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文易教:由“已知”关联“未知”

2022-04-29朱祺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最近发展区关联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难文是指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文。教学时要找准“最近发展区”,切准学生已知、未知的思维联结点。教师可通过“熟读自习”“归类积累”“多重链接”“问题统领”“构思还原”等策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难文。

关键词:难文易教;思维方法;“最近发展区”;关联

维果茨基提出,学生的学习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有的实际水平,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难文”,是指课文的理解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难以“跳一跳摘到果子”。所谓“易教”,是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联结点,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为学生铺设突破难点的思维阶梯,使其达到或接近可能的发展水平。

一、难文的学习挑战

统编教材中的难文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古文,难在文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读得通、读得顺、读得懂,挑战学生的语言功夫;一类是含义深刻的散文,比如《丁香结》,需要从作者的生活际遇出发才能触摸其中的思想情感,挑战学生的体悟能力;一类是论说文,比如《为人民服务》,难在思想观点的逻辑论证过程,挑战学生的思维水平。统编教材中最难的课文莫过于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艰涩难解,在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及用意理解方面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三大学习挑战:

其一,文白相间。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推动者,他的作品具有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同时,其作品中的生僻词较多,掺杂方言,有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与今天大为不同。这些有年代感的词,难读、难懂,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师仅简单告知意思,学生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

其二,背景复杂。《野草》中大多作品完成于1924—1926年,此时正值鲁迅人生的动荡与变革期: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以及同反动军阀的持续斗争等,多种情愫杂糅在一起,苦闷与迷茫时常围绕着他,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时刻拉扯着他。《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当时年关将近,作者变得更为敏感与惆怅,现实的苦闷也只能抒发在笔尖。由于对时代背景理解不深,学生很难想象作者当时的心迹。

其三,用意隐晦。《好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作者的一个梦。可是“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转瞬即逝,只剩下黑暗现实与美好梦境的强烈对比。但作者依旧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他将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个美好的梦境中。文章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特别是“昏沉的夜”与“梦”这对贯穿始终的意象,如果不借助有关资料,学生很难理解。

二、难文的“易教”策略

难文之所以难教,是因为这类课文自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是因为难文的理解难度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特级教师薛法根主张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认知能力,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以“已知”关联“未知”,使学生的知识、思维从实际水平接近可能的发展水平,以期达到“便教—利学”的双赢局面。据此,笔者归纳了以下五个教学策略:

(一)熟读自习

教学难文应做到不读熟不开讲。熟读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开展其他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熟读也是学生与课文的一种交流。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中,学生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触摸未知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和情感会悄然浸润学生的内心。教学《好的故事》,需要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读”,在放声朗读的过程中,捕捉每个字词的意义,增强与文本的亲近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选择难读懂的语句或者片段反复推敲,以标停顿与重音的方式,把握语句或段落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批注读”,边读边思,及时记录自己的疑问、理解与评析等,逐步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熟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把握文本意义、主动以“已知”关联“未知”的过程。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要达到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熟读自习后,难文的难度便能有所降低,学生“已知”与文本中“未知”的距离便有所拉近,在理解时必然水到渠成。

(二)归类积累

在教学中,将散落的知识点,尤其是已知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归类,形成“相似块”,可以加大学生的记忆容量,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便于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关联,也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词句教学中,以词串、句群的方式集中教学,方便学生通过自主辨析、归类识记,扩大这一类词的“相似块”,改变积累语言的方式。今后遇到陌生的词,学生会自觉地将其放入已有的“相似块”中。教学《好的故事》时,可将词语分成三类:一是时代用语,如“膝髁、蒙胧”等,这类词是鲁迅那个年代特有的词,可通过类比熟悉的现代词语比较识记;二是文言用词,如“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等,可通过扩展法等方法理解其含义;三是方言用语,如“夏云头、泼辣奔迸”等,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揣摩其意义。

(三)资料链接

薛法根老师认为,联结力就是学习力。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与经验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获得智能意义的学习方式,就是联结性学习。学生在自我和文本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的关联越完整,学习力就越强。教学难文,可适当提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背景,形成全面认识。

一是与文本的背景链接。文本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作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特定的作者完成的,背景知识的缺失会让学生看不清作品的本貌和作者的本意。适时适当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认知,透过文字表层,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教学《好的故事》时,可适当补充1925年的社会局势、有关事件等,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在理解“昏沉的夜”时就会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而这个“故事”就是作者希望的象征。

二是与其他文本链接。通过阅读与作者同时代的相关作品,或对作者、作品的评论,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借由课后“阅读链接”中冯雪峰先生的评论“作者希望有这样美丽的生活”,学生就能对鲁迅梦的由来有更清晰的认识——正是对冲破黑暗现实的期盼,才有如此美的梦境。同时,学好“这一篇”是学好“这一类”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文本,从中汲取方法和经验作为新课文学习的台阶。如果能够理解《好的故事》中鲁迅先生的象征手法,那么今后在阅读《故乡》《药》等名篇时,就更容易理解故事背后作者的“心里话”。

(四)问题统领

越难的文章,结构越复杂。人物与事件的杂糅、明暗并行的线索、时空的交错,常常让学生顾此失彼,抓不到重点。提供好的问题,以此为统领的线索,将相关观点、信息、经验、知识、关系、意义等关联起来,能帮助学生从“已知”探求“未知”,在文本的迷宫中找到正确的出口。

一是设计主问题。主问题是指在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理解文本的角度,提炼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教师要以此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例如,在《好的故事》中,学生不明白“好的故事”究竟指什么。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师可以提出“好的故事究竟是不是一个故事?”这个主问题。围绕这一主问题,学生去积极阅读并思考,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由此理解课文中的隐喻与象征。

二是设计问题链。通过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问题,有结构、有层次地将课文的意脉揭示出来,将课文中隐藏的情境通过“问题链”铺陈开来。比如,教学《好的故事》,通过主问题,学生理解了“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为了还原鲁迅做梦的全过程,教师还需要补充“何时入睡的”“梦景与实景的分界在哪里”“何时醒来的”这三个问题,了解“好的故事”的真实含义,从而串起“现实—梦境—现实”这条完整的意脉,由“已知”关联“未知”,把握《好的故事》“回环式”的文章结构。

(五)构思还原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文本时提出了“还原法”,即将作者的构思过程想象出来,以把握与学习作者的心智模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经验,像作者那样去思考、表达,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思维方式,学生就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一个昏沉的夜里做了一个短暂的美梦,这是作者笔下写的;在黑暗的年代里向往光明与美好,这是作者心里想的;通过虚幻的梦景诉说现实的向往,是作者想要告诉世人的“好的故事”,这便是象征。读懂了这一篇,再去读《野草》中的其他作品时,学生就能以这样的心智模式去理解作者的文字,也就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但都旨在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关联,以“易教”实现学生对难文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在真实、深入的思维和体验中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 语文建设,2008(3).

[2] 陈先云. 长文短教 难文浅教——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2020(10).

[3]孙歌. 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析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5]薛法根.薛法根:组块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6]布鲁纳.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邵瑞珍,张渭城,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朱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邮编:215200)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最近发展区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试论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