的校训“厚德载物,博学济世”谈自己的理解。

案例讲述部分,让学生搜集名人和先进典范的实例,了解他们的理想信念。也可跨时空与中国古代名人对话,或以第一人称讲述,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去做。

爱国主题实践中,让学生谈自己的家乡,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美景、美食、历史人文等,也可写出自己所在故乡的一位古代名人,介绍其生平和功绩,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与反思,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举办“诵读传精神,经典树家风”主题演讲,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增强收获感和家国认同感。

2、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让学生探访兰州工商学院校园内的小景点,整理美丽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所孕育的传统文化精神,如松树、柏树、杨树、合欢树、玫瑰、月季、丁香等;整理树木的名字与来历;楼宇名称及含义;石头上的刻字及其来历、含义,可制作为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让学生走出校门,去黄河风情线看看古老的母亲河;参观甘肃省历史博物馆,写出游记或参观日记,让学生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可以根据季节和节日的不同,要求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整理出相关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搜集并展示身边端午节活动、中秋节活动、春节的仪式及照片。

3、观影片、读经典,写心得。

让学生课下观看《孔子》、《我在故宫修文物》《寻宝》等影视作品,深刻了解历史文物及孔子的思想和生平;通过读《论语》、《庄子》、《唐诗宋词元曲》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有个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国人的根,根深方能叶茂,上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使我受益匪浅。”

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思政课程的生动性和实效性都提高了,课堂案例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跨越古今,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学生在课内外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三观。

不足之处在于,这方面的探索刚起步,也借鉴了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案例库有待进一步完善,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袁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4).

[2]于慧芳.借力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正能量传播力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4).

[3]黄玉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探析〔J〕现代交际2020(19).

[4]赵世丽.张春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基础”课契合度研究〔J〕理论观察2020(4).

基金项目:兰州工商学院校改项目LGSJG202119245EF559-D838-42A6-904E-B76132081D4C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