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嬗变及思考

2022-04-01郝成淼

教育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英语课程

郝成淼

(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课程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不仅包括改革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更包括更新课程观念。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1],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目标思想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标准,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指南。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2]“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在于教师的课程观。”[3]当前,英语教师面临着有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理念演进、落实路径等方面的困惑。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放到更广阔的时空背景进行考查,可以促进新英语课程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厘定

核心素养译自英文“key competence/competency”,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于21世纪初。[4]欧盟在2006年发布的《促进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发展、就业能力、社会融入以及公民身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组合。[5]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将核心素养界定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经过近年来的本土化阐释,通过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性,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校教学模式的融合,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了我国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的新突破。[7]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各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来实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作为专门一章,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列为附录之一,而且在其他各章中都融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字及理念。[2]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范畴相互交融,形成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1+3套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图[8]

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思想发展新阶段的新话语。尽管这一提法在我国才兴起数年,但其内涵实质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就英语学科而言,尽管在以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没有明确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但都有培养有关范畴的品格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定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嬗变。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演进

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课程的实践指南。1949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先后有13个版本,包括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1956年《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2版)、1986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2020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1990年以前的7个版本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只涵盖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两个范畴的培养目标。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约30年间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培养初步的英语阅读能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出要适当培养听、说、写、译能力。在英语学习能力方面,7个版本都强调打好英语基础,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学大纲还强调培养自学能力。

1993年以来的6个版本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除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外,还增加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范畴的培养目标。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2000年以前的教学大纲依然是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适当培养听、说、写、译能力。2003年版的培养目标明显提高,要求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9]。2017年版进一步提出语言意识、英语语感、语篇意义、表意手段、人际交流等明确要求。[10]2020年修订版没有调整。在英语学习能力方面,2000年以前的教学大纲基本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的培养自学能力、打好基础的培养目标。2003年版扩充了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等要求。[9]2017年版更进一步,提出“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10]等要求。2020年修订版维持不变。

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方面,1993年版、1996年版和2000年版的相关表述基本相同,将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增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列。[11]2003年版扩充了跨文化交际、国际视野、民族使命感等培养目标。[9]2017年版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等要求。[10]2020年修订版沿用2017年版。在思维品质培养目标方面,1993年版和1996年版的表述基本相同,即发展智力,提高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11]2000年版调整为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2003年版要求注重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9]2017年版提出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10]2020年修订版同2017年版相同。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省思

课程观念关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教师在理解课程源流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当下课程,并尽可能把握课程趋势。英语学科是课程方案规定设置的必修课程,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总目标。教师应立足新时代,更新教育理念和话语体系,关注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在继承经验的过程中做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理想、本领和担当。通过勾勒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演进,本文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源流、现状和趋势得出如下认识与思考。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从属于宏观教学目标思想的发展

我国的宏观教学目标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主导话语分别是“双基”“三维”“核心素养”。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双基”教学目标思想居主导地位,即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双基”理念深刻地反映到了这一期间各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相应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掌握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侧重发展阅读并兼及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随后十余年间的课程改革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三维”教学目标思想主导,并明确地纳入这一期间各学科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采用“素养本位目标”理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培育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主导话语,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思想贯彻到了新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增加了比较文化异同、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建构新概念、培养多元创新思维以及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等内容。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随着教学实践的积淀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得到扩展

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课程标准设定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英语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两个范畴。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影响的扩大[1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得到相应扩展,增加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两个范畴。

有必要说明的是,2003年版设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范畴[9],2017年版及2020年修订版设定的四个范畴与之相比,数量似乎有所减少。其实,2003年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归于2017年版及2020年修订版的语言能力之中,这符合“坚持英语课程的总目标”[13]的提法。因此,这只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畴表述方式的重新建构。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提高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主要设定为发展英语阅读能力,具体目标由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性的英文书报杂志,提高到阅读简易的英语读物或通俗文章,再提高到阅读英语书籍,兼及简单、初步的口语、写作、翻译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主要设定为培养志趣和奠定基础。[11]

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通高中学制先由过去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后又恢复为三年,并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依然侧重发展英语阅读能力并兼及口语、写作、翻译能力,但增加了培养初步的听力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目标除强调打好基础外,开始突出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11]

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畴得到扩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目标逐步由发展侧重阅读能力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提高到培养素养整合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再提高到具体语境中整合性地理解语篇意义、有效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等;文化意识培养目标逐步由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到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再提高到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等;思维品质培养目标由提出发展智力、提高观察注意记忆等能力,到注重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再提高到正确评判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观点等;学习能力培养目标逐步由获得自学能力,提高为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再提高为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等。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范畴的建构遵循内在的学科逻辑

课程标准从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工具,逐渐转变成引领推动课程发展与变革的手段。[14]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建构不可能超越外语学科的内在逻辑。学习外语,基础知识在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外语语言能力建构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上,外语学习能力是随之形成并促进其发展,因而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直都有的两个基本范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和重要载体,外语学科兼有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它对于文化比较和跨文化沟通、思维表达和跨语言学习等具有日益突出的意义,因而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纳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

任何学科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学科使命,不可能取代其他学科,否则就超越了其学科逻辑。现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育人目标及育人路径。随着双语教学与全英语教学的发展,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其他学科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实践。但即便如此,英语学科也难以完全集成其他学科(尤其是STEM学科)所承载的科学思维、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可以说,虽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确实得到了扩展,但是这种扩展不会是无限的。

四、结语

当前,教育越来越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贯穿英语课程改革的主线。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践指南,融入了新的课程观念。课程改革要想真正落实,前提在于重构人们的课程观。英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知晓核心素养的理论渊源,清楚教学目标的理念传承,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演进,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源流、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英语课程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英语课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