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培养“小小博物家”的学科育人实践

2022-04-29陆燕

教育视界(智慧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学科育人

摘 要: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从培养“小小博物家”的目标出发,努力完成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向。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从学科育人的价值、学科育人的路径两个维度,对学科育人进行校本化解读和实践,使学科知识转变为学生精神和德性发展的智力基础。

关键词:“小小博物家”;学科育人;教学变革;课堂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传递学科知识的重任,还承载着育人成才的使命。但是,在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普遍存在;学科育人的任务被成绩、分数、升学所遮蔽和排斥。教和育是密不可分的,学校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科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以下简称“赤壁路小学”)以“亲万物,晓天下:‘小小博物家的培养”项目为引领,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形成广泛关注、深入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厚植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

一、学科育人的实践背景

学科育人价值是在学科教育中蕴藏并应当实现的、具有学科特质的生命发展素质与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价值观念。赤壁路小学指向培养“小小博物家”的学科育人实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一)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少年,要在知识和见识上下功夫,不仅要有学识,而且要有见识。学识,指的是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见识,即见闻。学生要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提高明智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国家课程实施中也明确要求,既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开放性、丰富性、创新性的社会实践。这是“小小博物家”培养的重要依据。同时,“21世纪技能组织”提出的“21世纪技能”框架中指出,未来人才最需要的核心技能有:创造性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小小博物家”就是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需求设计学习,以未来的需求设计学习;就是要通过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博览、博学、博思、博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发现和唤醒自己的潜能,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教学变革的要求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经历是学科学习。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科教学“只教书,不育人”“重教书,轻育人”,存在突出分数的功利主义、衡量优秀的标准单一等现象。当前,教学变革逐渐走向深水区,在“小小博物家”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力图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变“正襟危坐”的学习为知行合一的学习,变单一的学科学习为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变以大脑为主的学习为身心合一的学习,变“教科书是我们的世界”为“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学习的场域是打开的,学习的各个感官是打开的,要实现身体在场、对话在场、情感在场和发现在场。总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形态与质态,赋予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意义。

(三)学校文化传承的要求

赤壁路小学校园里,有一栋红瓦黄墙、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在这里长期居住。他毕生研究儿童,其“活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为儿童。受其思想泽惠,一代代赤小人将“一切为儿童”的教诲印刻在心,一切都围绕儿童的发展,为了儿童而行事。学校始终秉承“赤心润童年”的办学理念,以赤心面壁的勇气、赤胆破壁的豪情,致力于童年精神教育,培养自主率性、好奇善思、创想创造的幸福儿童。“小小博物家”的培养是学校童年精神教育新的聚焦、新的出发、新的跨越,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现代表达与校本探索。

二、学科育人的校本路径

坚持培养“小小博物家”的目标,赤壁路小学尝试从学科知识本身、学科知识传递方式等方面进行学科育人的校本探索与实践。

(一)从遵循教材到重构教材

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是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引导教师将博物理念嵌入教学设计中,丰富学科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成为学生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源泉。语文学科紧扣经典文学、传统文化,将儿童思考与文化相衔接。比如,低年段的“汉字寻源+个性化表达”,中年段的“教材巡旅+深度分享”,高年段的“历史寻根+多角度预测”等。在重构教材后,新的内容更加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借此可以让学生鉴古知今,博学广闻。数学学科,以“因物认知”的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实物、学具、模型等数学工具,自己动手去发现和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使思维可视化。英语学科,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形成跨文化意识。艺术学科,创造性地将艺术家生活寻访、艺术作品的鉴赏融入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探索作品背后的“艺术人”和“艺术人生”。

(二)从封闭的课堂到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课堂

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学科教学中,渗透博物的理念,研究有助于培养“小小博物家”的学科课堂样式。这些样式的共同价值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元的选择、更多样的表达,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使学生自带博物家气质:具备探究的精神、打开的意识、宽广的实践路径。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求知不设限,寻找关键点,善用追问法,创造多选择,协调各关系,呈现有形化。同时,也为学生设立学习指标:能有学习小目标,能进行学习批注,能有资源学习意识,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对信息甄别整理,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视野是打开的,思维是打开的,表达是打开的;教师的教学既开放发散,又直指学科本质。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学科育人的主阵地,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一位教师上好课既要有教学水平,也要有学科水平,两者都不可或缺,都需要不断打磨。”学校对100节随堂课进行课堂观察,以科研的视角,会诊课堂,梳理问题,确立观察点;采用课堂观察技术,设计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多角度记录课堂事件;分析观察数据,提出改进意见;课堂重构,再次观察……用一种螺旋上升方式研究课堂,打磨课堂,改进教学行为。

(三)从知识为重到知行合一

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渠道,但教师不能仅仅把学生束缚于书本之中、禁锢在课堂之中。在“小小博物家”的培养中,学校努力地扩展学科育人的空间,变“正襟危坐”的学习为知行合一的学习。比如,在居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分年段开发了“亲万物,晓天下——赤小娃的主题学习周”活动课程,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线上线下交融互补,让课堂的间接知识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由知转行并与生活衔接。在最直接的感受、体验和自主探究中,教师培养了学生“亲万物,晓天下”的学习品格,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自然观、生命观,涵养了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四)从单兵作战到多学科协同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属性与价值,但是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每个学科都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也蕴藏着独特的学科思维和方法。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就是这个道理。但教师不能囿于学科,而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融通,实现整体育人,育全面发展之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我们的节日”校本课程中,多个学科的教师走到一起,共同研讨设计,打破原来支离分散的知识片段,形成整体的知识架构。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学校通过“故事清明”“诗词清明”活动,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讲述清明的故事,领略节气的内涵;通过“民俗清明”活动,带领学生在美术课上画彩蛋、合作绘制风筝,体验传统民俗的乐趣;通过“味道清明”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时令美食,学习制作青团、品尝青团;通过“行走清明”活动,引导学生追思先人,文明祭祀等。多学科知识的互动,使学生在博学、博览、博思、博悟中获得立体而丰富的认知和体验。

当然,教师的为人处世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的不断追求、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等,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育,引导教师学科素养和道德成长,推动教师从学科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育人资源。要真正走向学科育人,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一直在探索着、实践着、收获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N].中国教育报,2019-05-22.

[2]岳家军,戴霞,高春林.学科育人的校本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25).

[3]王治国.新时代学科育人价值的校本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10).

[4]邓峻姣.为教师发展设计,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好教师——以南京赤壁路小学校本研修工作设计方略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0(11).

(陆燕,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邮编:210024)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学科育人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信息化条件下的中职德育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