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2022-03-29潘哲菲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A beautiful smile为例,论述“借助图片或文章标题切入,梳理文本核心线索”“剖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梯度式整理文章的主要脉络”“读后提问注意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生生互动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85-03
学习语言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工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而要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口号式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对初中英语阅读课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缺乏逻辑性,学生无法整体感知
由于英语阅读文本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因此教师一般会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进行提问,但这些问题往往只按照段落顺序来设置,而容易忽略文章整体的内在逻辑。这样的设问容易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而非深层。学生表面上按照文章的逻辑顺序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并未能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不利于其整体思维的发展。
(二)问题设计缺乏梯度性,学生思维发展断层
自从“深度阅读”成为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部分英语教师为了能让自己的英语阅读课表现得更加有深度有内涵,在设计问题时,不顾文章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经常硬性设置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评判性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脱离文本并且超越学生认知或表达范畴,不仅达不到“升华文章主旨大意”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断层,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问题设计缺乏推理性,学生评判性思维停滞
考虑到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仍停留在浅层阶段,有的英语教师设置的推理性问题题型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判断正误和单选题上,缺乏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些教师在设置该类题目的选项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作答时需要推理的过程,经常设置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选项供学生排除。事实上,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并不需要经过严谨的推理就能知道答案,从而导致学生评判性思维停滞不前。
(四)问题设计缺乏情景铺设,学生能力提升受限
许多英语教师会在读后环节针对阅读文本的主旨大意进行评判性设问,但是提问之前,通常缺乏对情景的铺设,导致所提出的问题表面上与文本有联系,但实际上与前面所教授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能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表达,致使表达能力提升受到了限制。
二、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
要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就要运用好“问题”这个载体,将“问题”和文本的内容紧密结合,同时将所有贯穿课堂的问题都串成一个能体现文本核心内容的完整“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教师不断的追问中获取文章的关键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一)借助图片或文章标题切入,梳理文本核心线索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线索可循的,如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情发展线索、情感发展线索来写,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插图或文章标题切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线索。有些文本并不是按照单一的线索展开的,而是明线和暗线甚至多线交织进行。为此,教师需要捕捉到文章最核心的最能反映文章内涵的线索,并根据该线索进行一系列设问。
【课例分析】在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9 Friendship Unit 2 reading:A beautiful smile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标题。
教师在导入部分设计Free talk环节,提问:“Who was your first friend in this class?”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追问:“Is this friend important to you?Why?”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和文章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读前环节让学生通过标题和文章的插图进行预测:“What may the passage talk about?”邀请学生回答。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在导入环节被激活了关于友谊的背景知识,因而教师可以追问:“Do you think the smile of the two girls is beautiful?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the‘smile’is beautiful?”学生通过题目和已知经验对图片上两个女孩的微笑进行评价,然后猜测作者认为她们微笑很美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细节阅读寻找答案。
【设计说明】在该课的导入设计中,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文章的配图及标题,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将图片和标题进行联系,让学生看出,“smile”是整篇文章的明線,并且在后续的阅读中根据该条线索,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让学生评价图片上的微笑是否美丽,并且猜测作者认为微笑美丽的原因,以此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品质。这样的设问同时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在后续阅读中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变化。
(二)剖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梯度式整理文章的主要脉络
当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在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文章的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类型的议论文等结构。阅读此类文章,首先需要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剖析,然后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及写作目的等进行梯度式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脉络。
【课例分析】在A beautiful smile的while-reading部分,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了以下剖析:在Fast reading中提出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由于这篇记叙文信息量较大,内容较多,为了适当地降低难度,教师将这道题设置为选择题。最后,学生通过浏览全文,选出正确答案:How a smile changed Zhang Bei’s life.(一个微笑如何改变了张蓓的生活)
