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2022-04-27姜黎黎
姜黎黎
【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进行研究,提出高中历史教师可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激活学生认知”“对比筛选史料,启发学生思维”“解读分析史料,升华学生情感”“实践应用史料,聚焦学生素养”等方式,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选择恰当史料运用到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0114-04
所谓史料教学,即教师为达成某项学习目标或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在史料阅读中领悟知识、探究历史、增强智慧,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性,恰当、灵活地运用史料,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自主搜集史料,激活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习惯将与教材相关的史料搜集好,之后直接抛给学生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史料,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在新课改理念的冲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一)搜集教材史料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或服务者过渡,帮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高中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已然具备了自主搜集史料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资料,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考验的是教师的设计智慧。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史料信息的搜集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热情,使教学得以顺利推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搜集史料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如教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时,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然了解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对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也有了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一节内容,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搜集史料的任务:“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派别,在此基础上,搜集与该派别有关的相关史料,搜集到的资料必须能够展现该学派思想内涵。”这样的自主学习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全体学生行动起来。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史料,课堂学习氛围浓郁,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这节课的教学原本是有些枯燥乏味的,但经过教师的科学设计,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对教材涉及的史料进行讨论和展示,从而让学科学习有了更多切入点,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二)整合课外史料
历史学科课外史料来源渠道有很多,从教辅材料、时事政治、校本课程、网络平台等搜集史料信息,都能够为学科教学形成支持。教师发动学生参与史料搜集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一定帮助,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进行搜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帮助他们的认知构建顺利开展。
如教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搜集史料:“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矛盾重重,战争不断,我们可以从历史图书、影视剧、网络上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内容,不妨深入搜集这些史料信息,将史料进行整合处理,与历史发展进程对接,用于参与课堂交流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纷纷利用网络、媒体、报刊、书籍等资料,主动参与资料搜集,对一些散乱的史料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参与史料搜集活动,这一操作本身就是一种梳理性学习,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会更为深刻。因此在之后的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典型发言、对史料内容进行条理展示时,学生都能够积极回应。
二、对比筛选史料,启发学生思维
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对强化历史知识识记有很大帮助,能够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探索热情。史料教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师不能放大史料价值。只有选择科学有效、贴合学习实际的史料,才能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
(一)筛选史料素材
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是重要的教法选项,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文本内容的契合性较差。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将会严重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相关史料,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史料内容丰富多样,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过滤不必要的信息,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如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可展示两则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对材料进行对比。接着,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探究这两则材料讲述的内容。
材料一:1863年元月1日起,凡是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空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亚伯拉罕·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真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史料在内容上无好坏之分,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重点難点对史料进行科学筛选。单个史料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比性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分析,史料的价值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二)优化史料信息
史料素材集中之后,如何做优化处理,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历史观点进行阐释时,需要史料的支持,因此要对诸多史料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甚至要对史料做系统优化,这样才能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支持。史料应用有不同取点,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无疑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如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展示相关史料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并要求学生挑选一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列表梳理,如对五四运动的发起者进行归纳总结,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条件、意义开展系统梳理。
史料是学科学习的重要信息,将历史大事做关联对接,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历史认知是立体的。教师对相关史料进行整合处理,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认知,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构建。
三、解读分析史料,升华学生情感
史料内容本身相对固定,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材料中蕴含的知识点,并准确把握这些内容,找出材料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学效果自然更佳。当搜集活动结束,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要及时展示与史料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史料。
(一)整理史料内容
史料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读。信息量较大的材料,要放慢速度,认真阅读,同时,与问题相关的点要圈点勾画出来,为组织答案做准备。对材料中无关紧要的信息,学生要学会一扫而过,快速阅读。这样的解读才是有针对性的,才能提升史料的使用效率。
教师有意识解读分析史料,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学法指导,让学生顺利展开信息处理,形成系统性认知。学生进入复习环节后,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建立操作路线,让操作更有针对性。
如教学《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时,教师出示一则材料: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羞其墨守成规,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地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教师让学生一边阅读材料一边勾画重要信息,同时,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相关内容,总结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利、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教师以材料为引子,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阅读、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改革的重要性,情感得到升华。
解读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解析。解析过程中,教师要解放思想,规避教材观点高于一切的思维。教材观点只能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答案,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化的学习观,尊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答案与所谓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中肯合理的评价。这样的分析解读才能切中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析史料内涵
教师解读史料内涵时,需要有对接、拓宽、实践意识,对史料内涵和外延给予专业分析,以便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帮助。史料包括历史事件、历史运动、历史人物,带有客观性、真实性、结论性,天然带有作为论据支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史料应用时,需要对其展开深入分析,找到史料应用取点,这样才能发挥史料的辅助作用。
如教学《人民解放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对重要史料进行解读。如三大战役、解放战争中的“北平模式”、渡江战役等。学生从其他渠道掌握不少史料信息,教师在解读史料时,邀请学生参与对话,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如“北平模式”,傅作义选择“起义”,从宏观历史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否则,我们就不能看到完整的北京古城了。如今,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北平模式”是不是也适应现在的台海状况呢?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给出诸多解读,课堂讨论气氛逐渐建立并浓郁起来。
教师对史料进行解读,组织学生参与史料讨论,这样的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越深刻,其应用价值便会越高。史料以不同形式存在,教师以史料作为突破口,不仅能够为学科教学规划清晰途径,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活学活用中建立学科认知体系。
四、实践运用史料,聚焦学生素养
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教学。这个观点看似极端,却阐释了史料在教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要想充分发挥史料价值,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史料,尤其是运用史料进行训练活动。历史是一门纪实性、应用型学科,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把握历史学科特性,运用多元史料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来审视、思考、解决同一问题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一)运用史料训练
学生在探索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元思维逐渐形成,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得以形成。史料具有支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运用时,要做好对接处理,为学生提供学习引导,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建立史料观念。
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展示材料: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教师给出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对问题展开辩论:“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没有使美国走出萧条困境,你是如何看待罗斯福的这次改革的,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材料训练,既要以材料为依据,又要整合文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认知。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学生对史料的认知又会呈现个性化,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史料时,需要给出不同方法支持。
史料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要想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实际进行综合考量,把握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史料实践训练才能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反思能力、推理能力,进而为学生学科素养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史料机制
在历史学科教学和复习中,会涉及众多史料内容,如何展开史料信息搜集、如何运用史料做支撑、如何从史料整合中建立系统性学科认知,这都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史料为学科带来更多辅助作用,教师要正视史料的方法研究,借助更多渠道展开史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史料应用意识,让史料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帮助。
如教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学生对这部分史料信息比较熟悉,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史料搜集。如南方谈话、经济特区、韬光养晦等方面都有一些史料信息值得关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早已成为生活常态,为延伸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可给出关键词,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做重点识记,准备参与集体展示交互活动。学生将搜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信息的助学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最为重要的历史教学辅助手段,史料教学对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教师要设计一些信息搜集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给学生带来史料征集机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史料的辅助作用是通过解读、分析展现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阅读、分析材料,借助史料进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给学生创设更多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生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磊.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學历史教学参考,2021(22).
[2]童林.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融入的方式探究[J].名师在线,2021(30).
[3]张小霞,杨丽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平衡教材与史料的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