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统编教材 略读课文的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2-03-29郑舒允卢锦珍
郑舒允 卢锦珍
【摘要】本文基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对照人教版教材,用调查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聚焦分析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统編教材略读课文文体类型多样、选文数量在每一册教材中的占比趋向均衡、选文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选文更注重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资源的系统整合、编排顺序注重精读课与略读课的相互交错、单元课文的内在结构更趋合理等选编特点,并基于以上特点,给出了把握好略读课教与学的度、善用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语、关注略读课文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三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第二学段 略读课文 选编特点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82-03
从2016年开始在初始年级推行、201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义务教育段全面推行的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从小学三年级起便有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区分,加上课文之后的延展阅读及“快乐读书吧”板块等,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教材编排中便得到了初步体现。按照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说法:“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
从2019年至今,各地实施统编教材已经两年有余,不少教师对统编教材中略读课文的选编情况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有的依然因循以前的教法,每篇课文精确讲解;有的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未加指点;有的却是指点不到位,对略读教学的认识模糊。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学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选编特点,为教师用好教材提出一些实操性建议,以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略读课教学。
一、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选编特点
(一)选文特点分析
1.文体分布。统计数据表明,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文体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涵盖了9种文体类型,如表1所示。文体类型多样,方便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较好的文体意识,扩大阅读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的方法。
由表1可以看出:散文和记叙文出现在了第二学段每一册的略读课文中,而小说、神话、寓言、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文体却所见不多。由此可见,编者比较注重选择那些与该学段学生生活有关且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童话主要分布在三年级上册且篇数较多,显然,这与该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关。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从三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下册,童话选文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减少的幅度较大。
2.数量变化。选文的数量特点,需要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由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算出:本学段统编教材比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总篇数减少了51篇,略读课文的篇数则减少了15篇。此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下册的略读课文占本册课文的比重都是20%,四年级上册、下册的占比则分别为30%和38%;而在统编教材三年级、四年级的教材中,每一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几乎都占本册课文总数的26%左右。
分析表2可知: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尽管第二学段课文总篇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略读课文也相应减少,但各册略读课文在课文总篇数中的占比相对均衡。如此安排,与精读课与略读课的课型划分有极大关系,同时与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旨在通过精读教方法、略读用方法、课外自主阅读内化方法,把课内习得的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文总篇数和略读课文的减少,一方面可以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打好阅读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师生留出充足的课时,方便教师指导学生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阅读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内容特点。我们以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上册为例,从单元人文主题和篇目两个维度对第二学段统编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进行了整理,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选文更加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编者立足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孩子的发展”为核心,从“孩子与自然”“孩子与社会”“孩子与自我”三个方面选择与孩子成长相关的文章;尽管减少了选文总量,但还是添加了一些经典的略读课文,如经典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等,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体(语文要素)的特点,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主题)。
此外,选文更加注重主题内容整合。从一些学者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文内容的研究中得知,第一学段单元内容整合的特征尚不明显,主要是识字和课文;到了第二学段,开始区分精读课与略读课,并有意识地将主题或情感内容相似的选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强调单元主题和情感的内在整合。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其中《梅兰芳蓄须》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抗战时期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明志,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登台演出的故事,赞扬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体会抗战时期作为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梅兰芳的家国情怀。
(二)编排特点分析
1.注重单元内容结构化,体现双线组元基本策略。基于单元教学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单元课文的结构更加合理。以前的教材只是以单元主题这一条显性线索来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而统编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基本策略,将语文要素与单元主题融为一体,便于教师实施以核心素养立意的语文教学。一方面,编者将语文要素分布在单元每篇课文的细微之处,形成一条内隐的线索;另一方面,编者继承了人教版课文编排的优点,设置了一条显性的人文主题线索,即单元内所有课文都蕴含着相同的人文主题。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交错编排。透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目录可以看出,其中的略读课文几乎都被编者均匀地编排在每一个单元中,且被安排在精读课文的后面。然而,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略读课文并没有平均分布在每一个单元:有的单元仅编排了一篇略读课文,有的单元甚至连续编排了两篇略读课文,甚至还出现了没有课文的习作单元。由此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会考虑该学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对课文内容作统筹考量:重视精读与略读的顺序交错,重视沟通教材中的实践版块,使得同一单元中的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各单元的教与学,需要精读课和略读课形成合力,强化阅读方法的习得,帮助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顺利过渡。
3.略读课文前设置阅读提示语。统编教材保持了人教版教材的优点,略读课文在题目和文本之间都有一段“提示语”,点明本篇略读课文的阅读重点和难点,甚至会隐含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只是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语更加简洁,主要体现在提示语的字数大量减少,省略了一个总结全文的句子,直接为师生呈现了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让师生从简短的阅读提示语中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教学实施建议以及“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的评价建议。这对用好当下的统编教材实施略读课教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把握好教与学的度
教师首先要明确精读课教学与略读课教学的区别。所谓精读就是精细地读,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需要花两三个课时才能上完;而略读是粗略地读,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不必仔细讲解字词句段篇,只需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利用一个课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略读课教学,教师的引导必须相应减少。当然,也不能因为略读课所需的课时少,就简单地带学生“一读而过”。
(二)善于运用阅读提示语
1.按阅读提示语的提示实施教学。如果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里出现了两个任务,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按照阅读提示语的要求安排两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如,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中的阅读提示语:“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略读此篇课文时,便可以安排两个任务展开课堂教学:一是默读课文,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蚂蚁队长的看法。
2.围绕阅读提示语里的大问题,再增加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自主阅读的学习任务。如,四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中的第一句阅读提示语:“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这句提示语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不能马上找到答案的大问题。教师可以把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想一想千年的飞天梦是什么梦?为什么叫千年的飞天梦?”相信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增加这样几个小问题,将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里的一些情节,最终高效完成自主阅读的任务。
(三)关注略读课文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课文编排中,可以看出编者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传承。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有两篇寓言故事精读课文,一篇出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目,一篇出自国内当代著名的寓言大师之手;而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则是俄国作家克雷夫用诗的形式撰写的寓言故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虽然都是寓言故事,但作品风格各异。编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本国优秀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国外的优秀作品,感受国内外文学作品不一样的文学魅力,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
总之,教学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师要注意把握略读课文的选编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学情,配合单元精读课文,有效落实略读课的教学任务,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彰显略读课的教学价值,提高略读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爱娟.统编语文教材略读课文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0(8):48-50.
[2]刘荣华.基于应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冊略读课文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9):28-30.
注: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Y2021167)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舒允(1995— ),广西北流人,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卢锦珍(1971— ),广西扶绥人,教授,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等。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