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知识完成任务

2022-04-29陈茜诸定国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统编教材

陈茜 诸定国

摘 要:《故宫博物院》一课从原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调整至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反映出教材理念的变化,需对其教学价值进行重新厘定。两版教材中的《故宫博物院》一课单元定位不同,内容构成也不同,反映出两版教材在课程理念、知识理念与文本使用观上的不同。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教学价值。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文本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计路线图与景点解说;也可以结合学校周边资源,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

关键词:知识;任务;《故宫博物院》;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统编教材

《故宫博物院》一课,原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后调整至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这样的调整,反映出教材理念的变化。所以,该课的教学价值也需要重新厘定。

一、《故宫博物院》一课在两版教材中的编排

(一)两版教材中该课所在单元描述

《故宫博物院》一课曾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下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为第14课(下称“第14课”)。该单元为事物说明文单元,单元学习提示指出学习目标:“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入选该单元的课文分别为《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在该单元中,第14课为精读课文。该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为“说不尽的桥”。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下称“统编教材”)第三单元第11课课名也为《故宫博物院》(下称“第11课”),该单元是一个以“有目的地阅读”为主线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师教学用书提示:“《故宫博物院》引导学生将在前面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有目的地阅读。”入选该单元的课文分别为《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与《故宫博物院》,第11课为略读课。该单元的习作为“ 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二) 两版教材中该课的内容构成

两版教材中,该课构成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对照表1,仍有几点须说明:

其一,统编教材第11课中材料一即为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一文。对照人教版教材第14课,材料一有一些小的改动,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六年级学生。

其二,统编教材第11课的编排是一种创新。第11课课前任务与第14课课前提示中的“解说词”形成关联;而材料二、材料三与材料四则与第14课课后“研读与练习三”有关联。统编教材的创新建立在人教版教材第14课编排的基础上。

二、从《故宫博物院》一课看两版教材的理念变化

(一)课程理念:从学科中心课程转向实践性课程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单元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单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形态。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与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分属不同形态的课程。

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属学科中心课程(或称“学术中心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强调学术性,重视学科知识。美国学者费尼克斯认为,课程内容的唯一来源是学术知识,非学术知识不能作为课程内容。学科中心课程追求知识的专门化与结构化。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的特点。“说明事物的特征”是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说明对象(具体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准确而周密的说明语言,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课文前的提示与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都指向这一知识系统。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属于实践性课程。美国学者施瓦布明确提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践性课程。他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教材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与教材相比,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第11课课前提示明示了学习情境,提出了学习任务——指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文中的材料,成为学习者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当然,根据需要,材料可以调换甚至重构。比如,第11课中的材料二,就是一种示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插入更多类似的故事。第11课所强调的重点,不是掌握多少与故宫有关的知识,而是如何寻找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课程角度来看,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属于学习策略单元,而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属于知识单元——这一单元的选文及综合性学习,从不同文本、不同角度巩固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知识理念:从注重事实性知识走向注重元认知知识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学习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在认知领域,布卢姆将“知识”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每一类可分为不同亚类(详见表2),同时又指出认知可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下文涉及代号表述时用数字1—6代替)。对照表2,我们能够发现两课处理知识的理念不尽相同。

首先,作为课文,无论是第14课,还是第11课中的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表面上提供的都是事实性知识中的具体细节和要素(AB),只不过统编教材所使用材料多,提供的知识更丰富。

其次,第14课与第11课对知识的使用不一样。第14课课前助学系统介绍的仍是事实性知识(AB)。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要求“填写”信息,属于记忆,即AB1。“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有两问,前一问属于记忆,即AB1,后一问属于理解与分析,即AB2与AB4;第二小题属于理解层级,即AB2。“研讨与练习三”包括两层意思,收集更多的信息(事实性的具体细节)属于记忆,即AB1;“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涉及应用,即AB3。客观地说,“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属于浅层次创造。还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语焉不详,不够明确与具体,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还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

第11课课前学习提供了真实情境,明确了具体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这两个任务的行为动作分别是“计划(规划)”“画图”“选择景点”“讲解”。对照表2,“计划(规划)”与“选择景点”属于元认知知识:“规划一日游”“确定线路”,属于策略性知识(DA),兼顾具体认知任务的知识(DB);“选择景点”属于策略性知识(DA),兼顾关于自我的知识(DC)。“计划(规划)”与“选择景点”这两个行为动作,体现出教材对知识的处理,涵盖了元认知知识的三个亚类。“画图”与“讲解”属于程序性知识,具体说,就是CC。第11课两项任务,从认知层次结构的维度看,起点是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也就是说这两项任务均达到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创造层级。对于“画图”,可能有教师持不同观点——第14课“研讨与练习”不也有填图吗?笔者认为,填图是所记忆信息的再现,属记忆;而画图是应用,且是创造性应用。即便材料四是一张完整的图,第11课任务要求画一张线路图,还具有选择性,涉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行动。画图与填图所用知识不同,对知识层级要求也不同。

综上可以发现,人教版教材设计第14课,聚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理解与简单的应用层级;统编教材设计第11课,聚焦元认知知识、程序性知识,强调创造性应用,指向的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知识的记忆、理解不再是语文课程的唯一目标,也非主要目标,只是基础;而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才是语文课程的目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劣构问题。教学中设计的大多数问题都是良构问题,而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属于劣构问题,因而要创设支持解决劣构问题的学习环境。这一点,第11课课前两项任务有所体现。第14课“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多属于良构问题,依靠记忆和理解就能完成。

(三)文本使用观:从强调知识到注重实用

《故宫博物院》一课在两版教材中体现出的文本使用观不同。人教版教材第14课是单篇文本。统编教材第11课处理方式有所创新:一是采用混合文本,即非连续性文本;二是多类型文本,材料四属于图表文本。这是文本观不同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尽管《故宫博物院》一文及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都属于实用类文本,但教材使用文本的重点不同。人教版教材第14课强调了文本的认知功能——学习者阅读之后获得有关事物(故宫博物院)的知识与信息,教材课前、课后的助学系统都强化了这一点。统编教材第11课强调“实用”——利用各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点,前文已析,不再赘述。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要求教学“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统编教材对第11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文本“注重实用”的文本使用观。

三、《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学建议

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知识完成生活中的任务,这是我们对统编教材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学价值的理解。在新课标背景下,该课教学涉及两个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与“跨学科学习”。基于此,我们对该课教学提出两点建议:

其一,以文本为本,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活动,让学生单独完成“故宫一日游路线图”的设计,然后分角色完成重要景点的解说。后一项活动可以分小组完成。在这之前需要先完成三项工作:一是让学生对四则材料进行前置性学习,熟练、充分地掌握课文内容;二是补充类似于材料二的小故事,或者具体景点的详细介绍,供学生选择;三是精选有关故宫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代入视频中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在场感”。后两者属于学习支架,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与设计。

其二,结合学校周边资源,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统编教材《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教学重在“实用”,需要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在实践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南京,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南京博物院一日游”主题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规划路线、思考如何讲解等。如此,就能形成学习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诸定国.构建读写一体任务的大单元教学探索——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5).

[4]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陈茜,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凤凰校区,邮编:210029;诸定国,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邮编:211200)

猜你喜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统编教材
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生语文实用性阅读能力培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