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
2022-04-28周蕊蕊赵敬芬
周蕊蕊,赵敬芬
(1.内黄县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安阳 456300;2.安阳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河南 安阳 456300)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为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3~7岁儿童,约占全部肺炎的10%~20%,且多属于亚急性疾病,其临床症状是发热无定型以及咳嗽较重(初期时刺激性干咳),常伴随头痛、咽痛等。近几年,随环境变化与空气质量降低,MPP发生率呈逐年攀升趋势。报道指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与血液系统等损伤,但极易出现误诊与漏诊等状况,对患儿预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临床多行抗生素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整体效果欠佳。临床了解MPP患儿出现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对制定具有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MPP患儿95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可参考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MPP患儿9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39例;年龄2~8岁,平均(5.85±1.53)岁,居住地为城镇42例、农村53例;病程5~11 d,平均(7.85±1.10)d。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制定)》中关于MPP的诊断标准者;(2)临床表现:存在持续剧烈咳嗽,急性期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PMIgM)呈阳性,恢复期PM-IgM滴度比急性期高超出4倍或下降为原来1/4,经胸部X线片或者CT证实时胸部肺部感染者;(3)家属知情本研究,且签署同意协议书者。
排除标准:(1)伴其他细菌或者病毒感染者;(2)伴其他慢性肺部病变者;(3)伴有免疫功能缺陷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5)中途自愿退出者。
1.3 方法
收集全部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即性别、年龄、急性期PM-Ab状况、居住地、胸腔积液状况、发热病程、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素、血沉(ESR)上升状况、C反应蛋白(CRP)上升状况、CD4/CD8状况、白细胞计数(WBC)状况、7 d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状况、10 d应用糖皮质激素状况等。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式: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晨起3 mL静脉血,通过魏氏法测试ESR水平;利用深圳迈瑞BC-5200型号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测试WBC含量;通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试CRP含量;通过日本东芝120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CD4/CD8比值。
1.4 观察指标
(1)统计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判定标准为:具备乏力、心悸胸闷、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呼吸系统表现;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或者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低电压或者ST-T改变;心肌酶内CK-MB升高或者肌钙蛋白Ⅰ升高;经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心脏室壁运动减弱或者心脏扩大。(2)统计对比不同一般资料MPP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3)Logistic回归分析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影响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性别、年龄、急性期PM-Ab状况、居住地、胸腔积液状况、发热病程、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素、血沉(ESR)上升状况、C反应蛋白(CRP)上升状况、CD4/CD8状况、白细胞计数(WBC)状况、7 d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状况、10 d应用糖皮质激素状况)以%表示,行χ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
95例MPP患儿中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者20例,占比为21.05%(20/95),心血管未发生系统损伤者75例,占比为78.95%(75/95)。
2.2 两组一般资料MPP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
不同性别、居住地、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素水平、WBC等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风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不同年龄、急性期PM-Ab状况、发热病程、胸腔积液状况、ESR上升状况、CRP上升状况、CD4/CD8、7 d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状况、10 d应用糖皮质激素状况等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风险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续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MPP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n(%)]
续表1 两组一般资料MPP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比较[n(%)]
2.3 Logistic回归分析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影响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胸腔积液、CRP上升、CD4/CD8<1.6、7 d未应用大环内酯类药为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影响因素
3 讨 论
3.1 MPP患儿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状况
研究结果指出,MPP患儿肺组织器官受损具有较高发生率,肺外组织器官受损发生率约为27%~49%,心血管系统受损处于肺外组织受损第2位8],报道指出,MPP患儿心血管系统受损发生率为8.5%~27.1%。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95例MPP患儿中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发生率为21.05%(20/95),与以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选取患儿样本量、地域等具有一定差异性。目前,临床关于MPP患儿出现心血管系统损伤机制身为阐述完全,可能为:(1)支原体与部分脏器例如消化道、心肌、肺具有共同抗原,当MPP发病之后,患儿的支原体能激活免疫系统,随之淋巴细胞能出现对应抗自身抗体,损坏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循环内免疫复合物能于细血管基底处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有关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溶酶体酶释放,引发肺外组织例如血管系统损伤。(2)研究结果表明,支原体可经淋巴管与血液途径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间质血管内膜,继而引发心血管系统损伤。(3)支原体可释放毒素,经过循环途径来侵袭心肌组织,进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
3.2 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危险因素
收集95例MPP患儿临床资料予以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年龄≥3岁(OR=2.656,95%CI=2.159~3.268)、发热病程≥7 d(OR=3.274,95%CI=2.367~4.529)、 胸腔积液(OR=3.722,95%CI=2.457~5.638)、CRP上 升(OR=3.712,95%CI=2.719~5.068)、CD4/CD8<1.6(OR=3.709,95%CI=2.287~6.016)、7 d未应用大环内酯类药(OR=3.683,95%CI=2.319~5.849)为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说明MPP患儿伴有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胸腔积液、CRP上升、CD4/CD8<1.6、7 d未应用大环内酯类药中任一因素,可提高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发生风险。
(1)年龄。年龄为MPP患儿出现肺外组织受损重要因素,年龄越大患儿,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的发展越趋于成熟完善,在MP感染之后对于免疫系统激活度越强,进而对于心肌组织和间质血管产生免疫损伤越严重。
(2)发热病程。发热病程为干扰心血管系统受损重要因素,而发热持续时间能间接性反映MPP患儿机体内炎症反应程度与状况,发热持续时间的越长或者通过治疗之后未退热,则可能说明机体炎症程度越重,或者炎症反应未获取有效控制或者恶化,极易引发肺外器官组织损伤,而患儿因心肌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对于外界刺激例如炎症免疫、毒素损害较为敏感,提高心肌损害的发生率。
(3)CRP上升。CRP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程度的一种非特异性标记物,且其不受性别与年龄影响,于评估炎症损伤与炎症反应存在较高特异度与灵敏度,CRP含量越高则炎性水平或者机体炎症损伤度越重,则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伤风险增高。
(4)胸腔积液。MPP患儿强免疫炎症反应能引发肺部组织损伤,病理转变成支气管炎症与支气管供应血管减少与细支气管腔中产生炎性渗出液,严重者可产生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产生则反映体内具有强烈免疫炎症损伤,进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5)CD4/CD8。MPP患儿多表现细胞免疫与特异免疫作用紊乱,进而引发T淋巴细胞不足,引发NK细胞、CD4辅助T淋巴活化异常,最终导致循环内CD4/CD8比值下降,降低免疫抵抗力,病情极易迁延难愈,明显增加肺外器官(如消化道、心肌等)损坏风险。
(6)7 d未应用大环内酯类药。MPP目前治疗重要一线用药为大环内酯类药,其对于MP抗菌作用较强,对于感染控制、减少支原体毒素释放以及缓解炎症反应可发挥良好临床效果,其尽早应用可明显减少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MPP患儿存在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发生风险,受多个因素干扰,其中年龄≥3岁、发热病程≥7 d、胸腔积液、CRP上升、CD4/CD8<1.6、7 d未应用大环内酯类药为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发生风险。但本研究并未分析MPP患儿心血管损伤影响因素之间关联性以及对于心血管系统损伤程度的干扰,有待今后予以进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