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改革反思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2022-04-29汤天星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汤天星

摘  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已经被广大教师熟知。本文基于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过分夸大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对多媒体依赖症等问题提出教师课程培训的建议,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关键词:课程改革;存在问题;高效培训

一、课程改革现状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已经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笔者本人参加了连续三年的河南省新课程培训,深刻认识到当前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程改革已经在全省推广了一段时间,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突破轻继承,课程改革看似步子很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

课程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笔者也清楚地看到,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资源调配不均,地区差异过大。具体来说,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严重偏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想象,教师工作程式化没有激情,成绩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并非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结合教与学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一种政策性调整。目的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语文教学过分夸大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些学者提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他们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人文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观点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本来这种观点在开始时表述为“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性”,后来发展到有些人“走极端”,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彻底地对立起来,进而全盘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观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生硬地割裂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根本联系。由此引起的淡化甚至排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致使有些语文课成为严重缺乏语文因素的不伦不类的课,这些负面的影响足以令人警醒。

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工具性,也吸纳了人文性的新观点,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领域首次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的理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正确的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及加强人文精神的崭新的时代观点,与此也澄清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三)认为好课(公开课)就是多媒体展示课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不仅仅限于多媒体的信息展示,更多的在于课堂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参与到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学习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四)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当作满堂讨论、满堂问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教学的建设者和收获者,他们之间应该具备良好的互动性,彼此互相促进,共同推进课堂的正常进行。为了更好地履行课改职责落实课改精神,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模块教学的特点,加强学情调研,充分了解学生,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并且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

三、高效培训,促进提升

(一)教材培训

明确一线教师的困惑是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是培训者设计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教师们不是缺少理论层面的引领,而是缺少实践的经验性做法指导。

在进行培训之前面向高一至高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课外阅读、小说阅读教学、散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回收问卷之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将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如读书的时间安排、写作教学的方式等具体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了实际问题作基础就使得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二)教师培训

1. 课例研讨。安排目的:其一,让所有参与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从而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教师的交流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执教者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节近乎完美的教案设计。其二,现场展示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为参训教师渗透一种教研思路,指导他们的校本教研或校际教研。

2. 经验介绍。经验介绍是在听取他人介绍的给自己以启发和思考。如在2018年焦作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时,李晓老师谈了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小说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教研员党红英老师则因势利导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各位老师都谈一谈,自己是怎样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对比,从而辨别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实际的效果,而老师们的发言也可能会给李晓老师的教学增添新的火花,注入新的灵感。

3. 教材分析与辅导。这是教材培训的核心环节,也是教材培训中“盲点”最多的环节。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教材内容几乎是固定的,无外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几方面,关键是看培训者如何进行“辅导”,如何为各方面的教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基于这一点的考虑,笔者在本次培训中针对教材的内容,邀请几名骨干教师分别针对不同的内容承担教材分析及教学辅导的任务。这样,每一名教师所阐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行动实践性经验,他的理解和实践当然不代表绝对的权威,因此才能引起所有教师对待某一问题的共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坚决不能让教师无目的的争论,更不要形成“辨无所得”的结果,要及时把握现场,使教师对各种问题都能形成一致的、可行的、有效的意见。

4. 调研反馈。这是教师最为关注的环节。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个环节应有两个前提:其一,对每个年级教师的教学实际问题了如指掌,并有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其二,对每个年级的教材应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教研员应该敢于引领,善于引领,才能为一线教师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体现教材培训的真实价值。

总而言之,对于新课程新高考改革以及和此一脉相承的教师培训,笔者认为有必要找出问题症结,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争取尽快完成一个教师在思想和教学行为上的合理转变,全力以赴为河南2022已经实施新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心田. 谈语文教育的六个新理念[J]. 当代教育科学,2003(02):11-14.

[3]王千芬. 浅论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1):47-4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存在问题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