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聚类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分析
2022-04-01冯慧
冯 慧
(九江第一中学,江西九江,332000)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强调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201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受教育部委托,领导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并形成报告,报告确定了核心素养涉及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方面。[2]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3]自此之后,核心素养迅速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6年掀起了“核心素养热”,它也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词。
一、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及过程概述
(一)数据收集
中国学术界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搜索,时间为2013—2020年,期刊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共计搜索结果为7873条,2019年文献数量达到了1919条,如图1所示。
图1 2013—2020年核心素养研究文献数量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库,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主题词,搜索条件为“精确”,时间为2013年到2021年6月,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这两个期刊来源类别的研究成果具有权威性。搜索文献结果共计为138条,剔除与历史课程教学教改等无关或联系不紧密的文献,最后共获得有效文献80篇。另外,为了规范数据,对关键词中的同义现象进行了统一归类,如“史料实证精神”“文字史料”“史料教学”等统一为“史料实证”,其他同义关键词也做了类似处理。
(二)研究工具及过程
本文采用了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2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 25.0。首先,选择研究数据。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主题为“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文献80篇,以NoteFirst格式导出,并保存为txt文本文件。导出的文本文件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各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出版时间以及期刊名称。其次,利用BICOMB软件创建一个新项目,新项目格式类型为CNKI,接着对80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并清洗和分类,然后进行矩阵分析。最后,利用BICOMB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等,利用SPSS 25.0对高频词进行近似值矩阵分析,并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揭示我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一)数据基本情况和高频词确定
1.出版时间和数量分析
如表1所示,2016年至2021年6月,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总体上在不断增加。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具体化,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2017年之后,与历史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文献明显开始增加,2019年达到最高值,这与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的数量增长趋势是相一致的,如图2所示。
表1 2016—2021年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数量及占比
图2 近5年核心素养与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趋势
2.作者单位、数量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80篇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来自71个研究机构或中学。总体而言,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知名的师范院校、中学以及教育研究机构,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6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3次)、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3次)、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2次)、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2次)、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次)、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次)、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次)等,如表2所示。总体上,一线中学教师是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的主要贡献者,共计出现44次,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出现22次,其他为各地历史教育科学研究所、进修学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一线中学教师在从事历史课程教学实践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探索工作,尤其是江苏省中学的核心素养研究走在前列。一些知名师范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体现师范大学的本质属性,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部分历史核心素养文献研究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历史核心素养文献研究
3.期刊出版数量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80篇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主要来自15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在13篇及以上的有3本期刊,其中《历史教学问题》出现26次,《基础教育课程》出现13次,《教学与管理》出现13次,随后是《中国教育学刊》(5次)、《课程·教材·教法》(5次)、《教育理论与实践》(4次)、《人民教育》(4次)、《教育科学研究》(3次)等。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与课程、教学以及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情况
4.高频词的识别和分析
通过对80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获得154个关键词,其后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高低频关键词定义公式以及中国学者孙庆林提出的高低频关键词划分公式和词频估计方法,综合考虑本研究的情况,频次在7次(含)以上确定为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共10个,出现频次为193次,累计百分比为53.89%,如表4所示。
表4 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中10个高频关键词情况
这些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首先,排名前7位的关键词词频均大于或等于10,历史学科核心素养(79次)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教学设计、史料实证、教学评价与检验、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教学方法与策略。其次,高频关键词涵盖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其中词频大于10的有两大核心素养。最后,跟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有关的高频关键词出现了59次,且频次都大于10,教学设计(27次)、历史教学、教学评价与检验都是11次,教学方法与策略出现频次为10次。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大多围绕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改革展开,这与前面的分析结果是相一致的,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作者大多数为一线中学教师。
(二)高频词矩阵分析
通过BICOMB软件生成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获得10个历史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的近似性矩阵,如表5所示。在近似矩阵中,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性越大;值越接近于0,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性越小。从表5可以看出,各关键词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教学设计(0.491)、史料实证(0.389)、教学评价与检验(0.373)、教学方法与策略(0.333)、历史解释(0.333)、唯物史观(0.333),历史教学(0.320)、时空观念(0.314)、家国情怀(0.289)。
表5 历史核心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近似矩阵
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将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史料实证、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方法、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相结合进行探讨研究,总体上涵盖了五大核心素养。另外,研究者倾向于将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检验,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两大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最后,矩阵分析结果也表明,现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在家国情怀方面探讨得不多,尤其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与检验方面的关联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探讨怎样更好地安排课程或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三)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多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不相似)程度,从而更恰当地找出研究数据的表达方式。将近似矩阵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PROXSCAL多维尺度分析,并绘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图。如表6所示,模型拟合优度中指标正态化原始应力Stress值为0.04888,另一指标D.A.F值为0.95112,因此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
表6 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的应力和拟合测量结果
图3 历史核心素养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公共空间定位图
在公共空间定位图中,每个关键词的位置用一个小圆点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越近,它们所代表的圆点距离越近;否则相反。从图3可以看出,首先,总体上来看,现有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史料实证、教学设计,这些离坐标原点最近,彼此距离较短,其他高频关键词散落地分布在不同象限中。第一、第三象限中,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三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与坐标中心相距差不多,其中,历史解释更多地与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紧密相联系,而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关联相对紧密,现有研究侧重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构成要素,[4]这也是现有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最后,第四象限中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离坐标原点以及本象限的教学设计距离比较远,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家国情怀培养的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研究主体多样,科研实力不均
首先,文献作者身份多样。一线中学教师居多(频次为44),其次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研究者(频次为22),这有助于加强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不同研究背景和视角的交融。其次,科研实力不均衡。知名的师范院校科研实力雄厚,教师却没有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力军,反而是科研实力较弱的一线中学教师成为研究主体。
2.研究内容丰富,德育探讨不足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探讨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探索教学方法与评价等,这对我们从历史学科角度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核心素养应贯穿于全面育人的整个过程,彼此联系,不可分割。此外,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家国情怀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改革以及教学评价等的关联研究文献太少,对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献也较少。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树立学生把个体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这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3.研究视角多样,教师发展缺位
现有文献大都是以学生为对象展开,尽管文献作者很多是一线中学教师,但很少有从教师自身及其专业素养的角度探讨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更没有考虑学校管理层面的因素。[5]因此,未来研究应从不同研究对象出发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提高德育成效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阶段,加强德育育人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家国情怀方面的教学情境设计,深挖教材,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家国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现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建设,促进教师素养发展,以提高德育成效。[6]
2.鼓励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紧跟时代需求
当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与实践深入推进的时代诉求。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于课程系统化设计与实施,从课程顶层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学制和多边协调等方面来突出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随着社会不断转型与发展,互联网通信、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加强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接,提升学生历史的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7]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结合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与发展,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全过程。
3.加强教师教育范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升教育能力
高频关键词中没有出现教师专业与发展、教师素养等,这说明教师自身素养的培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鲜有文献从历史教师自身素养角度探讨核心素养问题。[5]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者,是学校教育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当前教师的教育范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新时代需求的教师。以教师培训活动为切入点,整合学生核心素养内容,不断促进教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在积极探讨有效培养方法和途径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加强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研究,积极探讨合适的培养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