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童话教育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

2022-03-25沈婧婧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

沈婧婧

【摘 要】本文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前提下,寻找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童话元素,从导入、自主分析、情境模拟、反思等角度入手,挖掘童话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让学生在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趣味性,体会到人文性,从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人文素养 童话教育 道德与法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优秀品质,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内在修养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有必要通过有效的渠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健康成长。而童话中包含众多拟人化的形象,能够让许多沉闷、抽象的内容“活”起来;童话中所渗透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又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可以挖掘童话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同时,感受到趣味性,体会到人文性,从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童话促进导入设计,渗透人文元素

导入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环节。在导入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基于导入的形式对新课产生一个基本的印象,并基于这一印象建立学习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不妨在导入环节就为学生引入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灵动、有趣的故事中,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在围绕童话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思考中,主动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感受课堂中的人文元素。

以二年级下册第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坚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知道坚持做某一件事,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优秀的意志品质来支撑。生活中处处有坚持,坚持才会有收获。除了书上提供的《青蛙看海》这个故事外,可供教师使用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绘本故事《犟龟》就是很好的选择。课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读绘本的重点部分:这只天底下最倔强的乌龟凭借它短小却结实的腿,凭借它坚忍的意志,凭着这股自信和韧劲,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受了多少考验,面对了多少冷嘲热讽,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参加了狮王的婚礼,这是坚守者的胜利。然后课堂拉開序幕,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曾经坚持的事情,坚持时遇到的困难,坚持的收获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显而易见,教师让学生在导入环节讲述童话故事,能够增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参与感,使课堂能在童话故事的介入下塑造人文环境,让学生主动透过对童话故事的思考,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探索。

二、借助童话引导自主分析,强化人文感知

课标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围绕课本上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作为研究分析的载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学生在挖掘童话故事中的人文元素的同时,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所渗透的人文价值。

以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的教学为例。这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灰姑娘》《拇指姑娘》这些经典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小动物们都愿意帮助灰姑娘,为什么拇指姑娘能够顺利逃脱,让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对其内在原因进行探究。在学生拥有了个人的想法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围绕这一童话故事再进行讨论以加深理解,促使学生在共享思维中轻松理解“帮助他人,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道理,从而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不难看出,为了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现其对人文素养的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富含人文元素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解锁童话故事哲理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发展人文素养。

三、借助童话实现情境模拟,实现素养内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融于其中。比起说教,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而童话中丰富的故事情节、个性的人物特点也能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生活。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富含人文元素的童话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童话故事情境模拟的过程中真正地融入课堂,实现生活经验与童话故事的信息互换,逐步完成对人文元素的内化。

以五年级下册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着一定的家庭责任,更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帮助家人,与家人共同承担责任。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价值,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讲一讲《熊出没》中熊大、熊二保护森林的故事:熊二偷懒睡午觉,给了光头强可乘之机,幸好熊大及时赶到,森林大家园才没有被破坏。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故事,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引导学生上台或者分小组模拟故事的经过,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小动物”参与进来为熊大、熊二出主意,在课堂上营造直观、生动的情境。在学生扮演熊大、熊二和其他动物时,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只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保护大家园。再回到学生的家庭中,引导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形成主动奉献自己的美好品质,为家庭负责。

由此看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能够让学生获得别样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同时,感知童话故事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完成人文思想的内化。

四、借助童话丰富反思形式,拓展素养外延

反思环节是教师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环节。通过反思环节,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童话故事相结合中,强化自身的应用能力,解读出其中的人文元素,以便在完成知识回顾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以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的教学为例。这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友习惯,使学生愿意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或请学生回忆《农夫与蛇》的故事:有一个农夫看到一条冻僵的蛇,出于恻隐之心,农夫将蛇揣到了自己的怀里为它取暖,但是当蛇苏醒过来后,反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也因此丧失了生命。之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交友习惯”这一话题,对这个故事进行解读,使学生在分析故事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应当懂得鉴别真假朋友的道理。在基于童话故事的前提下重新整理本节课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交友要讲原则”这一行为要点的印象。

可以看出,在反思环节引入童话故事,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进行反思的形式,使学生在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童话故事的分析中,真正地达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取其中的人文元素。

总而言之,童话故事中含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文素养,对教师调整课堂气氛、丰富教育内容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线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继续探索童话故事的应用优势,以便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童话的介入下走向高效,让学生在分析童话故事中发展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