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助力向阳成长
2022-04-29肖强花
一天上午,班干部急匆匆地跑来向我汇报:男生小D下课无故私拿班上一个女生的美术作品,并且撕烂了这幅作品,被发现后还不听同学规劝,拒不道歉,态度很嚣张。中午用餐后,班里的一个女生走过来,很无奈、很委屈地告诉我:“老师,小D吃完饭桌面上满是饭粒,却不擦拭自己的桌面。因为我午休睡觉要用他的桌子,我提醒他擦桌子消毒,他就是不擦!” 下午大课间后,又有一个女生跑到我面前,哭着说:“小D刚刚做完操上楼的时候,无缘无故用自己的脑袋使劲顶撞我的肚子,我肚子现在还痛呢!”我一边安慰这个女生,一边查看她的情况。经过检查,万幸她的身体没有大碍。作为班主任,小D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聪明、活泼、乖巧的,但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小D身上也有很多不良行为:同伴关系处理不当,具体表现为他的情绪自控力、行为自控力、表达需求的能力和同伴友善相处的能力较弱。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为了尽快有针对性地纠正他的问题,我尝试与他谈心,并从他身边的同学、任课教师和家人三方面入手去观察他、了解他、研究他。
一、分析成因,探讨学生的内在需求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因此,我首先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去探寻他问题行为的影响因子。小D撕烂同学美术作品、顶撞女生的行为,给同学的财物或身体健康带来了损伤。这说明他没有明确的物权意识,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也说明他没有同理心,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内心任性霸道;还说明他不懂得如何与同学友善相处,不会得体地说话,崇尚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小D不清洁自己桌面的行为,是因为他没有带纸巾。但是,他却不愿意向同学求助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他不懂得正确地倾诉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觉得请求别人帮忙会很让自己难堪。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暴露出:小D不会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只知道用破坏性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
小D的行为问题还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相处模式和父母间的相处模式。受新冠疫情影响,小D的父亲在家待业,心情不好,还常迁怒于家人。父亲不愿意开展亲子互动,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夫妻间也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家庭里互敬互爱的夫妻氛围和相亲相爱的亲子关系没有建立,这直接影响了小D不知道如何与同伴合作,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
分析成因后,我读懂了小D问题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他争强好胜,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渴望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关爱,渴望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
二、针对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在读懂了小D的内在需求后,我再一次单独找小D聊天。一开始,他手足无措,嘴角不自然地抽动着。我感受到他此时内心的惊慌和沮丧。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我深知此时如果再去批评他,他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丧失自我改错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综合采用了如下教育辅导对策:
(一)晓之以理,培养同理心
针对小D自尊心强,缺乏同理心,不会正确表达请求的问题,我采用了“共情+请求谈话技巧”的辅导策略。在纠正他不清洁桌面的行为时,我选择急事缓做。我先找他了解情况,弄清楚他不清洁桌面的原因。原来,他因为没有带纸巾,又好面子,不愿意找同学帮忙,干脆嘴硬将擦桌子的问题推给同桌解决。接着,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你使用别人干净的桌面睡觉,你也要将自己的桌面整理干净方便别人睡觉”。我还轻声告诉他应当如何妥善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先说自己的困难,再提出请求,例如,“某某,我今天没带纸巾过来,请问你可以借张纸巾给我吗?”他之后照做,用行动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二)因势利导,维护同伴关系
考虑到小D爱面子,在大庭广众下让他道歉,他可能会不适应。于是,我让小D和那几个女生私下在我办公室内握手言和。这次握手,让他感受到真诚沟通的魅力,也放下了犯错后的心理负担。之后,我趁热打铁提醒他,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但是,出现了矛盾,不要用消极对抗或胡搅蛮缠的态度来面对,而应当积极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真诚沟通,剖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商讨解决的对策。我还教他用商量句和请求句与同伴沟通,“请”字在前,“谢”在后。此外,我还引导他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处理负面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例如,心情不好时,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还可以在日记本中写下来,等等。
(三)搭建平台,提升自我效能感
每个人都希望被家人、同学、老师看见。小D想引起他人的关注,证明自己的价值,渴望获得成功。所以,我便为其创设机会和平台,努力发掘并肯定他的闪光点,鼓励他为班集体、家庭做贡献,提升他的自我认同感,帮他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归属感。例如,我引导他发挥力气大、个头大、动手能力强的优点,为班集体做卫生值日,帮助班上比自己弱小的同学;鼓励他参加校级篮球训练班,发挥自己的篮球特长,在篮球比赛中为班级和学校争光。
(四)关注肯定,营造包容友爱的氛围
小D渴望被肯定和被关爱,我就创造机会让他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并且教他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在课堂上,我向任课教师提议多关注他的课堂表现,不经意间在学生面前以多种形式表扬他;在班级中,我安排一些活泼开朗的学生,在课间的时候主动邀请小D加入他们的小组游戏,让小D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善意;在生活中,我也联系小D的家长,建议其父母在家要多关注小D,一同关爱孩子的成长。我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其感受到班集体的爱,避免小D产生人际关系的习得性无助。在小D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爱时,我也提醒他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爱,例如,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在班上陪护自闭症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等。
在家校合力教育下,小D接下来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课堂上,他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后乐此不疲地帮老师收发作业;课间主动擦黑板,每次卫生值日都把教室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大课间时,拉着自闭症同学的手在操场上慢慢跑步;班级篮球联赛上,他挥汗奔跑,跳跃投篮,举手投足间都充满着自信。
他的转变让我欣慰而感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有脆弱的一面,他们需要被善待、被关爱、被引导,他们的成长是教师和家长的一场持久修行。教师有必要透过学生问题行为的表征,去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再善意地加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给他们持续赋能,为他们搭建平台,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给予他们自我修正的机会和勇气,助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相信学生在家校合力引导下,会少走一些弯路,向阳而生。
(肖强花,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邮编: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