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29黄展永
【摘要】本文基于呈现语文要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师生需明确语文要素的内容、扎实有效地呈现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有延续性。
【关键词】语文要素 问题 对策 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67-03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推行两年多,这套教材的双线组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语文要素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手段,实现从“教知识”向“教方法”的转变。但是,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呈现语文要素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一、存在问题
(一)穿新鞋走老路
虽然教材是新的,但是部分语文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中串讲串问串分析,而不是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组织实施教学。一言以蔽之:重内容分析,轻方法培养。比如,有一名教师在执教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本文所用案例均来自统编教材,后面不再说明)一课时,本来应引导学生围绕“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两个语文要素来展开学习,而不是带领学生分析“我为什么开始怕鹅,后来又不怕了?”,经了解才知道,该教师主观认为,反正让学生写也写不出什么感受来,不如干脆就由教师来讲。学生没有得到练习写批注的机会,该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便落了空。
(二)只着眼于语文要素
部分教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把上课变成了引导学生找答案,语文课的“语文味”完全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不见了,学生的品读感悟也不见了。这样的课堂就把语文教学过于简单化了。如笔者曾听另一名教师执教《牛和鵝》一课,该教师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写批注,学生写好了就让学生读给大家听,完全没有让学生进行交流、品读。
(三)语文要素呈现没有连贯性
当前部分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任教的连贯性还不是很强,如有些教师今年教三年级,明年不是跟班教四年级,而是改教了别的年级;有些今年教语文,明年可能教数学;有些今年教图、音、体,明年可能教语文;等等。这种情况给教师系统性地了解和呈现语文要素带来了很多弊端。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连续跟教,就不知道学生之前到底掌握了哪些语文学习能力、把握的程度如何;不连续教语文的,对语文要素的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如果由原来教图、音、体转教语文,可能连语文要素应该怎么呈现都不知道。基于以上种种,有些班级,特别是频繁更换教师的班级,在语文要素呈现的连续性上,显然比较欠缺。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近年来通过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如何把握和呈现语文要素,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师生均需明确语文要素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把握和呈现语文要素,需要师生双方都明确语文要素的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首先,备课时要明确。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明确语文要素,才能围绕语文要素的呈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说,一开始的准备方向就必须是正确的。如前面提到的《牛和鹅》一课,备课前教师要首先明确“学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单元语文要素,然后再设计教学环节,并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相关训练。其次,课堂中要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记语文要素并及时呈现。部分教师备课时对语文要素的认识很清晰,但到了课堂中,上着上着就离了题。像《牛和鹅》一课,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记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把这些体会写下来,这就是批注。教师在课堂中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来组织教学,才不会偏离正轨。
对于语文要素,部分教师不习惯让学生也明确,认为只要教师懂得就行了,这是重教轻学的表现。从实践来看,明确语文要素,对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首先,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每学习一个新单元,教师都要先组织学生学习单元导读,让他们知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学习起来思路会更加清晰。教师还要让这一做法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使学生在预习时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展开预习活动。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学生预习时就要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开展这个语文要素的训练,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其次,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法。语文要素的呈现,其实就是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过程。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拓展学习,有利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呈现和巩固,从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上面提到的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学会用“抓住关键语句”这个方法“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实践这个方法,文章里面每一段的关键句(中心句)都很明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这些句子,从中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扎实有效地呈现语文要素
1.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呈现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要素设计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语文要素的过程,正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它对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教师针对统编语文教材开展教学时,要确保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
语文教师须知,语文要素的呈现,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应融合在朗读、理解、感悟等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只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渗透,学生才会觉得言之有物,便于接受和掌握。