因为文章的标题是A beautiful smile(一个美丽的微笑),在前面的lead-in部分已经对文章的标题进行了深度解读,所以main idea当中出现的smile(微笑),相当于对标题深度解读的进一步延伸,于是可以将smile作为文章的主线进行分析。尽管文章对smile的描述仅出现了三次,但实际上文章的主要脉络是通过其他暗线展开的。
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将记叙文的五个主要问题设计成梯度式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章内容。首先,教师提问学生:“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并从“How did the story happen?”入手,让学生填写以时间为线索的事件发生的表格。教师检查完学生的答案后,对学生进行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Zhang Bei at first?”引导学生对张蓓一開始的状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She’s shy./She’s afraid./ She’s not confident.”等答案。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一步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Zhang Bei now?”引导学生对张蓓前后之间的状态进行对比评价。学生能通过理解说出:“She’s brave now./She’s confident now./She’s outgoing now.”等答案。基于学生总结出的前后变化,教师继续提问:“What changed Zhang Bei’s life?”学生很容易得出“Smile.”这个答案。此时,教师进一步深化问题:“How did a smile change Zhang Bei?”要求学生再次仔细阅读,将张蓓前后的感受、变化梳理出来,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感受、变化的行为。学生通过文章的细节描写(将“这份真挚的友谊”比作“隐藏的宝藏”)体会到作者对这份友谊的珍视。最后,教师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提问:“If the girl didn’t smile to Zhang Bei,would she change a lot?Why?”“What really changed Zhang Bei’s life?”“What did Zhang Bei learn from her experience?”促使学生对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生道理有更深入的思考。至此,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如果没有那个女孩对张蓓的微笑,那么张蓓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张蓓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表面看,改变张蓓的是一个美丽的微笑,其实深层原因是她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因此,我们要勇敢地拥抱世界,向世界微笑,才能收获来自世界的善意。
【设计说明】在该课的主题阅读环节,教师运用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两种方式,将文章的内容层层剖析,从面到点,先从主旨大意入手,再到记叙文的五大要素,每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螺旋式上升。学生在跟随主线进行阅读的同时梳理出了文章的两条暗线,即张蓓前后的感受和行为变化,以及张蓓对世界看法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评价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对主人公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效促进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此之后,教师没有停止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而是基于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更高层次的追问。这些问题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文章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为读后环节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读后提问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生互动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
经过前面阅读环节的提问,学生对文章的基本脉络和主旨大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读后环节,教师需要基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内容的提问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品质。这个环节的提问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创设真实可信的情境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生生互动,相互评判彼此的观点是否合理,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课例分析】当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插班生,第一次来到6班,老师要求你和另外五名同学合作完成一幅画,你会怎么做?”学生学习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对发言小组的观点进行评判,并说明是否同意的理由,再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在该环节中,基于前面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生的回答基本能契合作者想要通过文章传递出的价值观,其他小组的评判性发言也很有针对性,有理有据,并对发言小组的答案进行了完善。
在解决上述问题后,教师提出由该情境延伸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作为插班生,你已经在班级里认识了新朋友,那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跟朋友相处呢?为什么?”该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完成后与小组成员分享。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都将自己认为作为朋友需要具备的品质列举出来,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其中不乏许多富有创意的答案。
【设计说明】读后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预设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后形成较为完善的观点。当发言小组表述其小组的观点后,其他小组需要对发言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然后评判发言小组的观点是否合理,并给出理由。这一环节,学生在倾听他人观点的同时,也学会总结和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所学对该观点进行客观合理的评判。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评判的角度更加多元,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的延伸性问题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结合自身经历和文章所传递的价值观,表达正确的友谊观,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阅读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是了解作者表达思想及传递价值观的有效手段,理解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任务,通过理解最终能对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作出客观合理的评判,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时,教师应该将设计评判式的问题贯穿阅读课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发展评判性思维,最终达到对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作出客观合理评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喻艳霞.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9,19(8).
作者简介:潘哲菲(1993— ),广东佛山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