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2016-11-10赵文静

人间 2016年2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校教育

摘要: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目标的两个方面,一个在教学生“学做事”,一个教学生“学做人”,而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所以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也唯有重视了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知识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4-01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职业发展顺利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指数,所以,每个家庭、每个学生都在关心选个好专业,学好专业。

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此难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流失率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的想法过高,实际做得能力达不到,尤其90后就业,适应社会能力较低,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低。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了。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在不考虑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三者结合,专业能力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方法能力靠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要具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包括与人共处。所以,职业发展如何不单单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影响社会能力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

21世纪进入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的素质如何将决定一切。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完全将人与动物的特质区分开来。对人的成长来说,人文素养是基础设施,专业能力是在这个基础层面上的物化。眼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只灌输知识,不注重培养素养和气质。高等教育体现的价值观就是“实用主义”、“能力主义”,学生上学是为了混张毕业证,好找工作。

(一)对个人来说,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是重智商轻思想,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菲薄:培养的人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素质。这种客观现实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职业发展的确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专业更多的体现为工具性,而且它也不能单纯的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刚刚毕业的学生希望学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东西,毕业8年左右的人希望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毕业更久的在岗位上也小有成就的人则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去学文、史、哲。

人文文化教育的功能:“一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责任感。二是活跃思维,发挥潜力,特别是在开拓原创性思维上是主要的源泉”。人文素养的教育就能很好的弥补专业的工具性和理性带来的人格缺失、人性异化等问题,突出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潜质的开发,使之全面、自由的发展,体现社会人的价值。

另一方面,高校本身是社会思想潮流的聚居地和引领者,而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决定了他们对社会思潮的两面性。人文教育就是要正确引领学生,使之对存在负面影响的思潮有一定的抵抗力,并能够传播和输出有益的精神文化营养,对人格的塑造,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巨大影响。

(二)对社会来说,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人才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明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不是单纯加强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而是要注重“人”的培养。美国的学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的因素与智商有关,80%与情商有关。爱因斯坦也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伊斯坦文集》第六卷)。可见教育不是单纯培养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人,更准确的说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一为某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的。高校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将来要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所以高校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二、如何在高校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一)开设一定数量的相关人文课程。人文素养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中掌握的文化知识通过行为而综合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中。文化知识包括语言、艺术、道德、礼仪、心理、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中学阶段虽然也有过相关课程,但一切为高考的机械做题和死记硬背的学习,让鲜活的文化失去了生命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应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校训、校园礼仪规范的执行,图书馆、阅览室的读书活动,校园媒体的宣传要体现文化与艺术性。另外要多开展提升和展示学生文化与艺术素养的活动,比如读书会、各种艺术节和竞赛,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入一些高雅的艺术形式,比如艺术展、音乐会、话剧等,并配合进行相应的讲座,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去感受、理解进而慢慢接受,达到逐步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并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各类高校中,普遍存在公共课教师没地位、不受重视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的文学类教师因没有课程去做了行政工作或者去教授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所以学校要重视这些教师的使用,给他们发展职业的机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针对人文素养的研究,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积极性。

(四)完善已有的学业评价体系。要想鼓励学生对人文素养投入精力,自觉参与素养提升学习,除了教育引导和要求之外,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业评定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

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说不再重视科学知识教育,二者是现代教育目标的两个方面,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教给学生“学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注重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是教导学生“学做人”,正如中科院杨叔子院士说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双翼,两翼健劲,方能高飞。

参考文献:

[1]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中国知网

[2]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养,中国知网

[3]杨叔子,文化要传承 诗教要先行,[J]教育与职业 2004

作者简介:赵文静,女,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高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