以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教学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为:1.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导入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读通读顺环节,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通顺文中针对母亲的一些细节描写的句段;在品读体会环节,则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一些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以及环境描写等,体会母亲的优秀品格;在深入研读环节,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反复”的表达方法,了解这种表达方法能把一种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细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工作的辛苦、母爱的伟大;在总结环节,跟学生进一步梳理通过抓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明白通过运用反复的写作方法,能把文章表达的情感推向高潮。整个学习过程,笔者都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来进行,但又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融合在朗读、理解、感悟等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中。这样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与朗读训练紧密结合
自使用统编教材以来,部分教师为了更好地呈现语文要素而淡化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读得少了,也读不好了,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语文教师都知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叶圣陶也说过:“把作者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是靠朗读。朗读训练不到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以上文提到的《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笔者在每个环节都很重视朗读训练:读通读顺、品读体会、深入研读等,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语文要素。例如,在“品读体会”环节,笔者在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角色朗读了“我”和母亲的对话后(女生扮演的母亲读得很快,男生扮演的儿子读得很慢。),提问女生:“妈妈,您刚才为什么说得那么快呢?”女生回答:“因为我要赶着挣钱!”笔者说:“妈妈您真是太辛苦了!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学生知道要读得快,说明她已经感悟到母亲争分夺秒挣钱的内心想法。)笔者又问男生:“孩子,你刚才说话有点慢、有点迟疑,为什么呢?”男生回答:“因为我见母亲工作那么辛苦,不忍心问她要钱。”笔者说:“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学生读得慢,说明他已经感悟到作者问母亲要钱时的于心不忍,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再分角色读好这个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这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就这样,在书声琅琅中单元语文要素得到了凸显,同时又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語文要素的训练要有延续性
呈现语文要素,不是一时的,也不是通过一课、一个单元的训练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很多课文、很多单元的训练才能真正呈现。甚至有些语文要素的训练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隐性要素
有些语文要素的呈现,不是出现在单元导读中,而是出现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对此我们姑且称之为“隐性要素”。如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语文要素为:“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2.学习写读后感。”但在《草船借箭》一课中,课后思考练习题一为“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发展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个思考练习题就是“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可以说贯穿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发展的顺序,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凸显该语文要素。其实这也是阅读古典名著的一个方法;这个隐性要素,其实也是为单元语文要素的呈现服务的。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些隐性要素,只注重呈现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造成学生对很多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好。
2.注意整体把握
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是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并注意这些语文要素训练的内在联系。如围绕“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提出的是这样的要求:“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到了下册第四单元,要求再次改变:“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八单元则要求如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可以说,这些单元要求都是在为“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打基础,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学习要求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师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知道每一个阶段应训练些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并力争训练达标,为后一个语文要素的呈现夯实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整体观念,在凸显各单元语文要素时缺乏前后联系,总是各自为战,导致学生不会使用前面所掌握的阅读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服务。
3.注意学以致用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凸显语文要素,就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要素,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才能使语文要素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古典名著的三种方法:查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籍;快速浏览,了解某个故事;深入阅读,了解人物特点。学完本课,在布置课外作业时,笔者让学生用这三种方法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古典名著,并在两个星期后组织召开了一次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古典名著的心得体会。读书分享会上,笔者要求发言的学生讲清楚自己采用了哪种方法进行阅读,有什么好处。如此,则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为学生后续的阅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4.注意任课安排
若想让所习得的语文要素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教师的任课安排。前面阐述存在问题时也提到,当前语文要素呈现的不连贯性,主要跟教师的任课安排有关。据调查,笔者所在城区的部分小学,在语文教师的任课安排上,能从一年级跟到六年级进行大循环安排的,屈指可数;能从一到三、四到六按小循环安排的,也很少。这些都不利于语文教学语文要素呈现的连贯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导处在安排课程时要有科学性,眼光要放长远些。
古人言:术业有专攻。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固定下来教语文,那么这个教师就能静下心来钻研语文教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上才会逐渐找到方法。特别是在语文要素的呈现上,要让教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了解,让他进行循环教学,熟悉各个年级的教材,熟悉各个年级要呈现的语文要素。这对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要素的呈现是非常有利的。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它是教师开展本单元教学的核心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黄展永(1972— ),广西贵港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