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2016-04-15黄爽
黄爽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文化建设要从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着手,而且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因素。和谐文化的发展存在不同的特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内涵丰富,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民俗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儒家经典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有些封建礼教和政治条律直接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但在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是毫无借鉴意义的,其思想中大量的命题和范畴有不同的真理成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著名的儒学经典中的《礼学·礼运》中曾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谓大同。”其中,这种“大道”也是儒家所奉行的“仁政”对维护当时封建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还起到了“欺骗”的作用。但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得到的思想境界一样,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现象。
另外,儒学经典对“忠、孝、仁、爱、义、和、平”做出了新的解释。改良群体风气,增进社会和谐需要“仁爱”;处理人际关系中需要“与朋友交,岂不信乎?”中的诚信待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中的孝与敬相结合;还有大量关于社会关系的观点,“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倡导贫富双方各自克制以缓和矛盾。
因此,我们要大胆的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否定其中否定的,肯定其中的积极成分。目前我们社会中存在着各种消极的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积极的成分,值得我们加以吸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更加需要全面认识儒家思想的价值所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大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平民文化,是指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象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时代性、商业性、通俗性等特征。
大众文化推动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国大众文化异军突起,吸取了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如今,大众文化拥有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剧、街舞、时装秀等多样形式,这些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促进人民大众统一的价值观念。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大众文化已成为大家时刻不可离开的文化食粮和精神供给,它已经成为了当前拥有巨大影响的文化形态。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被国家政府所充分利用,通过把国家的意志、倡导的价值观注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去,社会大众在参与、享受大众文化的同时就会感受到国家政府提倡的价值观和意志理念,大众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的行动。这样一来,国家政府坚持和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就能成为整个社会所坚持的文化精神,影响大众的行为,从而在文化层面上形成文化合力,带动整体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固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优秀的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不仅具有丰富生活内涵和历史教育的意义,同时也是深藏于群众内心的一种传统信仰。我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农业性、宗教性、儒学特色、民族特色、区域性特色等特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风易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一贯尊重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并且主张革除陋俗恶习,提倡移风易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各民族生活条件的变化,我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分别各种情况,有的予以保持和发扬,有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废除。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保持、提倡和发扬民族团结和发展中有积极作用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他们举行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会演,组织大规模的交流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有益的和健康的,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欢迎。
(2)移风易俗,提倡进步、科学、理性的民俗。例如建国后在婚俗、丧葬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民俗文化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异,出现了一些新的陋习恶俗。陈旧繁琐、耗费巨大的婚礼、丧葬习俗还未彻底革除;超前高消费,奢侈之风流行,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行贿受贿、请客送礼之风愈刮愈烈等等。
中国的民俗文化在新的整合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中央政府来调控,而且还需要广大群众要对民俗文化本身的一个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既要有选择地否定,又要有选择地肯定;经过整合的民俗文化,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潮流相协调,要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协调。
四、总结
文化作为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优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